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宁刘氏漫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刘氏迁居永宁,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明洪武后期(1388-1398年)。迨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开始修谱,历经清代、民国两次续修。数百年沧海桑田,《刘氏家谱》虽残缺不全,却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值得深入探讨。 一、武胄世家 永镇鳌城 永宁刘氏始祖刘瑛,字怀璧,号心省,原籍福州府闽县左贰坊岳临境(今属福州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海防。周德兴看到永宁“东滨大海,北界祥芝及浯屿寨,南连深沪、福全,为泉襟裾”(《闽书》)。于是,在永宁设立卫所,从各地抽调人员镇守。1395年,刘瑛入镇永宁卫,“随挈嫡妣赵氏、庶黄氏来鳌卜居”。 刘瑛出身于武胄世家,其“先人本以马上业,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扫荡群雄的战争中,屡立功勋,“太祖劳之”。刘瑛的父亲刘观保亦粗通韬略,“夙以家世雄里中”。刘瑛在镇守永宁卫期间,尽心职守。朝廷“擢膺大用”,委任刘瑛为永宁卫右所镇抚,授以明威将军之号。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刘氏一族出了两位抗倭将领。据《刘氏家谱》的记载:隆庆年间,倭寇侵扰江西等地。朝廷调集各卫所官兵围剿。刘鼎策、刘月波请缨杀敌,开赴江西。不巧,其母陈氏“染疾危笃”。刘鼎策闻知,要求“辞职就养”。总兵官不允,并以“剿寇事重,岂可因私恩而忘国仇”勉励之。恰好,其侄刘纯孝尽心照顾陈氏,“割股调羹以奉”,陈氏病情转愈。刘鼎策、刘月波便全心投入抗倭战场,屡破强敌,功勋卓著。刘鼎策功授守备,刘月波“受恩升赏,世袭百户,水镇鳌城”。其后裔袭“昭信将军”之号,至清初乃废。朝廷还令人制二巨匾,“冠带鼓乐,旌表到门”。 二、知书达礼 工商兴贩 永宁刘氏虽系武胄世家,却也知书达礼。始祖刘瑛胞弟刘环居住福州祖家,勤读诗书,擅于文辞,中洪武壬午科举人。 刘氏族人对子弟要求甚严,课读不缀。他们的一些作法很有借鉴意义。 集资助学。由于刘氏出自将略之家,后世子孙承袭武职,以作晋升之阶。许多人“耻言诗书”。因此,早在万历年间,刘氏族中长老相聚一室,订立条约。要求各家参照资产,每年拿出一点余资,购置田产,以收入资助莘莘学子。 言传身教。如刘德炳(八世)素有儒者风襟,常与人诗书酬志。平日“锐志于教子读书”。在他的教导下,其子刘宣叔“习学业,遵礼训,交游江湖”。平时“吟咏不断,笔力无穷”。至清代,刘氏族人还保存着他们父子与人唱和的诗集。而刘氏的后来者亦济济彬彬,学有所成者计有:同安邑庠生刘日成、台湾凤山县学生员刘廷简、晋邑庠生刘仲伟、晋邑生员加增广刘奇口等人。 永宁卫城兴盛时,城中街衢则东西直贯,南北纵横,百业俱兴,市集繁荣。永宁人南北奔波,工商兴贩。“富者上吴下粤,舟车之所到,皆可裕生活”(《晋江县志》)。刘氏族人在工商业方面当然也不甘落人后,较著名者有: 天启年间(1621-1627年),刘鼎臣(七世)前往福清开设打银店,鼎臣为人敦谨,善于经营。其子刘秉震继承父业,时常“买金珠苏、杭二州”,“往来兴、莆等处,生意颇为兴隆。” 雍正年间(1723-1735年),刘廷徽(九世)在厦门亦开设一店,成为刘氏族人南来北往的中转点。其胞弟刘星藻也时常前往安平(今安海)贸易,收获颇丰。 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奇玩(十世)“奔波苏、广,为谋食之计”。还把获利的余资作为该族修谱的费用,颇受称赞。 三、万水千山故园情 刘氏自洪武年间迁入永宁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该族中之人播迁四处,散居各地。子孙繁衍,遍及广东、福州、福清、厦门、同安、泉州、连江、霞浦、仙游、莆田、洛阳、安海、祥芝、西岑、塔江、西湖埔、蔡厝、石狮等地。下面略举数例以说明之: 广东刘氏——刘瑛庶子刘仪,洪武年间“游荡广东”,从戎获功,被委任为惠州卫指挥佥事,子孙袭职,遂入籍广东。 蔡厝刘氏——刘应汉(六世)在明清交际之时,以精通武略,投入反清队伍之中,“以材谞称能”。清政府为了断绝沿海人民对抗清义军的支援,下令“迁界”,使晋江沿海出现“无屋可居,无田可耕。弱者转死沟壑,壮者散居外乡”的惨况。刘氏族人也“人各流散”。