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石湖郭姓回族考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多个民族。回族是人口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散居在全国各个省区。泉州因历史上海外交通发达,也居住着不少的回民。在旧社会,政治上或社会上的原因,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被排斥、被歧视的地位,有些少数民族不敢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在族谱的修纂中,往往不愿直书本族根源,而攀附于中原某个望族,致使原有民族面目被淹盖。 新中国成立后,落实了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晋江陈埭丁姓、惠安白奇和石狮石湖郭姓的回族成份先后得到了恢复。现对石湖郭姓回族关系作些粗略的考证。 一、石湖属石狮市蚶江镇管辖,地处泉州湾东南部出海口,成半岛状,现全村人口五千二百人,其中郭姓人口四千七百人。 根据有关谱牒资料记载,石湖郭姓派衍于惠安白奇郭姓。 惠安白奇郭姓系穆斯林后裔,其回族成份已在一九八○年得到确认。其世祖元郭氏德广墓碑的发现,为白奇郭氏的祖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白奇族谱记载:德广为泉州法石开基始祖,其次子仲远开基于白奇。仲远生子五人,第四子为仕敏。仕敏有子九人,第八子为廷魁。廷魁(讳奴儿)“出祖晋江石湖”。廷魁因离开惠安白奇,到晋江石湖落户,以后白奇族谱除载其“出祖晋江石湖”外,就不再为其立传了。按此说,石湖郭姓族谱应有关于廷魁的详细记载、惜乎该族谱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散失,故廷魁的身世已难查考。然有一点是肯定的,石湖郭姓是由白奇郭姓传入,也即石湖郭姓开基祖廷魁是白奇郭姓开基祖仲远的嫡孙。 二、从仅存的石湖“老爹厝”叙世谱看,廷魁的后裔仍严格奉行回族规俗。 石湖郭姓各房原来均有族谱,但因保管不善和“文革”中被毁,现幸存的仅有八甲“老爹厝”叙世谱一册。据该谱《梅湖公传》载:梅湖名祥,字文俊,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受赠中宪大夫承德郎,任南京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其对“里人祷祠祭祀一切不己”,“不喜浮屠”,死“不效世俗修功果”,唯“独岁时祀灶则斋沐浴,敬肃冠服,行事不懈不怠”,死则“骨肉归于土”。意即此人不参与佛教及迷信活动,但严格奉行回族规俗,每年祀灶时要沐浴穿戴衣冠。此当是回教斋月(回历每年九月)的活动。“骨肉归于土”更是回族特有的葬礼,具体做法是死人不用棺材,尸体洗净后用白布包裹好,然后装入塔卜(尸盒)抬往葬地石矿边,矿中铺贮香料,然后将塔卜底板抽开,遗体移入石矿安葬,“塔卜”仍抬回以为后死者用。 三、从现实情况看,石湖郭姓与白奇郭姓联系相当密切,两村习俗相同。 石湖郭姓既派衍于惠安白奇郭姓,追溯祖先时,自是寻根至白奇。每逢村中盛大节日,如祭祀、修祠等石湖郭姓均特邀白奇派员参加。两村习俗相同,大都以航海、捕鱼为业,此与我国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情况及职业相同的特点完全符合。 四、根据历史流传的五姓联宗看,其他姓氏的回民早把郭姓人员作回人看待。 据有关人士考证,在泉州定居的“阿拉伯人取汉姓是很多的,至今留下的后裔有丁、郭、金、蒲巨族”。(《海交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志诚、叶道义所著的《泉州发现也里可温吴胺哆呢嗯碑》)《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一文亦指出:“在泉州定居的阿拉伯后裔,后来改姓中国姓氏,主要有金、丁、马、铁、郭五姓,……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祖先的风习。”(见《每周文摘》一九八六年二月三日第十七期)旅菲华侨更成立“旅菲清真金丁马白郭五姓联宗会”。该会成立至今,已历三十六年,郭姓是五姓之一,且为该会的创始人。郭姓在菲律宾亦积极参予该会活动。该会与石湖郭姓常年保持联系。前不久,该会为举行成立三十六周年庆典,拟出纪念特刊。特向石湖回族联谊会发来征稿函件,可见,石湖郭姓在海外已被公认为回人。 五、从石湖迁居永宁郭坑的郭姓“三世祖”祖墓可反证石湖郭姓为回人。 据谱载郭坑郭姓由石湖郭姓迁入,郭坑祠堂的对联为“汾阳衍派家声远,石湖分支世泽长。”郭坑郭姓“三世祖”祖墓称为月亮墓,墓碑顶部圆形如满月,碑正面刻有花瓣,云月花纹图案,这与古代回回人喜爱在建筑物和坟上雕饰习惯相同,且同至今遗留下来的回人祖墓相似。 从墓坑规格看,该墓墓坑约长一丈,阔五尺,深六尺,整个墓坑用红砖构成。这一特点与回墓的规格,尺寸基本相符。 从碑石上文字看,碑面上方刻有“三世祖”,下方有几行阿拉伯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字体已斑驳脱落,此墓碑与泉州出土的穆斯林墓碑相似,这说明郭坑的郭姓祖先为穆斯林,也可进一步证明石湖郭姓为阿拉伯后裔。 六、石湖郭姓恢复回族成份的意义。 石湖地处泉州湾东南部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唐宋时期就是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埠,繁华重镇。现存的起着航标作用的六胜塔是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建造的。考古部门曾在石湖港打捞出一只古代大型铁锚,传为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现陈列于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郭姓定居石湖后,对石湖海运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全村拥有近百艘三至八百及千吨级货轮和雄厚的航海技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为我国的海运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尤为重要的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许多石湖郭姓水手作为郑氏水师参战。台湾收复后,郭姓大多定居于今彰化、嘉义、高雄等沿海地区或移居东南亚诸国。据台湾《环球郭氏宗谱》记载:渡台一世祖郭通观,别名郭仕通,乾隆丙子年间(1756年)奉其父郭廷诚牌位,由石湖渡海抵台,开基于鹿港新厝仔渔寮,迄今已三百三十余年。又据台湾各地的郭姓族谱记载,一些在清代由福建晋江石湖渡台的郭姓有日湖(石湖)派下、言路派下、江仁德派下等派系。石湖郭姓渡台后,在台湾岛上与台湾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创业,在台湾已繁衍十几世、二十几世,郭姓已有数万人口分布于台湾的彰化、鹿港、台北、三重市等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商界颇具实力,并跻身于政界,颇有名望。他们至今仍保持着故里的习俗,并与旅菲清真金丁马白郭五姓联宗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他们经常组团返乡寻根问祖,联络情谊,与石湖郭姓有着较频繁的接触。倘若用宗教、民族的感情联系台湾郭姓同胞,对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此,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泉州市人民政府颁文(泉政民字第052号)正式批准石湖郭姓村民恢复回族成份,澄清了石湖郭姓村民的民族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