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明代务农致富的吴怀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吴怀荆,明代中后期晋江后(今属石狮市)人,以从事农业生产而致富,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慈善家,人称其“敦实孝友”。他曾两次参与修复蚶江至泉州的“海岸长桥”,恩泽四播,其事迹被收入乾隆版《泉州府志·笃行传》。 一、务农起家 探究吴怀荆的发家史,我们发现他本非一位走南闯北的商人,也不是一位资本雄厚的实业家,而是以致力于农业生产而发家致富的殷实农民。因此,对其进行探讨便显得很有必要。 第一,古代泉州,尤其是晋江(包括今石狮市),历来是缺粮区。《泉州府志·风俗志》云:“泉州地隘而硗瘠,濒海之邑耕四而渔六……岁入谷少而人浮于食……晋邑所概,尤啬于他县。”明代,晋江(包括石狮)地区缺粮的问题仍然没有缓解,农业生产情况也不乐观。据《晋江县志·祥异志》的记载统计,仅在正统十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45-1487年)间,晋江地区发生了8起旱灾、2起水灾、2起饥荒、3起地震。这对农业生产无疑是雪上加霜。 农业生产一时的不景气,促使沿海人口向海外的流动与山区人口向他省的迁移。许多人弃农从商,“商其利而农渐死”。但是,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社会上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粮价不断提高。每每依靠从外省购进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泉州府志·乐善传》记载:“宏治己未(1499年)岁不,郡太守檄举粟于广(广东省),以赈饥。铎(庄铎,惠安人)往返再四。” 因此,针对晋江(包括石狮)长期缺粮,许多人又弃农经商。吴怀荆则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远见,坚持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可谓独具慧眼。 第二,明代,为巩固统治,政府实行奖励农耕的政策,同时减轻农民的部分负担,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方豪强,以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各级地方官吏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如胡器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泉州知府,“始至,革蠹弊,课农桑,修桥渡”。尹宏于正统间知泉州府,“廉政公勤,留心抚宇,旱祷辄雨,岁以屡丰”。再看明初晋江县的情况:蒋濬,成化初知晋江,“重农勤耕,听讼公明……均徭役,平赋税,修堤防,蓄水利,积仓廪,备器械,凡舆梁废坠,莫不修治”。又,邓怡,弘治三年(1490年)任晋江知县,“境内有永丰庄,颓废,岁久不能修复。怡毅然兴举,不数月竣功”。(道光《晋江县志·政绩志》)在政府这种重农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有潜力可挖掘的。吴怀荆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可谓正得天时,显示其胜人一筹的决断能力。 第三,明代,农业生产已开始打破自给自足的狭小范围,扩大了社会分工,商品化趋势开始出现。这种变化虽是局部的,但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正如《泉州府志》云:“农曩耕于田,今耕于山……凡可供日常者,不惮陟晓岩,辟草莽,藏计所入,以助衣食之不足。”当时的农来生产是根据土质所宜,气候所适,以及交换的需要,盈利的可能而定。正如《晋江县志·风俗志》云:“农为庶民本务……至于园丁之种蔬菜,樵子之采薪柴,并足佐朝饔夕飧之费,尽自山泽平地,莫不各尽其勤劳云。”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已经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大到以粮食生产为主,兼营各种经济作物,以扩大商品市场的需求。当时,“若塘市、石狮、永宁、蚶江、龟湖、祥芝、深沪、青阳、安平等处,各有墟集……不待行数里以求一物”。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好势头,为吴怀荆的发家致富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吴怀荆正是看到了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优势,抓住时机。“力穑起家,佐以勤俭,夜无全寐者几二十年,遂以饶闻”。 第四,明代,农业生产中还出现了雇佣劳动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些土地经营大户,利用雇佣劳动,大量生产经济作物,把产品直接投入市场以获得较大的利润。如同安林希元为同县人黄轸作《墓志铭》就提到:“其田迂直鳞次,土膏丰润……其物产桑麻之衣,竹木之材……丹荔碧眼黄弹之果,蔗糖蜂蜜之甘……被及四方,岁时不断也……君善治生,督僮仆耕种树艺,昼夜汲汲……终岁勤动,不数年起大家。”(《次崖先生文集》卷十三)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王慎中在《遵岩集》中说:“国家承平久,隆浃阜康之盛,莫如今日,虽岭限海带,越在遐徼。如吾泉州之为郡,亦且生齿蕃殷,地力竭作。谷深山阻,崎岖而曲折,皆有保聚之民,垦辟之壤。”可见,正是有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吴怀荆才能因势导力,农耕起家。类似这样的人物,《明笃行传》中尚载有:南安人曾素庵,洪彬、惠安人庄障,同安人蔡桥等。 二、修复海岸长桥 “海岸长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陈亢主持修建,共有桥孔770余洞,自石狮龟湖起,经晋江西滨、达陈埭,是古代石狮通往泉州府城的商旅要道。桥上附设有亭、庵,“以为憩息祈赛之所,其工最钜,其利最薄”。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年久失修,商旅难行。弘治乙卯年(1495年),吴怀荆与莲埭林孔彰、桐城(今泉州鲤城区)吴则敬、王田詹、承天寺僧人智镜倡修,由吴茂实、蔡成端督工。海岸长桥初步得到修复。可是,弘治乙丑年(1505年)发生水灾,海岸长桥受破坏的程度尤其严重。当时,除吴怀荆、吴则敬尚健在,其余曾参与修复海岸长桥的人士均已去世。只有林孔彰之子林学时家境比较富裕。吴怀荆便“劝学时继先志,戮力以底功”。于是,众人在吴怀荆、林学时的倡仪下,不期而合,“或督以工,或助以力”。正德丁卯年(1507年),海岸长桥彻底修复,“诸里人无长少,咸状其功”,还请名儒蔡清撰写《修海岸长桥记》,以示后人(蔡清:《虚斋集》卷四)。 另据《泉州府志·笃行传》记载:吴怀荆除了两次倡修海岸长桥外,其为人“敦实孝友,母谢病肓,每伺意旨服事惟谨,十年如一日”。平时,吴怀荆“夷坦真率,与闾中高年为逸乐会,歌酒竟日”。若遇危急之事,便挺身而出,如弘治癸亥年(1503年),晋江一带,“七月、九月大水,漂没民居”,“疫死者相枕”。吴怀荆出资购置药材,拯救多人。一些死于水灾而无力埋葬者,则为之购买棺木,主持葬礼。 三、结束语 吴怀荆是石狮历史上一个以务农致富的典型,其超人一筹的决策能力更是远非一般商人可比;其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善于利用天时(政策)、地利(粮食紧缺,又有成片可开发的土地)。<二>以粮食生产为主,大力开发经济作物的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三>以勤俭为本,“厚积薄费”。 吴怀荆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发家致富后不忘桑梓,能够热心于公益事业,其两次倡修海岸长桥,更是功德无量。这也是他受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吴怀荆虽以务农起家,却目光远大,“以诗书督其子”,并经常开导后辈,“其励而业亢而宗,汝视汝攻书孰与吾劳苦乎?可嬉乎?”于是,其长子吴聪,成为宏治辛酉科(1501年)举人;次子吴敏,为泉州府秀才。 吴怀荆以七十四高龄卒于家。中丞邱养浩撰文悼之,极备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