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银江陈氏及其海外华侨华人》一文中对银江陈氏的播迁、衍化以及移居海外的情况进行了论述。银江陈氏族人在出国侨居的同时,也大量移居台湾,而且较出洋之规模更大。《银江陈氏三房派家乘》记载出洋者仅13人,而移居台湾者共有94人(其中一人仅有父名,没有具体姓名)。本文即仍据《银江陈氏三房派家乘》(简称《家乘》)中的有关记载,以银江陈氏族人移居台湾的情况略作探讨。
一
银江陈氏族人何时开始移居台湾呢?《家乘》中没有具体记载。可是,我们从谱载族人的生卒年月似乎可以推测其梗概(我们一般仍以生年加20为其移台时间)。
《家乘》所载移居台湾族人中有具体生卒年月者70人,其中最早出生者为国锜。谱载:“国锜公,讳豸,承玉公子,生顺治戊戍年六月十八辰时,卒康熙己丑年九月廿六亥时,葬十三都苦宅山。妣唐氏,十二部唐厝人;继妣许氏,生康熙庚戍年八月初一日未时;又娶台湾杨氏。子五:宇、标、显,团(杨出),丁(杨出)。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们若仍以生年加20为其移台时间,似乎未尽合理,因为他在家中已娶有两妻妾,侧室杨氏方为台湾人,可见其移居台湾的时间并不太早。但由于他最后卒“葬在十三都苦宅山”,由此我们可知他后来又从台湾返归故里。其生年顺治戊戍年为1658年,我们若按一般推算方法,其当于1678年移居。若此有可能,此当为银江陈氏族人最早移台者。可是由于上述原因,如此推算似乎未尽妥当。退一步而论,由于杨氏生“团”“丁”二子,国锜又“卒康熙己丑年九月廿六亥时。”康熙己丑年为1709年,因而国锜当于此年之前到过台湾则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银江陈氏族人最早移台究竟始于何时呢?再细查之族谱,可知时间当为1682年。《家乘》中载:
“天瑞,汉玺公四子,生康熙壬寅年八月初九日丑时,卒乾隆丁卯年五月初六日午时,葬台,无嗣。”
“天烦,字兴庶,汉瑾公长子,生康熙壬寅年九月初二日辰时,卒于台湾十一月十三日。”
“露,字德膏,号泰来,伯升公六子,生康熙壬寅年四月十三日戍时,卒乾隆癸酉年三月十六夜,往台湾,至吉屿沉亡。”
康熙壬寅年为1662年,若仍以一般推算方法,天瑞、天烦、露当于1682年移台,此即为《家乘》中所显示的最早移台时间。可是,《家乘》中又载:露“卒乾隆癸酉年三月十六夜,往台湾,至吉屿沉亡。”可见露是卒于乾隆癸酉年即1753年前往台湾途中。虽然可能他是此时开始移台,但也存在着他早已移台,后又不断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可能性。
我们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银江陈氏族人在清康熙早、中期即已开始有人移居台湾,并且不只是个别人。在《家乘》中有生卒年月的70人中,于康熙年间移台者27人,雍正年间移台者13人,乾隆年间移台者30人。最迟移台者为“天宥,汉居公四子,生乾隆癸亥年十一月廿七日,卒乾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在台湾,止。”乾隆癸亥年为1763年,若仍以一般推算方法,天宥当于1783年移台,此为《家乘》中最迟的移台时间。
二
银江陈氏族人主要移居台湾何地呢?《家乘》所载的94人移台资料中有具体地点者22人。其中有陈乞移居鹿港,陈朝合移居淡水。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陈佐开基台湾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谱载:
“第十世,长房,奇龙公三子,开基台湾漳(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
“佐,讳际辅,字应贞,号安易,生康熙甲戍年正月廿九日戍时,卒乾隆辛未年八月十六日寅时,葬台湾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庄前前员包仑,坐壬向丙兼子午。妣黄氏,安海金墩人,生康熙丙戍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子三,进老,佛景(出继)、天宗;女二,省娘、配平和张彦官,俭娘,配月眉庄黄荐官。”