刘应汉的妻子是同安蔡厝女子,在流离播迁之际,携子返回娘家。刘应汉的后裔遂开基蔡厝。刘应汉后来也“乐归春山,催耕课读”。 安平刘氏——刘星藻(九世)“缀业贸易安平,遂挈家从之”。其胞族刘廷参亦迁居安平,后墓葬安海鲤鱼穴。 “同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播迁他乡的刘氏族人比较注重彼此间的亲情联系。康熙年间,刘延徽(九世)在厦门开设的店铺,便成为前来寻根访祖的刘氏族人的“接待点”。 刘存(五世)的后裔入籍仙游,与祖家久无联系。至乾隆初年(1736-1752年),刘佐助前来访祖,便先到厦门刘廷徽店中住了一个多月,与刘氏族人“坐谈已详”。 又刘瑛的庶子刘仪入籍广东惠州卫,其后裔世袭武职,与祖家杳无音信。乾隆年间,刘仪后裔刘任,官拜参将,亦前往厦门,拜访族亲刘廷升,攀亲认戚。 四、唐山流寓话巢痕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郑氏政权归顺。政治上统一的局面,给湾峡两岸的各种联系带来新的积极因素。尽管清政府对移民作了许多限制。但是,人们对于“人民稀少,地利有余,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十分感兴趣。尤其对于居住在地狭人稠的晋江沿海居民而言,则更具吸引力。当时,人们“自厦门出港,俱用小船载至口外僻处登陆。其至台,亦有小船于鹿耳门外,陆续运载至安平镇登陆”(《台湾府志》卷10)。 据《刘氏家谱》的记录,永宁刘氏迁台者始自于康熙末期(1700-1722年)。 “刘廷奎,讳魁叔。葬在台湾。生子二,次子奇照被棍子(人贩子)卖于台府竹鸡寺(当)和尚”。刘廷奎的胞兄刘廷文得知侄儿被拐卖,多次想渡台交涉,均未遂。 “刘奇耀,字口山,号奇辉。生于康熙辛丑年(1721年),游台湾,葬城外”。 “刘绍采,生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卒光绪乙未(1895年),亡葬淡水”。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始立府、县学,岁科试以取生员。因草莱初辟,文化落后,故入泮较为容易。这给泉、漳二府的学子带来了获取秀才的好机会。许多人便东渡求学,在台湾取得秀才资格后,再转回原籍,参加乡试。闽台文化关系之密切,从此可见一斑。 “刘廷简,讳尔敦,乃游台湾。得风山县学生员。口口乡试,道经祖家(永宁),与祖德炳公最爱。深谈诗酒,唱和诗集存览。后设教于口口(以下残缺)”。 清初,明令禁止大陆人民携眷入台,千方百计地减少大陆在台湾的居民数量。故有关清初女性移民的材料甚少。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这种现象才得到改变。蚶江港开放后,大大有利于移民的迁徙。出现了兄弟相率,夫妻同往的特点。《刘氏家谱》亦可为此提供佐证。 “刘廷瑞,字星义。生女三。次臣娘,配安溪七里埔王家。王向官携往台湾北路竹堑(今属新竹)”。 五、结束语 以上是通过对《鳌城东瀛刘氏家谱》初步分析而得出的几点结论。对于私家谱牒,我们应采取“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虽然,私家谱牒带有一定的封建消极因素。但是,私家谱牒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刘氏家谱》中便包含了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特别是人员迁徙、社会变化、闽台关系等方面的记录尤显珍贵。正如庄为玑先生所说:“在史学研究中,抢救与发掘谱牒资料,并持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运用,乃是一项重要而前景光明的工作”。 主要参考资料: 《鳌城东瀛刘氏家谱》(刘安庆同志提供)。 庄为玑《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道光《晋江县志》。 乾隆《泉州府志》。 连横《台湾通史》。 晋江县十九都 晋江县,宋分五乡、领二十三里。元分在城为三隅,改乡及里为四十三都隅,共统一百三十五图。图凡十甲,明因之…… 十九都——明统图四,今统图五,其地为石狮、下渎、后安、锦塘、内头、市尾、茂下、塔前、林头、前廊、山兜、西林、洋坑、仕林、赤坑、长园、湖边、林边、曾坑、大埔(即埔顶)、西埔、新埔(即张厝埔)、后溪、坑东、龙穴、许坑后、八斗、坑前、前园,长福、竿头、水坑、许宅等三十三乡,在城南四十里。宋为弦歌里,统于安仁乡。 ——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