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宏·
石狮历史上就是一个缺粮地区。《泉州府志·风俗志》说,“泉州地隘而硗瘠,濒海之邑耕四而渔六……谷入少而人浮于食……晋邑所概,尤啬他县”。为解缺粮之急,清代每年均需从台湾购进大米和其它副食品,如雍正二年(1724)下旨,“饬发台湾仓谷每年辗米五万石,运赴漳、泉平籴”。购运台米,刺激了石狮造船、航运业的发展,石狮商人也纷纷介入两岸贸易。如《晋江县志·蕃市志》云:“蚶江、永宁、祥芝、深沪数处,或造小船,不过商渔贸易而已……即台湾运载,亦用此船……台湾惟米、豆油、糖,运到蚶江,出入稽查原海防厅管理。”为了储存米谷,石狮一带设立谷仓,据《晋江县志·仓廒》云:“乾隆十八年(1753)……先后议建三十七社……深沪、永宁、蚶江、龟湖(等处)……因未择地起盖,将谷暂贮社长家。每岁春借秋还,于民为便。”当时,石狮一带居民赴台“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利之所在,群趋若鹜”。
台米贸易,也刺激了台湾岛内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据施琅奏称,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舟帆四达,丝缕踵至,实肥沃之区,险阻之域”。与蚶江对渡的鹿港也因此成为台米集散地,据《台湾通志稿》云:“乾隆末年,三郊(泉郊、厦郊、鹿港郊)名著。嘉庆十二年(1809),万商云集,各途生理皆为继起。”鹿港一变成为“舟车辐辏,百货充盈”的台湾第二大市镇。而且,石狮也向台湾岛内输出陶瓷、药材、茶叶、丝织品等大陆土特产。同时,大量移民涌入台湾,带去大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加快台湾经济的发展。如蓝鼎元《东征集》记载:“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时,(台湾)糖谷之利甲天下。”
许多石狮人以从事对台贸易为致富捷径。他们在台湾,石狮分别设立商行,“招商为贾,贸易生计,一家衣食,无忧不给”。著名的商行有永宁林元品的“日茂行”、蚶江林世凤的“泉源行”等。双边贸易的发展也促进台湾商务的振兴,据《台湾通史·商务志》云:“泊乾隆间,贸易甚盛,出入之货岁率数百万员(元)……(商贾)各拥巨资,以操胜算……舳舻相望,络绎于途。”
可见,针对两岸经济的互补、互利性,积极开展双边贸易,有利于石狮、台湾自身经济的发展。
双方贸易的扩大,两地人员往来频繁,交流日甚,使石狮与台湾结下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乾隆年间,禁令的松驰,蚶江的开放,石狮人往台出现高潮。仅以蚶江、永宁两地林氏为对象统计,往台人数多达1530余人。移民们一方面参加台湾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在台湾成家立业,加深了两地人民的骨肉亲情。如永宁林逊淑,“台湾彰化武邑生,生嘉庆壬申年(1812),续妣伍氏,名祃娘,台(湾)女”。随着两地了解日深,还出现了台湾女子嫁到石狮的现象,使得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更是溶为一体。仅以玉山、莲埭、永宁林氏为统计对象,便有近60人娶台湾女子为妻。如蚶江玉山林正海,“生乾隆戊午年(1738),妣黄氏焕娘,台湾府黄荣四女”。
移居台湾的石狮人大多能勤俭起家,致富后不忘桑梓,经常关心地方公益和家乡建设事业。据《玉山林氏宗谱》记载,蚶江林式霁“年弱冠,航海之淡水,只身空泛,数十年间,蓄妻子,置田园……自是省(福州)之贡院、台之考棚、淡之城郭,公俱与有力;族中祀典,岁费周章,公首捐重金,倡建祀田”。石狮宗亲也总是想办法把移居台湾的宗亲的情况弄清楚,以便加强联系,以示同胞亲情。台湾宗亲也重视与祖家的联系。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蚶江石璧村林氏重修族谱,把移居台湾的亲人补上一笔;而正在淡水经商的林正心,“积金满千……以为修谱之用。又恐不充,自独加捐补足”。一时传为佳话。
可见,双边贸易的发展,促使两岸骨肉亲情更加牢固;而两岸亲情的巩固,又必然推动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时推动石狮与台湾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领域的交流。仅以文化交流为例,据《台湾通史》记载,永宁岑兜人李锡金移居新竹,其孙李祖琛在新竹设立书塾,积极传播大陆文化,“以尊德性、励风俗为本”。侄孙李祖训还以岁贡生身份,担任台湾府学训导,并在新竹组织“竹梅吟社”,风雅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锡金的裔孙李舜臣内渡,回归祖籍。舜臣系癸巳科(1893)举人,回乡后从事文教事业,并于1918年3月与亲人协力在岑兜创办“银江小学”,造福桑梓,培育人才。
可见,两岸经贸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而加强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又成了联系两岸亲情的重要纽带,其对经贸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更是至关重大的。
总之,回顾石狮对台贸易的历史以及产生的影响,继续巩固两岸亲情关系、加强双边经贸、文化各领域的交流,这是重振石狮对台贸易雄风的起点。打通海路、跨越海峡、依托侨乡、走向世界,这是石狮人的梦想。切实可行地搞好对台贸易及各项交流更关系着今日石狮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