康熙甲戍年为1694年,若依上述方法推测,陈佐当于1714年即康熙甲午年开基台湾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由于他最后又葬在台湾彰化县,其二女婿黄荐又为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月眉庄人(月眉庄的具体地点见以下“陈天会”条),因而其妣安海金墩黄氏,若非早期随其父母移居台湾,即是结婚后与陈佐一起移台。
由于陈佐开基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因而陈氏族人移居该地者不少。据《家乘》载即有:陈励之,妣龚提娘,“葬台湾彰化县海丰港堡湖头厝庄顶湖仔”;陈熹“分居彰化县湖头厝庄居住,葬海丰港湖厝西势”;陈兴“葬湖头厝东势”,其妾黄美娘“住台湾彰化县海丰港南势底湖头厝庄”;陈天会“葬彰化县海丰港堡南势底湖头厝月眉庄”;陈修广“葬台湾湖厝”(疑为“湖头厝”)。
由于该谱修于清乾隆年间,年代久远,台湾古代的某些地名与现在未尽一致,故某些地名(尤其是具体地名)为现在何处难以确断,故只能依照《家乘》所载之卒葬地点抄列如下,以求识者教之:
陈“葬台湾大南门鬼仔山”。陈隆“葬台湾南仔坑”。陈登“葬台湾阿里港中营”。陈朝聪与其妣洪玲娘“合葬刘厝坑”。陈天服“葬台湾大武垅大埔”。陈群、陈天乞、陈天居、陈天麟、陈天合“葬台湾二滥(二滥埔、二滥对面山)”。陈晏和陈天爵则分别葬“台湾笨港南港”和“台湾南港祀宫边”。
三
早期航海技术落后,航海设备简陋,人们移居台湾要穿越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移台的银江陈氏族人必定也是这样。仅《家乘》所载即有:陈露因“往台湾,至吉屿沉亡”;陈应平“往台回家,遭风船没,葬鱼腹中”;陈栋“往台湾,卒于水”。
银江陈氏族人历尽惊涛骇浪之险,抵达台湾之后,为了谋求生存发展,不少人即在台婚娶。仅《家乘》所载即有12人,其中3人在原籍已有妻室,在台湾又再娶妻,即:陈国锜在银江已娶唐氏、许氏,又娶台湾杨氏;陈兴在家乡已娶龚定娘,抵台后又娶黄美娘;陈朝聪原娶洪聆娘,在台湾又娶王勤慈。余者则在原籍尚未有婚娶,如陈天送“娶高氏,在台湾”;陈天清“娶杨氏,名占娘,在台湾”;陈修府“娶台湾杨氏”等等。
虽然《家乘》中没有载明陈氏族人移居台湾的原因,但询之族中父老,可知他们绝大部分人是为谋求生路、改善家庭生活而移台的。可是,他们移台之后,所事何业,如何给家中以经济支持,《家乘》中绝大部分未见有详细记载(仅有陈朝辉“在台湾教读”一条),而反面情况却有一鳞半爪,如陈宗润“卒于台。不知娶×氏。(×民)因夫赌荡,自缢而死,不知何日。无嗣”;陈天平“在台不顾家,家人不愿报名,候查。”也许是由于未能得到在台亲人的经济支持或其他原因,《家乘》中还有两例妇女改嫁的记载:陈天郑“子一,英,随母嫁郭坑”;陈天服“女一,哉娘,随母嫁洪堀”。
《家乘》中此类记载仅有如上几条,这在94年移台资料中只是少数。由此推测,绝大部分银江移台陈氏族人必定是从事正当职业,并给家庭以经济支持的。
中国人民历来安土重迁,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愿意离乡背井,谋生于异域,因而他们都有深厚的故国情怀,希望将来能够落叶归根。银江陈氏移台族人也不例外。例如,陈光助卒葬在台湾,却“将木主同母葬本山西石头尾,坐甲向庚兼卯酉”。这难道不是寄托着他对桑梓故里及家中亲人无尽怀念的一往深情吗?
以上是清初至乾隆年间银江陈氏族人移台的情况,以后移居台湾者就更多了。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银江陈氏移台族人及其后裔已经40多年没有与故乡亲人联系了。银江陈氏父老乡亲希望,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远在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也能返归故里,一诉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