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说
我国古代住宅正门外墙处,村庄的街巷口对着道路、桥梁之处,常立石刻的“石敢当”三字,以避不祥之物,祓禳灾祸,保佑平安。现在这种风俗尚保存、流传于闽南地区,甚至远及台湾、日本、东南亚。
关于“石敢当”的最早记载出自汉代史游的《急就篇》。对于“石敢当”三字,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解释,上古有许多石氏名人,后世亦多为名门望族,“敢当”是“所向无敌”的意思。据此,后人认为“石敢当”是指古代的一位勇士,“唐人刻石,借石敢当三字以压之”。甚至,后代一些勇士也自号“石敢当”。如《古今笔记精华》卷二引《陈继仔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结果,民间传说便把“石敢当”描绘成古代泰山脚下的一位勇士。
从史料来分析,“石敢当”碑刻最早出现于唐代福建莆田。《古今笔记精华》引宋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通俗编·居处》引《墨庄漫录》都提到:北宋庆历年间,有个叫张纬的人在莆田当县令,修建官署时,发现一块旧石头,上面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按,唐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可见唐代已有此俗。
从现存实物来看,有纪年最早的“石敢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系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年)所立。高约80厘米,宽53厘米。横书“石敢当”三字,直书“奉佛弟子林是晖,时维绍兴载,命工砌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字分4行,共25字。此碑已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
二、“石敢当”起源于远古的石崇拜
人类文明发端于对石头的运用。在原始社会里,石头的功用非同一般。它既可以打制石刀、石锄、石斧等生产工具,也可以作为武器;还可以造石屋、筑石城……由于石头在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是现代人对此也为之折服,更不用说远古时期的先民对它崇拜得五体投地了。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石崇拜可能是最早产生的一种自然崇拜方式。
这里所说的自然崇然是指仪式化的自然信仰。自然信仰,指的是一种认为自然物或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有两个特点:一是把自然物超自然化了,即把本来没有意志的东西意志化。二是尽管把自然物超自然化,但并不臆造出一个有形体的神灵出来。比如,相信土地有灵,人们祈祷它,就会给人们带来好收成,这是自然信仰。如果相信土地有专门的神掌管,并臆造出土地公、土地婆、这就是超越了自然信仰,成了鬼神信仰。远古时代,生产水平极端低下,先民的思维具有一种直观的性质,自然信仰的对象必定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山、石、火、土地、天体……从考古发现证实,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文化遗址都有巨石建筑物,证明彼时彼地曾流行过石崇拜(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三《自然信仰》)。
我国远古时代的传说也证实石崇拜的存在。如“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已反映这种倾向,并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清代章有谟《景船斋杂录》云:“东浮山即女娲补天之处,其炼石灶尚存,所产五色石可烧。每岁上元夜,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灰炼之达旦,火焰冲天,天为之赤,至于今不废。”
石崇拜不仅流行于汉族地区,也广泛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古代羌族保留一种“白石信仰”,相传,古代羌族祖先和戈鸡人发生战争。羌人梦中得神人指点,以白石作武器击败戈鸡人,于是白石被赋于灵魂和神力而受到崇拜。而彝族的石头崇拜则体现在生育风俗中,每年二月祭龙之后,由两个已婚但无子女的男子,各抱一块立于两棵巨树前的椭圆形石头(表示一公一母的石神),绕树转圈,其他男青年往两人身上泼水,以祈求石神保佑他们生儿育女。(郑传寅、张健主编《中国民俗辞典》“石崇拜”条)
而这种远古的石崇拜,在汉族人民生活中,主要反映在建筑风俗上,即树“石敢当”碑,起着“灵石镇宅”的作用。虽然,“石敢当”石刻较早见载于唐代。但是,“灵石镇宅”的风俗在我国却由来已久。北周庾信《小园赋》云:“镇宅神以埋石,压山精而照镜。”可以说,树“石敢当”碑是民间最简便、最常用的“灵石镇宅”方法之一。“石敢当”主要适用于镇压道路冲射。而一般非道路冲射,则采用写有其它字样的“灵石”以代替。如敦煌发现的唐代《用石镇宅法》残卷、《宅经》残卷都有这类记载。如“凡人居室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即东北角)上,大吉”。(高友谦《中国风水》“风水巫术”)
三、从“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有时也被刻成“泰山石敢当”。加上“泰山”两字,原因有二。一是与远古山崇拜(其实也是石崇拜)有关。在我国流传许多关于山的神话,《山海经》几乎把所有的山都说成是神人或神兽居住的地方。昆仑山在神话传说中不仅是众神毕集之所,而且是天地交通的必经之道。而且,我国古代祭山仪式也很隆重。在商代甲骨卜辞中便有许多祭山求雨的记录。又《尚书·舜典》就载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并说舜曾巡祭诸山神,足见山崇拜影响之深远。二、对山的崇拜中,泰山称东岳,东方主气,气生万物,故而最受尊敬。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向来被古人视为天人相通之途。《史记》中就载有秦始皇、汉武帝泰山封禅的情况。汉代泰山郡太守应劭著有《风俗通义》,其中“封泰山禅梁父”条、“五岳”条,都详细提到泰山封禅的原因和仪式。魏晋以来,泰山又被视为冥司之主、治鬼之府。范晔《后汉书·乌桓传》云,泰山是中国人死者魂归之所。泰山神被人格化,称泰山府君,并被认为是玉皇大帝的孙子。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地山水》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晋干宝《搜神记》卷四《胡母班》云,泰山府君“威仪甚严”,掌阴府事务。唐宋间,泰山府君再升格为东岳大帝,其庙祀几遍于中国。泰山成了“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际,神灵之府”。
