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村位于石狮市东南海滨的姑嫂塔下,五虎山麓的尾部,故俗称“山尾头”。沙美村东连永宁,西接洋厝,北抵虎岫寺,南临深沪湾,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现有人口2235人,还有旅居海外的侨胞、赴港澳定居的乡人以及迁徙台湾、金门、福鼎、霞浦等地的乡人近千人。全村百分之九十五卢姓。还有陈、蒋、李、施、黄、姜、郑、蔡、龚、范、徐、吴、郭,以及女真——满族的完颜、粘氏等姓氏。
建村之始,因地处海滨,涨潮时,船只可达“蜂内”,退潮则一垠白沙,阳光照耀下,金光熠熠,故称“金沙村”,嗣后构建“美江宗祠”,即取其与“山尾”诣音的“金沙”之“沙”与“美江”之美而演化为“沙美村”。
宋时,此地已建村,但非卢姓,其族已无后稽考。卢姓定居沙美,则是元末之事。
卢姓源出范阳(即今河北省涿县)。太始祖系姜太公吕尚。姜太公六世孙姜文公之曾孙吕侯食采邑于卢州,因地为姓,世居涿州范阳,此为卢姓之始。
传至唐朝,有卢天禄者,曾任陕西咸宁知县,唐末随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定居于西北山区,后逐渐向东南迁徙。其后代散居于永定、平和、清流等地。天禄之五代孙卢报美生有五子。其中四男子信分居港据(即今卢厝),次男子仁、三男子明两人则居住沙美,是为沙美卢姓开基之始。子仁生于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卒于明朝永乐廿二年(1403年)。据此,卢姓开基沙美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随着子孙繁衍,族人乃分居后房,中福及银江后宪(即今银江四王府馆前庵池周围)的龟山上。大约清朝康熙年间,居后宪之族人举族徙至蛤蟆石南建居,称为“后店”,全村形成一体。共分为上房、下房、四房、五房、六房(顶六房、下六房)、布房、新厅房、土墓房、趁驴房、面头房、花厅房等房份。
由于土地贫瘠加上战祸蔓延,明朝开始有大批族人出海到菲律宾、台湾、金门等地谋生。他们不忘故土,为联系族人,在菲律宾组织沙美旅菲同乡会,及烈山五姓(吕、卢、高、纪、许)宗亲会。在香港组织沙美旅港联络会,在金门建有“金沙街”,台湾则有花厅房人聚族而居,血缘相系,把海内外同胞紧紧联在一起。
沙美村自建村至今,所属行政区划历代有所变更。宋朝时晋江全县分五乡廿三里,沙美村属安仁乡永宁里。明时全县分成四十七都,沙美村归属廿都,清沿明制。抗战初期,实行保甲制,全县分四区,沙美分为三个保,而后拼成一个保,隶属于第三区永宁乡。抗战末期,与洋厝、西偏、塔后合称“洋沙保”。一九四九年,全县分为十三个区,沙美村与洋厝村合拼为洋沙乡,隶属第九区(区公所设在永宁镇)。一九五一年,全县改为廿区,沙美村改属第十五区。一九五八年,又改属石狮公社子英大队。一九六○年改属永宁公社洋沙大队。一九六一年与洋厝分开,改为“沙美大队”,至一九八二年改为“沙美村”,成立村民委员会,隶属永宁镇。
六百多年前,此处乃是山涯海角,主要经济来源为晒盐收入。元朝时,从港边到安海有一个大盐场叫浔美盐场,管辖全县十二个盐团,沙美村盐场属于浔美盐场的主要晒盐区。明朝时则建有“沙美盐仓”。其时盐场,一直延伸到现在“蜂内”。除了产盐以外,还有大量的石料可供开采,其石料质韧,色亮花纹细,质量仅次于青石和砻石,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就开始开采,现在已代替盐业,成为沙美村主要经济资源。
明朝中叶,甘薯从海外传入福建,就成了村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一直延续至今。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黄豆。
历史上,沙美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明朝的永宁卫是全省最大的卫城,驻兵五千人。沙美村是永宁卫陆地交通要口,西北直达石狮、泉州;东北则有一条东京大路。因此,在现今的二十都都公宫一带的公路两旁建造一条海仙街,市面相当繁荣,入街处还有一座大隘门,颇有市镇规模。可惜清末毁于火灾,只存当年的街碑。
六百多年来,沙美各姓族人和睦相处,代代相因。虽然经历明代倭寇之患,罹受清初“迁界”、“海禁”之苦,遭到瘟疫等天灾的威迫,但他们用自己的意志,披荆斩棘、顽强地劳动、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