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民,又名衍庆,字怡轩,现石狮市永宁镇西厝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幼年随母亲南渡菲岛与父亲团聚。由父母课以识字,书法。十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又随母亲回国。外祖父杨世辉以《幼学琼林》、《古文观止》、《东菜博议》;母亲杨文好以《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小仓山房尺牍》授之,背诵时均能琅琅上口,并擅于应对。十余岁已能为亲朋戚友或邻居书写文言侨信,撰写楹联。时参加永宁阅书报社所举办的征联、谜语、下棋等活动,成绩经常荣登榜首。十八岁时就读安海养正中学,作文不论议论文或记叙文均为师长称赞,列为甲等。离校后在永宁永光小学、行实小学任教。
二十多岁在厦门《江声报》任职,常撰文宣扬爱国、爱乡思想,抨击列强蚕食我国之暴行,抗战前夕往菲律滨,在中西学校任教务长,对学生晓以爱国大义,教以立身处世之道,培养大批侨界知识分子,桃李遍及菲岛各地。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我国派往菲岛教育专员、著名教育家吴研因(后任新中国教育部初教司司长)等名流一道,相互唱酬,宣传爱国抗日道理,并联络菲律滨共产党华支地下工作人员秘密从事抗日斗争。菲岛沦陷,侨校均关闭,华侨子弟就学无门。郑先生背着日寇,权作家庭教师教育华侨后一代继续学习祖国语言、传统文化。俟至日军投降,菲岛光复,仍出任中西学校教务长,并参加创办《公理报》、《大华日报》、《华侨商报》,兼任编辑、记者之职。1949年返国,以《公理报》特派驻闽记者身份,写了许多家乡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可歌可泣事迹,还写了重建家园之报道,除此之外还写了不少揭露官僚腐败劣迹之报导让旅居菲律滨侨胞了解、阅读。返菲后,仍在中西学校供职并兼任《公理报》、《联合日报》编辑、记者,主编《艺风》、《艺林》等专刊。与著名华侨诗人王人杰、王映青、陈文华、陈炳勋倡组“南薰吟社”、“岷江诗社”和“籁社”。先后创作传统诗词数千首,功力精湛,其内容大多表达爱国思乡主题,寄意深远。曾获得世界传统诗人节诗歌比赛银杯奖,著有个人诗集《怡轩诗草》,与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经常唱和。作品曾被国内《福建日报》、《晋江乡讯》、《姑嫂塔诗刊》登载,是菲律宾华侨界颇有影响的爱国诗人。
郑华民先生在菲律宾还任永宁旅菲同乡会秘书长,为永宁公益事业做了许多工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郑先生回国养老,当他踏上国土时,深为祖国在改革开放年代中突飞猛进的建设和变化所感动。翌年二月间郑先生不幸在家乡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晋江县二十五都
统图三,其地为浦内、(雪)上、塘边、坂头、梧林、湖隔、塘市、前曾、上垵、东坑、内厝、上廊后、前坑尾等十四乡。在城南二十里。宋为聚仁里,统于安仁乡。
——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菲华诗人王人杰及其诗作
1964年,香港出版了《网珠集》,于佑任先生为其题签“时贤诗选”。《网珠集》中选辑了包括侨居和居住于菲律滨、越南、泰国、北婆罗洲、新加坡、马来亚、英、美、墨、加及港、澳、台湾的诗家之作品数千首,而列于“侨菲诗家”之卷首者,即为菲华诗人王人杰的“笔”、“墨”、“砚”、“纸”等七律八首。
王人杰于1919年农历二月初八出生于现石狮市永宁镇下宅村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王利庆早年旅居菲律滨,曾参加过菲律滨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人杰于1931年渡菲谋生,初在岷尼拉华东国货商场任职,后自谋发展,办贸易行。1946年回国完婚,返岷后任守记商业公司及其他公司要职,后又自创纺织厂及王氏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前后,他和四家管道公司联合组织幸运管道公司,被推为总经理。他在商界虽未尽得意,但也为各方所瞩目。
人杰自幼聪颖过人,工诗能文,渡菲后“治货殖学,余事兼治诗”(张纫诗:《王人杰先生吟草序》)。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与黄宜秋等人在岷尼拉创建“南薰诗社”,后又再组“籁社”。他笔耕勤奋,谦虚好学。1959年,南海女史张纫诗南游菲律滨时,他不以其“为过客,溪山游赏外,诗文研讨,凡三阅月,几乏虚日”(张纫诗:《王人杰先生吟草序》),并请纫诗为其《吟草》作序。1965年7月,人杰改名王一仕,偕夫人绕道澳门回国。返菲时珍藏带出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陈毅等人的诗词手抄本,认真学习研究,因而诗艺日进,诗作颇丰。
王人杰“胸怀坦荡,风流自赏,流连诗酒,极好交游,……岷市侨社中几乎无人不识君”。他还“疏财仗义,敢作敢为,每能急人之急,受其惠者不知凡几。至若敦宗睦族,敬恭桑梓,尤为人所称道”。(王映青:《人杰先生行述》,菲律滨《联合日报》1979年10月9日)他曾与诸乡侨在菲律宾组织“旅菲霞泽同乡会”,并发动捐款,前来村中建造霞泽小学校舍,种植环村林、防风林等。