可见,“石敢当”本作为禁压不祥之物用,加上“泰山”字样,是与泰山的特殊地位、专司治鬼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结合使“石敢当”具有更大的神力。而随着信仰的深入与扩大,“石敢当”的神威也从原先“灵石镇宅”的功能扩大到除灾招福、祈求平安、驱魔镇鬼、治病、保佑一方安宁。有的地区甚至给“石敢当”确定“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
四、石狮王、土地庙、泗洲文佛
闽南地区,“石敢当”主要起镇宅、避邪功能。除了树“石敢当”外,有的地方则竖石狮王、建土地庙、供奉泗洲文佛以代替之,同样起着“石敢当”的功能并有所侧重。
“石敢当”与石狮王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古代对狮子的崇拜。狮子原产非洲和南美,在汉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威武勇猛,故而在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人民对狮子产生了崇拜的心理。认为狮子具有驱邪镇妖的功能,能保人兽四季平安,又认为狮子是吉祥的化身,被视为“辟邪”、“瑞狮”,故而民间盛行“舞狮”风俗。三国孟康注《汉书·礼乐志》“象人”时云:“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这成了文献中关于舞狮的最早记载。而据《宋书·宗悫》传云,狮舞是公元446年,宗悫在军中创造的,后流传到民间。不管怎样,“舞狮”风俗由来已久,它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具有消灾招祥、驱魔镇鬼的神效。因此,便有了在“石敢当”碑上附刻狮子形象,以增强其神力和威严。甚至有时连“石敢当”三字也略去,仅刻狮子的形象。于是,屏风上本来应当嵌进“石敢当”的位置镶嵌了狮面,或安放石狮王。而民间信仰中也把“石敢当”与石狮王等同起来。
“石敢当”与土地庙。在闽南的某些地方,在街巷岔道口建造土地庙,代替“石敢当”以压冲射。土地神的出现,源于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我国最早的土地神叫“社”,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卷八《祀典》引《孝经》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神而祀之,报功也。”最迟在三国时期土地神的崇拜也流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五便记载,三国吴先主时,广陵人蒋子文自称土地神的故事。以后,土地神成为民间普遍崇拜的神祇。其地位虽卑微,却显得平易近人,故香火颇盛。闽南地区称土地神为“福德正神”,更直接地体现出土地神的守护神色彩,认为信仰土地神可保一方平安。正因此,在街巷道口建一简陋的“土地庙”可起着“石敢当”的功能。
“石敢当”与泗洲文佛。据《中国崇拜物》第一辑介绍,相传,泗洲文佛本是西域高僧,叫僧伽。唐高宗时到长安、洛阳,曾远游吴楚等地,后来寄寓福建并圆寂于此。历来,被封为“大圣”,佛门则称之为“泗洲文佛”。据《铸鼎余闻》引施鸿保《闽杂志》云:“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供奉泗洲文佛以代替“石敢当”,同样起镇压冲射、祓禳灾祸的功能。有趣的是,泉州之惠安、晋江一带还奉泗洲文佛为主婚姻的神明,在当地修了许多庙宇。如果恋爱中遇到挫折,只要在泗洲文佛的脑后挖一点泥巴,偷偷地撒在爱慕之人的身上,爱情就会顺利。
五、“石敢当”信仰在海外
“石敢当”信仰在澎湖、台湾。显然,澎湖、台湾的“石敢当”信仰是随大陆移民的迁徙而带入的。现存于澎湖的“石敢当”很奇特。据日本学者洼德忠介绍,他曾看到澎湖的一种“石敢当”上附刻有北斗星的图案,感到很惊奇。其实,北斗星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被神化为“北斗真君”,视其为司命之神,居中央,巡游四方,掌管人间生死祸福。因此,古代便有崇拜北斗星的习俗,叫“礼斗”,也叫“拜斗”。据《东坡志林》云:“绍圣二年五月望日……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星君。”道家以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为拜斗之期,届期都有隆重的奉祀活动。可见,澎湖岛上的“石敢当”附刻有北斗图案,无疑也是为了增强驱魔镇鬼、祈求平安的功能。这位日本学者还提到,台湾屏东县高福村保存有驱魔的石狮王、澎湖马公岛一处三叉路口树有“姜太公押煞”的“石敢当”碑等。(《道教诸神》一)
“石敢当”信仰在日本。日本学者中村璋八认为,“石敢当”等道教信仰是随着道教传入日本而流行的。(《道教》第三卷)另一位学者洼德忠也介绍,从日本的青森县黑石市到冲绳县都有“石敢当”,并认为,“石敢当”是日本人最清楚的一种驱魔手段。他还说,日本的冲绳县(古称琉球群岛,在并入日本前曾与中国有密切往来)亦有这种风俗,或在道路上安放称为“西萨”的石狮像,或在屋顶斜对面上安置水泥或灰泥塑的小狮子。并且认为这种风俗是古代福建人大量迁入冲绳而传入的。(《道教诸神》一)
“石敢当”信仰在东南亚。显然,东南亚的“石敢当”信仰是由华侨(尤其是福建华侨)传入的。在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供奉大陆祖家乡土神祇的庙宇比比皆是,其建筑风格多采用闽南等地的传统形式。在宗教仪式、民间信仰方面,大多保留着家乡的习俗。“石敢当”信仰同样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广泛流传。日本学者洼德忠说,马来西亚的山打根有两座“石敢当”,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同时介绍在菲律宾发现的“石敢当”的形状,发现有的附刻有八卦、鬼面、石狮像等图案。(《道教诸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