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闽台民俗灯谜源远流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灯谜,是我国民俗文化园地的一朵小花,独具异彩,芬芳四溢,其非凡的魅力令人陶醉,痴迷,初入谜圃,玩赏这朵惹人喜爱的小花,始而锁眉,凝神沉思;一旦恍然大悟,则扬眉吐气,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灯谜以其独特的文字技巧而自成体系。她是民族文化的遗产,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她似显又隐,耐人寻味,通俗文雅,寓教于乐;她亦庄亦谐,老少咸宜,既能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增长人们的知识,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凡此种种,正是这朵小花常开不谢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灯谜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现在,我国灯谜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沿海各省和海峡两岸的灯谜活动更是频繁地开展,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纽带。 福建侨乡的民俗灯谜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也是民俗灯谜活动比较活跃的省份之一。闽南沿海各地,每逢元宵,张灯设谜蔚然成风,因沿不绝,即使远居海外的侨胞聚居地,流传也十分广泛。 早在宋元时代,我国就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贸易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潮汕和福建厦、漳、泉等地大量的人民飘洋过海谋生,客居东南亚群岛和港台各地。因此,与台湾、港澳、东南亚各地,在人缘、语言、文化、民俗诸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灯谜活动当然也不例外。闽台仅一水之隔,成为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及联系华侨乡谊的纽带。 闽台民俗灯谜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莆田猜谜活动,起于宋,发展于明,而盛于清。《倦游杂录》载: 陈亚(扬州人)知岭南恩州。蔡君谟(蔡襄)以其名戏之曰:“陈亚有心终是恶。”陈曰“蔡襄无口便成衰。” 明代,林扬祖出任陕甘总督,晚年归乡,于元宵之夜,亲撰灯谜,任人猜射,其中一题为“人字下面一点”射四书两句,谜底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时有青年宋琢堂(后中举人)者,猜射为“妾人有藏者阻君,君是以不果来也”(见孟子),在场守候之仆人,以所答与原底不符,未肯发给奖品,因而口角,林老闻声出视,询问原委,大加赞赏。自觉原谜底呆板乏味,而新解远较原底为佳,当即表示歉意,遂以珍藏之端州砚一方相赠(据《莆田谜史初探》)。又据《龙海灯谜史话》:“明朝宣德(公元1426年)间,太傅郑琛道致仕还乡,与父老约,上元夜在石码祖祠,张灯结彩,与乡人共庆佳节。”《漳州民间传说》也有“破哑谜,刘国轩大闹公台府”的轶闻(刘国轩是郑成功的部将,爱好灯谜)。明朝末年,抗清英雄郑成功还有一段有趣的猜谜故事。当时清兵大举南下,郑成功在泉州西郊招贤村竖旗起义,设谜招贤,在招贤桥的旌旗下面摆上八仙桌一张,桌上一边置清水一碗,古铜剑一把,另一边的烛台上插着一支尚未燃点的大红烛,旁另置火刀、火石和引燃诸物,并特地派随从看护,既不象祷告神祇,又不似祭拜祖先,往来人等皆莫明其妙,只觉有些新奇,围睹者甚众,无人能解。第三天薄暮时分,忽见一个自远地赶来投军的布衣书生,为这异样的场面所吸引。他在桌旁沉思片刻,忽然恍有所悟,随即分开众人,提起铜剑,断然把一碗清水砸翻,然后拣起火刀火石,擦亮火星,点燃引燃之物;再把大红烛点明,旁观者尽皆骇然。早有护军报入招贤院,郑成功闻讯大喜,亲自开中门迎接。