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湖港的历史沿革与概貌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石湖,古称“日湖”,因清晨一轮红日冉冉东升,映照在港湾内,一泓碧水染得尽红,故名。 石湖位于石狮市东北侧,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成半岛状,是泉州湾东南部出海口,也是晋江和洛阳江的交汇出海处。它枕山漱海、成“犄角”之势,扼泉州湾主航道之要隘,既是良港,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石湖港陆域自东顺西形成半岛,全岛三面环山,构成天然屏障,利于船舶停靠避风及装卸货物,且又水深港阔,可停泊数十艘万吨级货轮。近年来,港务部门在此设有二个万吨级锚位。石湖港与岱屿近若咫尺,与泉州、石狮、晋江市距离甚近,扬帆一出海门,即可放洋海外,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天然良港。 历史沿革 泉州,唐代是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四大海港之一,至宋元跃为东方第一大港。石湖港作为泉州的外港,发挥过巨大作用,其本身也发展成为泉州湾的一个繁华重镇。 唐代大航海家林銮其先祖为隋朝开发夷州(台湾)的航海要员,熟悉海道,曾首航渤泥(北婆罗洲),成为开发泉州港海外交通之始祖。林銮继承祖业并加以发展,其所督造海舶航行于渤泥、琉球、三佛齐(今印尼苏岛)、占城(今越南)等地,运去陶瓷丝绸,运来香料并引来番船通贸。当年林銮为“渡蛮舟之便”而在石湖建造的码头,至今保存完好,仍在使用中。在我国沿洋,年代如此久远,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渡头实为罕见。石湖除建有“林銮古渡”外,据蔡永蒹所撰的《西山杂志》记载,还建有“许百万渡”、“邱明瑜渡”、“蔡秉元渡”等。现在民间中流传着泉州港有“十八个渡头”的传说,可见自唐以来,石湖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所撰《晋江新志》记载:泉州以南海诸国为贸易对象,唐代已到过三佛齐,宋元更远至印度、阿刺伯以及东非沿岸。所以《泉州府志》说“晋江人文,甲于诸邑,石湖、安平,番舶去处,大半市易上国及诸岛夷”。可见石湖港为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起点港。入宋以后,随着泉州港的发展,石湖港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建设,石湖已成为“百家姓,万人烟”的繁华重镇,人口稠密、海内外商贾云集,商行客栈密布,呈现一派繁华景象。雄伟壮观的“六胜塔”(俗称“石湖塔”)即建于宋政和初(公元1111-1113年)。该塔座落于金钗山山坳,山两峰,延袤数百丈,塔建于山中,更加雄伟壮丽,远航船舶在数十里外的海面上即可望见。它一柱擎天,不啻南宋建造的泉州开元寺东西二塔之壮观。如无雄厚经济基础,实难建此雄伟高塔。多少年来,它为航海者指迷导航,发挥了重要的航标作用。它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之东北侧有唐代兴建的“东岳古寺”,东南侧有“魁星堂”,为宋丞相、大学士梁克家读书处(后废,明曾修茸一新,后又废)。还有南宋端宗曾一度避居石湖而造的行宫,名“石故宫”。宫前有一潭,元军围剿时,宫被毁,潭依存。在些吏迹说明石湖港已达昌盛时期。 为了加强海港配套设施建设,宋元佑间侍禁傅于进在石湖建造通济桥,今已不存,唯留有一块上刻“通”字的残牌,这可能是通济桥石碑的遗存。石湖村口有个地方叫“桥尾外”,疑通济桥遗址即在此附近。 唐天佑年间,泉州对海防建设颇为重视。刺史留从效在石湖筑城,附属泉州三城(衙城、子城、罗城),城墙四百丈,至今筑城碑记尚存。入宋以来,朝廷更把石湖作为重要军事据点,建设大批军事设施,如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就有关于设寨的记载:“今来左翼水军三寨,曰宝林、曰法石、曰永宁。本州沿海四寨,甚紧切者二”,“在晋江曰石湖,在惠安曰小兜(崇武)”。为了保护海港,加强海防设施建设,宋朝廷在熙宁初(1069年)建石湖砦。砦之周长五十二丈,基宽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门一,现大多已废,仅留残墙断垣。