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石狮文史资料》第三辑刊载的郭迪田同志撰写的《“东方醒狮”的昂立——石狮城标兴建始末》一文,不由使我想起这个城标建设前的一段小插曲。应该说,建立这座城标的提议者是项南同志,而不仅仅是郭文所说的:“八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在石狮建一城标,雕塑一只石狮子。原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也过问此事”。这件事,我是当时经历者和参与者之一,有责任把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作为郭文的补充。
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又是个经济繁荣的商业区。自抗日战争以来就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故衣”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乡镇企业、私人企业蓬勃发展,海外来料加工等“三来一补”也应运而生,其中,以针织、服装、鞋帽等行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这些工厂、企业经常把一些产品拿来石狮镇销售,而且一开始大多是托这些“故衣摊”销售,使这些“故衣摊”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卖故衣演变为卖小商品。石狮街道也逐步形成许多小商品街。一些从台湾、港澳、广东来的走私货,也经常寄这些摊店销售。由于诸多因素,石狮镇上的小商品(当然也包括一些走私货)迅速以其产品多、货源足、价格便宜而吸引本省直至全国许多省份的顾客前来购买。
七十年代后期,项南同志继廖志高同志就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他上任不久,就到石狮等地视察。他到石狮镇后,看见街上销售许多洋货(实际有许多是本地生产的土“洋”货)、走私货,很不满意,严厉批评销售这些货物的摊店是“像一块臭肉,把全国各地的苍蝇都吸引来”,并说:“经营这种行业是百害而无一利”。要福建省政府和晋江地区专员公署下令取缔。
根据项南同志的批评,不久,福建省政府和晋江地区专员公署先后发出了禁止石狮镇经营“故衣摊”的取缔令。
石狮镇许多“故衣摊”被取缔后,许多摊、店被迫关门,居民失业,市场萧条,税收减少,外地人不敢再来石狮了。石狮的经济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1982年,我被任命为中共晋江县委书记。当时石狮还是晋江县的一个镇,镇委书记是许宗词同志,镇长是黄文前同志。1952年至1955年,我曾任晋江县委统战部长。当时,许宗词同志在县工商联工作,因此,我们两人早就相识,话也比较谈得来。1983年初,有一天,许宗词突然从石狮赶到县委会找我,向我反映石狮镇自故衣摊等小商品市场被取缔后所产生的一些存在问题,并说:“泉州、厦门、福州、广州……等许多地方都可以做,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为什么唯独石狮镇不能做?!”要求我开禁。我苦笑地对许宗词同志说:“你是与我开玩笑吗?我是个小小芝麻官(指县委书记)石狮故衣摊被项南同志严厉批评,省政府和专署先后下令取缔。我这个小小‘七品官’能为你开禁吗?!但是,我同意你的看法,同情石狮的实际情况。我可以向项南同志、向省、地反映对这一禁令的看法。开禁只有请他们来开,我不能开。”许宗词听后,半同意半不同意我的看法,仍然对我发通牒似地说:“管他项南不项南,我们要继续做!为什么别的地方,就连省委、省府所在地的福州市都可以做,为什么我们石狮就不能做?!”我劝许宗词同志不用急,顶着干不是办法,可以想个变通办法,并对许宗词同志提个建议:你不要公开说不管项南同志的批评,不管省政府和专署的禁令,也不要说有来请示过我,只要你们:一、加强管理,不让电视机、收录机、手表、布匹等走私货在这些摊、店出售;二、隐蔽一点,不要公开在大街上摆设,可选一些‘偏街僻巷’,把那些人集中在一个地方经营,既便于管理,又不太显眼。我们先这样半公开半秘密地做,待省委、省府下令开禁后才公开做。许宗词同志听我说了这个“变通”办法后转气为喜,同意我的意见先去试试看。不久,石狮镇就选择较为偏僻的新华路北侧搞一个规模不小的小商品市场,继续招徕了许多外地顾客,经济又再度繁荣起来。
