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秋·
石狮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侨乡小学。升格为该市实验小学虽只有五年的时间,但该校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09年,已有八十多年时间。
一、教会学校——育龄小学,开创石狮新式学校之先河
1891年,牧师许声炎在晋江金井镇创办教会学校毓英小学,随后,新式学校犹如雨后春笋,在晋江各地争相创办。1909年,许声炎之子许锡慧牧师来石狮筹办教会学校,得到新华群众大力支持,在新华礼拜堂内创办教会学校“育龄小学”,首届学生虽仅有七人,却是开石狮侨乡创办新式学校之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育龄小学规模日益扩大。现属新华村、街子弟纷纷入学,甚至远在数里、十数里的永宁、容卿、大仑、龟湖等村也有子弟就读。1914年,又创办了“毓英女学”,校址仍设在礼拜堂(后座)。平时上课,男女分开,逢有开会、活动则合二为一,故有“男前女后”、“牛郎织女相会”之戏称。直至1922年,泉州基督教会培元总校高天定来石狮,在新华群众支持之下创办“培元小学”。1932年,“育龄”与“培元”因同属基督教会学校,两校便合并为“培元第四分校”,校址设在新华路尾(现实验小学教师宿舍楼),分设中学部与完小部。社会贤达蔡天从先生,出任校长,至抗战前“培元四校”已有教师十多人,学生三百余人。开设完小部六个年级,中学部两个年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泉州培元学校及各地分校从沿海迁往山区,“培元四校”也迁往永春蓬湖,而育龄小学则恢复原名,继续坚持在新华办学。直至解放后,育龄小学才改名为石狮小学。这就是石狮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民众办学热潮方兴未艾历尽艰难学校不倒
继育龄小学之后,新华社会贤达、有识之士深知振兴教育普及文化知识之重要,办学热潮,方兴未艾。1918年,又在文昌祠(今群英路邮电大楼),创办平民中学;1933年平民中学试办农村教育科,这是石狮出现的第一所中学。
三十年代初期,叶秀星、田文真等先生为便于新华路、大仑街尾一带儿童入学,倡议兴办“新华小学”,礼聘蔡悬圃先生出任校长。蔡悬圃校长与蔡天从、蔡友全先生克服经费无着、校舍设备奇缺等诸多艰难,积极操劳,于1932年秋季正式创办起“新华小学”。该校“以生养生,因陋就简”。蔡悬圃校长不但不支薪俸还以平日节俭之资捐赠30付课桌椅,以济开学之急需。
“新华小学”建校后,石狮各界反应强烈,生员与日俱增。1933年,由石狮旅菲益群社社长叶秀星出面,召集新华地方人士三十多人,共商扩大学校事宜,决定将新华小学改名为益群小学,成立校董会,公推蔡贤贴先生为董事长,委任蔡悬圃为校长,聘请蔡友全先生为教务主任。校董会每年拨款四百元作为学校经费。
1935年元月,益群小学正式开学,校舍借用新华菜市场(今中百公司商店)房屋。益群小学开办后,学生增至三百余人,设八个班级,向当时晋江县政府备案。1938年,学校稳步发展,声誉四播,石狮附近容卿、五星等村学生也来校走读,学生多达500余人,原校舍已容纳不下。此时,石(狮)东(石)公路已破坏,便借用石东汽车公司经理部(今石光中学)为校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中断,学校经费困难。蔡悬圃校长组织师生开荒种田,以劳动收获勉力撑持。1942年,学校已无力发放教师工资。姜意栋校董动员其弟姜意涛、金江、金康、金锭四人义务任教。泉州黎明学校学生蔡婉玲、蔡明秀、林幼珍、张志仁、林冰莫也先后来校义务执教。蔡悬圃校长三年不支分文工资,为解决自家十余口人之生计,利用课余假日率家人垦荒劳动,度过难关。前辈为振兴家乡教育之献身精神,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抗日战争中,石狮镇曾一度改为自强镇。1943年秋季,新华益群小学与大仑青山小学合并为“自强中心国民学校”,益群小学为总校,青山小学为分校,校址仍设在益群小学校舍。李贤起先生出任校长。抗战胜利后,“自强中心国民学校”停办,校址改办石光中学。原益群小学的学生并入育龄小学。从1932年至1949年,新华民众克服困难坚持办学十七年,在我市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也是市实验小学前身的另一段光荣历史。
三、石狮中心小学——石狮市实验小学,一所久负盛名的侨乡小学
1949年,石狮解放,家乡教育事业获得新生。1952年秋,将现石狮市区的育龄小学、爱群小学、鼎新小学合并为“石狮小学”,校址设在育龄小学旧址(现实验小学教师宿舍楼)。1954年改名为“石狮中心小学”,学生有720人,教师40人。
石狮中心小学在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关怀、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辅导员》杂志曾报道过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学生体育曾荣获“全国小学生田径通讯比赛”第二名;学校“红领巾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地、县及华东地区文艺会演,获得“优秀演出奖”等多项奖励。1956年,光荣晋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六十年代初期,学生发展到1600多人,教师60多人,列为省首批要办好的重点小学。
“文革”十年,学校惨遭劫难。学校领导、教师受到批斗。1966年,红卫兵将校名改为“红阳小学”。随后学校受到更严重的冲击,被迫停课,学校财产损失殆尽。直至1970年,学校才复课。当时全镇中小学合并,改名为“石狮学校”。石狮中心小学为第三连;1972年,又改为“石狮学校新华小学”。