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人杰积极和掩护在“华支”中的友人进行革命活动,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66年间,香港人民举行反英暴动,人杰之长子不幸被捕,其乡中亲友要他设法营救。他回书云:“……谁不爱子,且在港亦不乏友人设法营救,但事关民族气节,岂可屈节媚胡而挫志士锐气,铁窗味等闲,国魂不可侮”。结果其子于一年半后方如期获释。其凛然之民族气节于此可见一斑。
1979年7月2日(农历九月初九),王人杰在菲律滨岷尼拉逝世,时年60岁,其乡侨及诗社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停柩一个多星期以供各界祭奠,欧、美及加拿大等地方不少诗友纷纷赶来奔丧。“南薰诗社”于1979年10月9日在《联合日报》为其出版了纪念特刊专版;“菲律滨太原王氏宗亲会”送了一幅挽联:“人中杰者无多,君真一杰;杰出人才难得,天丧斯人。”
人杰留下了《王人杰吟草》手写稿一卷,张纫诗为其作了“序”。诗集中皆“英华外焕之作”(张纫诗:《王人杰先生吟草序》),洋溢着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对亲人的亲切怀念以及与文朋诗友间的真挚情谊。下面择其要者略作介绍,以飨同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菲岛沦陷,中菲人民面临空前灾难,人杰义愤填膺,曾赋诗多首,以抒感慨。其中《秋绪》一律云:
频年漂泊任西东,身似浮云泛太空。
忍见群山飘落叶,愁闻四野泣哀鸿;
千家刀尺风声里,万里关河客梦中。
壮士已随腰带减,不堪回首气如虹。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破碎河山的感慨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他在《石达开》一诗中还发出了“胡虏未驱恨未平”的感叹!可是,其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却无耻地宣扬所谓“曲线救国”,实行汉奸投敌行径。人杰便借写《模特儿》进行无情讽讥:
合度身材自足夸,不须蝉翼与轻纱。
笑频映眼皆春色,色相甘心饱画家;
雅有时流惊健美,转凭曲线博生涯。
怜渠丽质娇如许,俯仰由人实可嗟。
菲岛沦陷时,日寇曾把岷尼市拉的“锺斯桥”改名为“万岁桥”,以示妄想永远统治菲律滨的野心。人杰的《锺斯桥》一诗即记其事,诗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嘲笑,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长桥一瞥似飞虹,客自南来水自东。
独羡锺斯名不朽,曾呼万岁事成空;
东条徒有共荣梦,山下偏无感化功,
踏上河梁增枨触,如棋世局古今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杰甚为兴奋,思乡思亲之心更切,《鱼书》一律就是表达了这种心情:
那堪雁讯尚迟迟,消息凭谁达海湄。
绝忆秋鲈劳望眼,传来锦鲤顿开眉;
深情细写濠梁意,密字难描涸澈悲。
读到重围萱草健,迢迢一纸慰愁思。
喜闻祖国解放,人民欢欣鼓舞。可是其时美帝国主义却大肆进行原子讹诈,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人杰便写下了《海啸》一律,对帝国主义者进行强烈谴责,表现了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凛然正气:
江潮呜咽海雷鸣,气势吞舟欲撼城,
大野风云愁黯淡,沧滨波浪涌崩评;
鲸鲵怒吼鱼龙泣,山岳崩颓草木惊。
讹诈频吹原子劫,世间总得见河清。
华侨身居异域,心怀祖国。王人杰也是这样,特别是解放后中国的伟大成就更使他无限向往,在《读海天楼后赠呈淑陶宗前辈》一诗中,他曾大声疾呼“江山倍美悔居夷”。1953年,他又写下了《华侨节感咏》一诗(据悉,台湾曾设有华侨节):
放眼秋将老,依然作客身。
爰侨空有节,思汉岂无人;
纪事惟留迹,居夷等卧榛。
薰风能解愠,吹不到菲滨。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及盼望与祖国加强联系的急切心情。他在《游子吟》一诗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希望早日投入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
驱驰海外等骖,半世疏狂未觉非。
白发依依劳望眼,绿杨黯黯悲空帏;
西山桑照惭难报,爱日兰陔愿尚违。
安得片帆归去也,寸心省却白云飞。
正是他如此热爱自己生身的祖国,所以他对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不幸的分裂局面十分痛心,他在《石达开(其二)》一诗中感叹道:“东南未靖愁难遣,兄弟交攻事可哀”;他期待着“安得春风晴万里,大千到处任于飞”(《暮燕》)。其强烈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情跃然纸上。
《王人杰吟草》题材众多,内容广泛,有咏史,有叹世,有思亲,有送别,有题照,有咏山川风物,又有与友人唱和,难以一一尽述。但通过以上几首诗的简介,我们不难看出其大部分作品主题思想之一斑。王人杰不愧为一爱国华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