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于石狮市城隍街的石狮城隍庙,是侨乡石狮市一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道教庙宇。
“古之建城,必有城隍”。可石狮向不建城而有城隍庙,是一例外。据有关资料记载,石狮城隍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从永宁卫城迁徙而来的。因此,石狮未建城而有城隍庙。关于此事,石狮民间有一流传甚广的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登陆永宁,掳掠屠城,有一陈姓信士,裹背永宁城隍爷仓皇内逃。路上,不慎摔倒于地,致城隍爷脸颊一处受伤。后即奉祀城隍于石狮“券内”村(今宽仁街)。据说,其塑像那受碰伤处,后虽屡经名匠粉饰,此伤痕总不愈合云云。此一传说或可作为永宁城隍移驾石狮之佐证。
永宁城隍驾幸石狮后,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首建庙宇。随着明清以来石狮往菲律宾等地华侨的逐年增多,城隍庙经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及民国十二年三次扩建、修葺。官绅、巨商、华侨及广大善信等热心捐资,庙宇巍峨、金碧辉煌。其香火先后分传于国内外各地。泰、缅、菲、马及台湾、香港均有其“分炉”,且时有返乡谒祖者。晋、南、漳、泉等县市香客常不绝于道。石狮城隍成为闻名闽南,且具有远东影响的名庙。
抗战以前,石狮城隍每隔几年便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谒祖活动,而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的谒祖盛况则是空前绝后的。每次谒祖均于馆顶埔集中出发,有鼓乐、舞狮、弄龙、高脚戏、马队、彩阁及各种化装游行队伍;更有“格阁番”的表演(由几十人肩扛一系列长木板,上绑六七层高之方形木桌,艺人于上跳跃、歌舞),高难惊险,尤具特色。各路神轿则分别编插其中,神棍跳神,引人注目。大道两旁可见来自各地善信,甚而是从东南亚各埠专程赶来的华侨。他们手执大扫帚,沿途扫地,状极虔诚,藉还心愿。谒祖队伍逶迤数里沿“境路”而行,鞭炮轰响,鼓乐喧天,其规模之盛大,影响之深远,诚八闽各地迎神赛会鲜能与之伦比也。
谒祖之外,尚有“举火”、“结灯”之举。当是时,石狮各街道上拉盖白布天棚,棚上悬结各式灯盏,下张绳索分开男女行道;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摆设香案。入夜,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各户竞秀,多姿多彩。城隍神轿出巡,浩浩荡荡、真乃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每年五月廿八为石狮城隍爷诞辰的日子。三日前各户门前摆设香案,城隍爷依境路出巡,称为“把盏”。诞辰是日,各地善男信女络绎进庙焚香祷祝,热闹非凡。除庙前戏台演戏外,每于宫后许厝埔广场,搭台公演大班。一九三五年前还曾两度演出“善传奇”,观众人山人海。“善传奇”为大型沪剧,演职员400余人,道具、布景、灯光先进,需由厦门十六大商号铺保,并专轮接送。每演七日,所费不赀。似此盛举之佛事活动,或国内之少见者也。
盛传石狮城隍威灵显赫。旧社会,石狮附近村落,遇有械斗、民事纠纷、失窃疑案等为当地官府、绅士所未能解决者,每登庙延请城隍爷莅临坐镇察处。据说大多可获圆满解决。
解放初期,于破除迷信声浪中,石狮城隍被迫外迁。自是庙宇渐趋冷落,但依然时而可见香烟袅袅。迨一九五八年,由于政治上的左倾,在宗教界推行所谓“温州经验”,石狮城隍庙自也不例外地遭受封禁,改为宽仁文化站。在劫难逃的城隍正驾被拘系于青阳红旗馆,余则幸得弟子护驾逃匿
改革开放后,党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石狮城隍庙于一九八九年获准重新开放,“忠裕侯”绝处逢生,驾返故殿。近年来经国内外善信及港澳台同胞等热心者捐资重修前殿,扩建后殿,庙宇焕然一新,气势更是不凡。
现在石狮城隍庙香火旺盛,不减当年。每日都有归侨、侨属、市民等上庙焚香膜拜。它成为善男信女心灵的皈依地,成为侨眷虔祝客地亲人平安、侨汇接续、藉通心犀的精神凭托处。还如同以往给石狮经济的繁荣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