粉碎“四人帮”,教育得到解效。1979年成立了“石狮镇学区”,恢复了“石狮中心小学”校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针对侨乡特点,加强了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质量有了新的飞跃。一九八一年,学校少先队荣获“全国红花集体”光荣称号。一九八二年,荣获全国“红领巾读书奖章竞赛先进集体”。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学区支部书记兼石狮中心小学校长许建良同志代表全体教师光荣晋京,出席表彰大会。学校少先队五(三)中队第一小队《揭开洋货的秘密》小队活动参加全国“快乐小队”竞赛,荣获“优秀奖”;同年,王人秋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一九八四年,五(一)中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队主题活动参加全国“快乐中队”竞赛,荣获“最佳奖”。同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先队工作集体”,总辅导员王人秋同志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光荣晋京,出席全国首次“少代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五(一)中队黄瑞贤同学也以“最佳中队”代表光荣晋京出席全国“少代会”。一九八五年,学校少先队参加全国“创造杯”竞赛,一举夺得四个奖杯。一九八七年,学校“红领巾艺术团”应“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邀请赴京汇报演出,并光荣调进中南海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静场录相,并向全国播放部分演出节目。一九八八年,全国少工委会授予该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称号。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辅导员》、《中国少年报》、《福建日报》、《福建教育》,《小火炬》、《福建侨乡报》、《泉州晚报》等四十二家报刊、出版社、电台、电视台先后报道过该校事迹。团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将该校教育、教学经验文章收入有关《汇编》出版,选入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
1980年以后,石狮中心小学已逐步发展为一所学生1400多人、教师70余人的学校,但是,校舍却仍设在旧详灰楼房中,通风、采光条件极差,不少教室还属危房。1982年,全国总工会将该校定为“工作联络终点”,全总副主席张道正同志专程从北京光临石狮镇召开大会赠送礼物、指导工作、关心该校校舍建设,省、地、县有关领导也决定拨款资助建校。1983年10月1日,新教学大楼奠基兴建。1984年6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长邓力群同志来校视察,也关心该校新校舍建设,省、地、县及石狮镇政府又先后下拨款项。海外乡侨关心桑梓教育事业,得悉校舍建设经费不足之后,纷纷慨解义囊、热情捐输,献建或装修教室。企业家蔡宗彪、蔡天生、蔡自然、蔡宗程昆仲也于1986年,捐资20万元,兴建“敦荣楼”(三层办公大楼)一座。
在办学、建校过程中,新华街、村干部群众热心支持,多方筹集经费、解决办学困难,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1988年10月,石狮市成立。11月23日,石狮市委、市府批准将原石狮中心小学升格为“石狮市实验小学”。在市委、市府直接关心领导下,实验小学实行校长教师“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年段段长负责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及“教师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学校更加朝气蓬勃。
春风惠侨乡。八十余春秋,八十余寒暑,石狮实小已培养数以万计人才,有的成为国家“四化”建设栋梁,有的远涉重洋创建实业,成为社会知名人士。
附:石狮市实验小学年表
1、1909年,育龄小学创办。首任校长许锡慧牧师;
1914年,增设女子班,称“毓英女学”;
1922年,泉州“培元总校”在新华设“培元分校”。首任校长高天定;
1932年,泉州教会李荣鸿来新华创办“培元中学”;“育龄”与“培元”合并,改名为“培元第四分校”,设完小部与初中部。校长蔡天从;
1937年,“培元”迁往永春蓬湖,“育龄”小学恢复旧名,校舍在新华路尾;
1952年秋,育龄、爱群、鼎新三小学合并为“石狮小学”;
1954年改名为“石狮中心小学”。
1962年定为省重点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改校名为“红阳小学”;
1970年复课,全镇中小学合并为“石狮学校”。该校为石狮学校第三连;
1972年改名为“石狮学校新华小学”;
1978年恢复原校名“石狮中心小学”;
1988年10月石狮建市,11月23日升格为“石狮市实验小学”。
2、1918年,在文昌祠创办“平民中学”;
1993年,平民中学增设农村教育科。
3、1932年秋季,创办“新华小学”。首任校长蔡悬圃。校址设在新华菜市场;
1935年元月,新华小学改为“益群小学”;
1943年秋季改益群小学为“自强中心国民学校”。首任校长李贤起;
1946年自强中心国民学校停办,学生并入育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