迨及明代,石湖港进入全盛时期,它不仅是航海交通的重要港口,而且是明朝廷的统治据点和海防基地。在北宋置寨的基础上,明廷为了加强海防,明洪武年间在此设置巡检司,建海防寨署,万历壬寅(1602年)移浯屿水寨于此,明朝廷钦命沈有容帅师,对石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址和官署建设,先为“监司署”,次为海署,再次为寨署,又迁建元武祠、阅武场等,规构皆宏敞。同时围筑城墙,使之屹然成为泉州府郡的海上巨镇。此外沈有容还在石湖进行水利建设,“沈公堤”及“古城垣”遗址今尚存,余者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化,现在这些建筑物除个别残迹外,仅留下“上衙”、“城内”、“城外”、“上教场”、“下教场”、“烟敦”等地名。 沈有容把守石湖时,曾以二十一艘战船出兵台海抗击倭寇,夺回被倭寇抢去男女三百七十余人,逼使倭寇东遁,从此海晏数十年。后人为了纪念沈将军的丰功伟绩,曾为沈公及夫人雕石立像,惜乎在文革期间被毁,作为基石埋于地下。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世界大洋活动了近三十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出海前,曾率船队停泊于石湖港中,征用船舶,召走不少熟悉航海技术的老和船工,并入泉州城朝拜天妃宫及圣墓,在石湖港遗下四爪大铁锚和“太平笼”等物。前者一九八二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石湖进行水下考古时被打捞上岸,现陈列在该馆;后者毁于文革中。 石湖港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兴盛发展。一是,石湖现尚保留完好的三口大古井,均为明万历年间建,口径近三米,用特制花岗岩石块砌成,偌大的井圈,则是以整块花岗岩细琢而成,水源深澈,古时供船舶及村民用水,现村民尚在饮用。根据供水情况及查考晋江县古代区域图及乡里表之二,曾把石湖列为第二十二都,且仅一都辖一乡,这在泉州府郡区域内是独一无二的,其余各都均一都辖十四、五个乡村以上。在石湖东南临海地带,相传原有许多钱庄、棉花行、商店、客栈。现这一带已成为农地和海滩,农民在犁地时,经常翻出古铜币及古砖瓦碎片。由此可推断当时石湖的社会财富之丰足,人烟之稠密。 二是,在石湖港“林銮古渡”东北处,英烈侯庙和天妃宫东南侧,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四柱石亭,亭中央立一块长方形石碑,碑中“再借亭”三个道劲大字出自明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张瑞图手笔。当时航海者信奉英烈侯和妈祖,但因英烈侯庙和天妃宫几罹火患,因而求得据说能驱火神的张瑞图墨宝,并刻石立于宫前,故使神庙安然无恙。碑两侧有一百九十四个寸字碑文,记载着曾以右参分巡兴泉道的曾樱抗倭抚民政绩。海陬僻壤,能求得名家大宦的书法,可以说明石湖港的地位。 三是,石湖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时航海者们开始让子孙习文,步入仕途,因而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其中有郭宗磐。宗磐字渐南,号鹏海,八岁能文,弱冠博读群书尤精研易学,时泉州治易有声名者二十七人,结社于紫云(开元寺),欲补一人以满天上列宿之数。名贤李延机、郭惟贤等咸推宗磐。磐隆庆庚午、辛未联捷进士,授新安推官,继擢南京刑部侍郎,两广副使等职。著有《易学说海》、《道德经》和《南华经》注释。说海一书多为御纂《周易》所采用。郭之故居,石湖“老爹厝”至今仍保存完好,郭姓族人仍在居住。尚有明朝钦赐进士周立鸽,今存于石湖周厝祠堂里一方石刻载明此事。明代宰相李延机、叶向高未拜相之前,曾就读于石湖名师郭春台,至今石湖仍流传有“郭春台临终做皇帝”的故事,即郭临终前,李、叶及一大批在朝为官的学生服侍左右。郭卒后,“全国会葬者数百人”,葬礼中有十八把华盖(品位高的官员所用)参加,极尽殊荣。郭墓葬于石湖金钗山上,墓穴仍保存完好。又据史载,郭春台即郭伟无疑。郭伟为明代著作大家,曾著书三十九部。在明代就出现这些杰出人物,说明石湖当时文化的兴盛发达。 