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嘉
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雅称“银江”,地处海滨。早期村民以海为田,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据族谱记载,明代即有人出洋谋生。
入清以来,华侨渐多。据《银江陈氏三房家乘》载,该房明末清初最早出洋者为陈朝嘉。朝嘉生于明“崇祯癸酉年(1633)十月十九日亥时,乳名檀,号君达”。其父早逝,遗腹而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不幸13岁时其母又复西归。他孑然一身,只好跟随其姑夫蓝三爹前往海外通商贸易。
后来,他到交趾(即越南)寻找表兄袁天章。天章在交趾任巡抚,见其到来,盛情接待。陈檀就在交趾住下来。清康熙六年(1667),广东虎头门都司刘世虎、把总刘贵带兵104名,往广西征战,遭风飘到交趾,船破人存,兵丁求乞于市。陈檀目睹此情,心想吾乃中国之人,世虎乃朝廷命将,岂可视其颠沛流离。遂与天章商议,由自己买船置货,天章拿出照牌,并拨土番48名为水手,于康熙七年(1668)亲自把世虎他们送到广东。岂料两广部院题参世虎等临阵退却,并通番人陈檀等欲谋取州县等情,遂把世虎等人囚禁候旨,其中香山县姚启圣被革职。于是,陈檀便与刘世虎、姚启圣结拜为兄弟。8月,康熙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审理。经过数月调查,钦差于八年(1669)返京将实情上奏。不久,朝延降旨,命世虎等各官复原职,兵丁各归本营。陈檀不忘故国,殊为可嘉,派往交趾复命。陈檀因感激朝廷恩典,遂改名朝嘉。九年(1670),朝嘉前往交趾复命。番王甚喜,欲封他为官,朝嘉婉言谢绝,仍愿继续浮槎泛海,乘风破浪,与日本、苏州、广州等地通商贸易。
康熙三十五年(1696),朝嘉在苏州遇到故友高士奇。士奇是浙江宁波人,前曾任钱塘教读,与朝嘉为莫逆之交。苏州重逢时,士奇已为布衣翰林。他在虎邱置酒设宴,招待朝嘉,与之谈心叙旧,倾诉离衷。数日之后,他又赠朝嘉诗云:“飞帆迎接姑苏城,尽日舟中听水声。万里江山皆自得,一时高兴动人情;当今圣主称乡誉,况复夷王识姓名。日暮诗成相见晚,秋风月色共荣荣。”表达了对朝嘉的赞扬,以及他俩之间的真挚友情。
朝嘉共聚妻妾四人,侧室“尾”为印尼咬唠吧(雅加达)人。他共生子六人,名字分别为:益、聪、联、捷、奇、明。朝嘉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闰六月初一日逝世。
李维密
李维密(1694-1747年),字详臣,号秉礼,清代梅林(今石狮永宁镇梅林村)人。当时,梅林港已从“迁界”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经贸活动日趋活跃。据《梅林李氏后房街路硕泉公派下分支谱》记载,李维密的父亲李士榜(1648-1701年),“素行侃直,取与必果。七岁失怙,形单影只。又值播迁,与曾祖母客居大埔。稍长,肩挑营谋,奉侍曾祖母。亲邻感嘉其孝,故天报之以五男荣发。”李维密长成后,继承父业,专治贸易。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维密远涉重洋,侨居安南国(今越南),专营双边贸易。至乾隆丁卯年(1747),因故“殁于安南水,葬其地”。
按,安南是越南的古称,与中国交通已久。安南遵行中国文化、政治,社会制度大半模仿中国。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闽人(福建人)附海舶往者,必厚遇之,因命之官,咨以决事。”清代前期,中、越贸易持续发展,越南的会安、宪铺等处商贾云集,华侨、华裔多达五千余人,并且分帮设馆,患难相扶,其中以福建帮势力最大。如清代《海外纪事》记载:“盖会安各国客货码头,沿河直街长三四里,名大唐街。夹道肆节比而居,悉闽人……有关夫子庙,嵩祀最盛,闽会馆也。”况且,越南南部地广人稀,为加大开发,当局“起房舍,集华夷”,招徕华商前往经商。李维密正是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前往安南的,成为已知的最早移居越南的华侨之一。
虽然,由于族谱提供的资料过于简略,无法了解李维密在越南的具体商务活动。但是,在他的影响下,梅林李氏从事航运、对外贸易的风气不减。如嘉庆年间(1808-1815),李鸿惠、李鸿竹经商海外,李鸿惠还因此移居吕宋(今菲律宾)。又有李植渥、李植炭,“时行舟在洋面”。以上资料对于华侨史、海交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