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永宁尤姓,人口已不多,但于明初建城初期,却是个颇为显赫的望族。
关于尤氏的渊源,族谱记载:“尤本沈姓,(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周食邑于沈,以沈为姓。”唐僖宗甲午年间,因避乱迁入闽地,居于尤溪。当时王审知为闽王,沈思礼乃王之郡马,为避嫌乃将“沈”字去“氵”旁为“尤”沈思礼则为尤姓之开基始祖。后经数代,传至尤宜中,登宋庆元二年进士,授福州罗源县尉,举家迁于邑东招贤里。元末,尤生根因世乱,又迁居于鉴地(即鉴江)。故至今以鉴江衍派相传。又历四代,传至尤震,投身军旅,因长于武略,屡建勋功。明洪武十八年,为防倭患,尤震以军功自鉴江拨调至永宁卫。并于永宁卫城之东象山铺中建家立业,是为永宁尤姓之始祖。至第三代,尤氏已是“子孙蕃衍,谱牒明备”,成为蔚然大族。并建有祠堂祖厝。族谱中还记载:“景公(震公之孙)号纯斋,享年壹百有贰。妻陈氏谥慈肃,享年九十有九。夫妻生平乐善好施,人无少长,咸欣慕爱敬,称为善人公。缙绅学校,同举其行谊于有司,转上其事于朝廷,奉恩诏赐冠带荣寿监旌耆郎牌”。至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春二月初八,永宁卫城被倭寇攻陷,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遁奔,“家被焚戮,而尤氏根源祖谱烧毁无存”。祠堂亦于当时被烧毁。故今祠堂遗址,尚有三世祖景公堆坟一个,乃景公居丧,棺木寄于祠堂厢房,因倭寇纵火,祠堂被烈焰吞没,其棺木亦焚于其中之故。以后将其骨灰堆埋其处,故称堆坟。另于祖厝后尚有四角井一口,且有石马糟、石脚桶诸遗物,皆于一九五八年迁失。
倭祸之后,子孙较多散处石狮泉州鲤城等地。石狮尤氏族谱记载:“克澜公字德渊,号开初,明末倭寇猖獗,沿海居民寝食不安。嘉靖年间,永宁被倭所陷,遍地风声鹤唳,澜恐池鱼遭殃,以贤者保身计,携眷来石狮拓土宇,建置产业……”
余者亦有散居于梅林、港前等村。族谱还载有相当一部份人迁往台湾等地。如:十世基荣葬于台湾佳港、十一世铨连葬于台湾府上居、十二世洵元分居台湾大埔林(打锡)又寓“走猪”、十三世志娘偕子奕川往新加坡,住实叻描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