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倭寇及西方殖民者侵扰我沿海一带,加上明朝的“禁海”、清初的“迁界”,石湖港的地位逐步下降。嘉靖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563-1565年),倭寇一次肆虐,石湖与永宁、安海东石、深沪等港同受严重蹂躏,石湖人民曾为抗击倭寇的入侵作出重大牺牲。现存“明攻倭阵亡将士坟”坟丘数个,就是历史的佐证。近几年来,在石湖海边地下发现多处尸窟,共有几十具尸骨,躯体枕籍,其迹象明显是惨遭倭寇杀害后埋葬于此。 康熙后复界,离散者返回重建家园,石湖港复苏,过去船舶虽有航行于中马航线者,此时大多转向国内航线为主,南抵汕头、广州、香港、厦门等地,北达牛庄、烟台、上海、扬州、南京、沈家门、温州、福州等地,此时全村拥有大帆船四十多艘,总吨位2000多吨。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石蚶公路建成,具备了陆路运输条件,石湖海船运来的货物转运有了保证,于是海港又取得一定发展。主要航线有石湖至厦门、福州、闽东、温州、浙江一带,石湖至台湾(鹿港、高雄、淡水、府城诸港)、香港一带。这时石湖港擢升到与台湾通商通航的鼎盛时期。由大陆运去货物主要是瓷器、茶饼、中药材等,台湾运来楠木、糖、罐头、水果等。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鬼子的封锁骚扰,加上国民党推行消极抵抗政策,石湖港受到了沉重打击,几乎濒于窒息的地步。这一时期有三艘海船惨遭日寇炸毁,船员多人罹难;另有海船八艘,被国民党政府征到福州、泉州的港门处,釜沉海底,作为堵塞抵挡我军舰艇的牺牲品;幸存船只则长年息帆停搁港内,船民生活陷于窘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百业俱兴,石湖港才结束黯淡可悲的局面而蒸蒸日上,船舶逐年有所增加。为了响应政府“组织起来”的号召,一九五六年祥芝乡所属船只联合起来成立航运合作社。一九六○年在蚶江公社的领导下,改组另立蚶江航运社。一九七八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实行,石湖港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九八九年石狮建市以来,海运业得到迅速发展。全村村民遵照“运输专业户”的体制,广筹资金自置300-600吨及千吨级以上的铁壳货轮一百多艘,总载重量达34500吨。一个村庄拥有如此雄厚的航运能力在全国是少见的。十多年来,这支海运队伍活跃于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全国南北各大小港口无不留下石湖船的帆影,为流通商品,振兴经济发挥巨大作用。 石湖港的所在乡村一一石湖村,属蚶江镇管辖,现有人口五千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为郭姓回民。一九八七年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民族成份,郭姓族民继承先祖的传统职业,世代以航海为生,积累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技术,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驰名遐迩的船老。除郭姓族人外,尚有周、卢、许、谢等姓。明清时期,有许多人随同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发台湾,迄今据郭姓渡台几个派系考证,已繁衍后代数以万计,有不少跻身政界,颇有名望,还有一些人远涉重洋,在海外艰苦创业成为富商巨贾。近年来,他们经常返乡寻根问祖,对开发建设石湖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概貌 石湖港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为天然良港。据我国许多港务专家考察论证,石湖港将为泉州、石狮、晋江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石湖港位于石湖村烟墩山北侧(即石湖锚地南岸),水深港阔。水深大于10米的水域,宽度达500至600米,长度约4200米,可建成从户田屿至七星礁长度约达1500米的深水岸线码头。