待为上宾,并问祖籍及姓名,砸碗、点烛何因?原来这人叫陈永华,同安人氏,是慕名特地赶来聚义的。由于他破了郑成功摆设的“反清复明”的哑谜,有胆有识,被郑成功刮目相看,后来被封为“咨议参军”,长期跟随郑成功左右,出谋献策,辅助郑收复宝岛台湾,立下汗马功劳。 明清两代,泉州灯节历久不衰,尤以开元寺每年元夕放灯,遐迩闻名,千姿百态的花灯,又使灯谜活动增添异彩。 清末民初,原晋江著名谜家林桂舟转赴台湾经商,借机以谜会友,将一些大陆谜材与台湾谜界,互相交流,使台湾谜坛更加丰富多采。台湾谜界人士,也于1932年,莅临蚶江回访“谈虎居”,增深谜谊,民国十几年,林桂舟曾一段时间客居厦门,结识了厦门著名谜家蚶江乡人谢支声,并由他介绍加入厦门“萃新谜社”,经常互相猜射,承厦门谜界之邀,独主谜坛三夜,悬谜数百条,猜众如堵,因雅兴未艾,复应猜众要求,再延续三夜,一时声誉大振,被誉为“灯谜银行”,寓有任支不竭之意。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感于祖国河山受尽蹂躏,林先生义愤填膺,在街头谜坛中,挂出两则谜条,其一“日本逆作,一败涂地”猜字一“查”字;其二,“吾人能合作,定把倭奴灭”猜字一“昨”字,被群众猜出后,顿时群情激昂,气氛充满谜场。此二谜即时传遍各地,均被赞为时代佳作。由此可见,我省民俗灯谜活动,源远流长,可溯为“始于宋,发展于明,而盛于清”。 灯谜理论著作 我省的灯谜著作较著名的有:张起南(龙岩地区永定人)著有《橐园春灯谜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本重要的灯谜理论著作,具有较全面的谜艺理论意义,故在海内外谜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厦门沈观格著的《拙庐谈虎录》;谢云声的《灵霄阁谜话》,王步蟾、周殿修、吕微微、纪作霖、柯荣试等人合编的《五加皮》;林桂舟著的《锦江林画中隐语》;台胞卢蔚其、卢乃沃昆仲曾客居厦门,著有《留种园谜稿》和《留种别墅谜稿》;还有旅缅侨胞丘立才著《朱波春灯谜话》。除上述较著名的谜书外,还有厦门许宗岳的《古砚斋谜誉》,周殿修的《棣华馆谜集》,王步蟾的《小兰雪堂谜集》,陈厚庵的《纫兰斋谜稿》,泉州张芬著的《圪净斋谜语》,莆田《倦游杂录》,锦江“谈虎楼”的《谈语虎》、王礼贤的《锦江诗谜话》等四十余种。 台湾民俗灯谜概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那里的台湾同胞对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其迷恋的热情一点儿也不亚于大陆群众。灯谜在清代逐渐成为台湾民众新春佳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乾隆年间,进士出身的福建布政使钱琦(字相如,号长沙)曾在《台湾竹枝词》中,对台湾新春猜谜活动作过生动的描绘: 烟花火树拂墙过,映带春灯谜语多。 忽听鼓音喧震地,绿旗营里唱秧歌。 晚清,台湾谜坛的领袖人物是台湾巡抚唐景崧。唐景崧,字薇卿,广西临桂人,同治进士,清光绪十一年,大败法军,功授台湾兵备道,后升布政司。唐景崧一生嗜谜成瘾,在任台湾巡抚期间,时与群僚及当地文士商谜射虎,极一时文风之盛。由于唐景崧之介导,文人雅士推波助澜,上下竞效,故一时谜坛能士辈出,猜射不绝。唐景崧著有《谜拾》一书传世。台湾灯谜得以烽火相传,一方面固然由于唐景崧的倡导推广,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台湾民众热爱祖国文化的缘故。当今台湾谜界耆宿来楚庚先生在《新时代谜文集序》中说: “自唐薇卿中丞巡抚台湾,倡导灯谜文学,本省学人闻风兴起,纷纷张灯征射,文风鼎盛,迄今将及百年。国间虽经日人统治,厉行所谓‘皇民化’,强制废弃汉文,但是民间仍然偷偷地研读祖国诗文,父传其子,祖传其孙,维持国粹于不坠,尤其春秋佳节,各地盛行灯谜大会,猜射者摩肩接踵。” 清代,台湾出了不少谜家。他们不但在岛上猜射取乐,而且还常渡海到厦门等地,与当地谜家交流技艺。台岛谜家卢蔚其、卢乃沃昆仲还加入厦门地区最早的一个灯谜社团——萃新谜社(成立于光绪年间),卢氏兄弟制谜精良,并著有《留种园谜稿》和《留种别墅谜稿》。他们制作了大量的谜作,后来编入《萃新谜社稿》(四卷本)中。令人叹惜的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付印,后来竟荡然无存。