港址的南北向为陆域掩护,西向为泉州内湾,东向为古浮澳,水域风区长度比较短,具有较好的泊稳条件,年作业天数可达三百天以上。港区为礁岩交错的微曲岸线,经就地局部开山填海和吹填后,可形成纵宽大于600米的港区陆域。 港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属湿润的季风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0.4度,最热天气为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2度。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96.0毫米,降水集中在五至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8%。全年大于25毫米的降水日数为十三天。多年平均风速每秒为3.9米,定时最大风速每秒为24米(东北向),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台风影响小,每年7至9月为台风盛期,从24年统计资料中综合,风速大于每秒17米(即大于8级风)平均每年1.7次。多年平均雾日数为16天,最多年雾日为廿七天(1973年统计),三至五月份多为雾月,平均为9.6天。从水文资料分析,石湖港区的潮型为正规半日潮,系属强潮型海湾,水位(罗星零点): 最高潮位6.8米,平均高潮位4.83米,平均潮位2.50米,平均低潮位0.31米,最低潮位-1.35米,平均潮差4.58米、最大潮差为6.95米。波浪强波向为NE向,重现期为50年一遇(H1%)的波高为2.8↑4米,次强波向为ENE向,最大波高为2.80米。潮流往复流,潮流方向与深槽水道基本平行,大潮涨潮流速每秒约1.6米。落潮最大流速每秒约1.5米,当晋江洪水泻洪时每秒可达1.9米。泥沙来源于洛阳江和晋江,由于50年代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达0.5至0.6千克,造成泉州内湾严重淤积,形成大片滩涂地。一九七二年由于洛阳江已建水闸,来沙量明显减少,目前来沙量主要来自晋江。但由于泉州内湾水域宽阔,晋江径流所带来的泥沙主要沉积于泉州内湾,石湖港区位于泉州湾东南侧出海口,距泉州内湾距离远又是晋江水和洛阳江水出海交汇处,形成环流,水流湍急,泥沙对港区不会造成淤积,港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 石湖港区的航道及配套条件优越,现有航道从石湖锚地至七星礁锚地,经小坠门进入泉州港现有引航、检疫锚地的沿程中,约有3至4公里航道水深为6.5至9.0米外,其他水深都超过10米,万吨级货轮可通航。配套条件为石狮市已有总装机容量达22万千伏安的输变电站距港区约12公里,蚶江3.5万千伏安输变电站,距离港区约2公里。具备了充足的供电能力;除石狮市正在兴建的引水工程外,在石湖村东南侧有一片砂质地带,其地下水丰富,可供开发利用,供水完全有保证;石狮市已备有四万门程控电话,四通八达,与国内外联络具有良好条件;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开工建设的由石狮市区至石湖水泥大道,路宽达38米,同时加紧蚶江至石湖旧公路的柏油路面铺设。只要再引接1.5公里,就可达到港区,形成较好的集疏条件。 综上所述,开发建设石湖港具备下列优越条件: 1、可建停靠万吨级码头的岸线达1500米,万吨级码头泊位7个。港池水域宽度达500至600米,船舶调头回转方便。 2、港区三面环山,构成天然屏障,可以抵御强台风的袭击,是我省少有的天然避风良港,泊稳条件好,就是大风季节,也可照常作业,全年作业天数可超过300天。 3、港区位于晋江、洛阳江水交汇处,潮起潮落流量急,加上海底为平底结构,水深港阔,不会淤积。 4、经过就地填海后,可形成纵宽600米的港区陆域,且直接联接码头前沿线,港区库场与码头装卸距离近,可节省装卸营运费用。 5、港外的水、电、路及通讯引接距离近,且具备(或正在形成)良好条件。 6、引航、检疫锚地以及航道的导航,灯标等设施已配套建设完备,基本上不必再投入建设费用。 7、依托天然海礁及岛屿作支座建设码头,就地利用丰富的砂石建筑材料,采运方便,工程造价省,上马快。估计首期建成万吨级泊位码头工程造价5千万元。 8、港址的航道早在唐宋时代就形成,但随着现代船舶运输的大型化需局部进行小整治,经整治后可通行35000吨级及以上吨位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