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日本侵略者强制废弃汉文,台湾谜坛曾出现萧条局面,且持续了二十几年,至1920年左右,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民国初年,福建晋江锦江“谈虎楼谜社”谜家林桂舟,曾渡海抵台湾交流谜艺,使台湾谜坛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台湾谜界也于1932年派员来锦江回访,相互交流谜艺。这成了当时台湾谜坛的一大盛事。 30年代,台湾猜谜活动又形成一个高潮,名家辈出,佳谜纷呈。1930年9月9日,台湾谜家赵云石之长子赵雅福创办《三六九》小报,曾连载台湾谜家黄文虎《谜学全史》达一年半之久,影响颇为深远,至1935年9月6日,这份小报才被迫停刊。黄文虎为了将台湾谜坛情况介绍给大陆,曾在当时上海发行的《文虎》半月刊上发表《台湾台北谜学之概况》,增进了海峡两岸谜家的了解。黄文虎在文章中为读者展现了很多善猜能制的高手和台北各处谜社活动的情况:新竹的张纯琢,其谜学尤出类拔萃,作谜从不拾人牙慧,且独具慧眼;竹堑的郑天鉴,台南的谢如铨艋舺的黄守立、陈子敬等人被誉为“谜家五虎”;基隆的许永吉、王省三,桃园的简楫,平溪的周士衡,嘉义的苏孝德等,均为谜坛名家。黄文虎在文章中还介绍了当地的诗与谜两栖的社团,如“桃竹联合会”、“汐止滩音吟社”、“基隆复旦吟社”、“鹤社”、“龙山寺高山文社”、“瀛社”,并详述这些社团在新春佳节,花朝日夕举行谜会的盛况。 50年代,台湾猜谜活动有了新的发展。这时,灯谜已与商业广告挂上了钩,每逢春宵秋然或纪念日,在一些药店、银行、旅社等处,皆设“灯棚”猜谜,台湾谜家来楚庚曾撰文介绍50年代台湾灯谜活动的情况,并集合了省内外对灯谜有兴趣的朋友,成立了“集思谜社”,每年元宵节在台北市南门市场张灯征射。 到80年代,台湾灯谜发展迅速,各地纷纷成立谜学研究会,较为著名的有台中谜学研究会,高雄谜学研究会,台南谜学研究会,新竹社教馆,澎湖谜学会,台北集思谜社,嘉义市谜学研究会,基隆谜学研究会等。这些研究会除按期召开理监事会议及会员大会外,还经常举办各种灯谜活动。80年代的台湾,是谜报、谜刊、谜书出版发行的黄金时期。这些出版物在岛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出版的谜书中,有孙岱麟编著的《中国谜语大全》,这本书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还有陈昆亮、陈高诚合著的《谜语大全》,清风出版社出版的《灯谜语》和徐立著的《灯谜丛书》等等。在众多的刊物中,《谜谭月刊》较有特色。1979年5月1日创刊的《谜汇》也颇有影响。它由台北集思谜社主编。 “海天难隔骨肉情”,如台属、谜界耆宿薛祖评为思念他的兄弟在台湾,十年未得相会,在福建蚶江“思亲谜会”上所作的灯谜:“一水隔开通行路,两地相思共一心”(猜一字),谜底是“愆”字。在“思亲谜会”上还有很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佳谜,如:“神州一定会统一”(猜地名一),谜底是“陆连岛”。“统一神州当痛饮”(猜体育奖项一),谜底是“容国团杯”等等。近年来,台湾和大陆的谜家通过各种渠道互相交流谜作,切磋谜艺。1988年5月,祖籍福建闽侯的台湾谜家吴学平先生回大陆探亲时,专程到漳州与谜界同好晤谈,从而开海峡两岸谜人私下交流谜艺之先河。1989年元宵期间,台湾谜界组成台北,台南,高雄三个代表团,冲破各种阻力,赶赴福建漳州参加“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活动,从此揭开了大陆和台湾谜界正式交往的历史新篇章。1989年四月下旬,年逾古稀的台湾著名谜家朱家熹先生,在香港谜家刘雁云先生陪同下,不辞劳苦地专程赴福建石狮市蚶江乡参加“第二届锦江侨乡谜会”,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谜人的友谊。可以断言,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向前发展,海峡两岸谜家将会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两岸的民俗灯谜,将会越来越兴旺。 注:(1)本文的台湾民俗灯谜,曾参考台湾灯谜赏析的部份资料。 (2)本文曾于1989年3月,收入在内部交流的拙作《海外探骊珠》中。今文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