但这样搞又好像“私生子”一样,我们心里总是感到很不自在。
1983年5月,项南同志和福建省委、省府的领导在晋江县召开推广陈埭乡大办乡镇企业、实现亿元乡经验的现场会议。会后,他听我们介绍祥芝乡祥芝农业大队利用海口资源、发展紫菜生产,使一些穷队变成富队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决意亲自前往祥农大队视察。
“醉翁之意不在酒”。我认为替石狮“故衣摊”等小商品市场开禁的机会来了,因为要去祥芝,必然要从石狮经过。我想请项南同志再去石狮看看小商品市场,争取他为这个市场开禁。为此,事前我做了两个小动作:一、向许宗词、黄文前同志透露项南同志要去祥芝的消息,请他们做好在石狮接待的准备。到石狮时,我拟请项南同志再去新华小商品市场看看,如他没有再提批评意见,就算他默许了;如他看后很高兴,我们就可以大干;如他仍然大发雷霆,严厉批评,我们就收摊。二、我知道项南同志的脾气。他很有能力,但有时很固执。要在去祥芝途中路过石狮时,请项南同志再去看看石狮小商品市场,恐他不肯,所以事前做了同来的省委常委温秀山同志、项南同志的秘书和新华社福建分社、省电视台和《福建日报》等一些记者的工作,不敢事先向他们说是要请项南同志再去看看石狮小商品市场的意图,只说从青阳到祥芝很远,需从石狮经过,到石狮时,请停下稍为休息一下,并可顺便看看石狮市场。温秀山同志、项南同志的秘书和记者们都很同意我的建议,赞同到石狮稍事休息后再走。出发那天,项南同志与我们同坐一部中型旅行车。我在驾驶员旁边当向导。车到石狮镇时,我叫驾驶员把车开到石狮镇政府前面,镇长黄文前同志已毕恭毕敬站在广场上等候。车子停后,我请项南同志下去休息一下,并顺便到石狮市场看看。谁知项南同志两脚蹬得直直的,说:“石狮有什么好看的?!”不肯下来。好在我事前做了小动作,温秀山同志、项南同志的秘书以及随行的记者们都说:“到祥芝还很远,下去休息一下吧,还可去市场看看。”这样,项南同志才勉强同意大家的意见,下了车,但不肯走进镇政府和石狮侨联会客室休息,只同意抓紧时间到街上转转就回来乘车去祥芝。我立即示意叫黄文前同志带他们直奔当时设在新华路北侧的小商品市场。
在参观小商品市场的过程中,我密切注视着项南同志的表情。项南同志在参观全过程中,从未说一句话,没有笑过一次,但也没有再批评什么。在参观回来途中,项南同志的秘书说:“看来石狮比过去有进步!”我暗喜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项南同志虽然没有表态,实际已是表态了,起码我们已算他默许了。可是,到石狮镇政府前面要上车前,项南同志可能已意识到我们这是有意的安排,立即提出他还要再看石狮镇的一个工厂和一个农村大队。这一着我们事前一点也没有准备,临时要陪他去看那个工厂和大队呢?我心里有点慌。还是黄文前同志心中有数,临急不慌,先用闽南话低声对我说:要参观工厂,就带他们去看来料加工的一个针织厂;要看农村大队,就带他们去看新湖大队和工业区。我按黄文前同志的意见用普通话向项南同志建议。项南同志同意后,我们就一齐驱车前往,先参观距镇政府不远、在九二路的一家来料加工针织厂。在没有事前通报的情况下,我们到厂里参观。项南同志看见该厂从香港引进一些设备、技术和原料,工人们整然有序地在机器前加工针织羊毛衣,开始露出笑容,对我们说:“这种来料加工可以多发展一些,既有利于‘三引进’,发展地方工业,安置剩余劳力,又可为国家多吸取一些外汇。”接着,参观新湖大队的工业区。当时,新湖工业区规模已经不小。当他看到该工业区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特别听说该工业区是由新湖大队办的集体企业,并有盈利,大队采用“以工补农”的一些办法,拿出一部份盈利来支持发展农业和教育等公益事业时,非常高兴地说:“这样很好,其经验可以推广。”因还要去祥农大队,不敢久留,我们就赶快从新湖驱车直接前往祥芝。
在祥农大队,听该大队支部书记蔡金榜同志介绍他们利用海口资源,发展紫菜养殖业,并自己加工与销售,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其产品已开始销到省外和海外,使该队迅速从穷队变成了富队;又实地参观了他们加工的过程和许多产品,项南同志高兴极了,连声叫好。当场对蔡金榜同志说:省里拟再来晋江县召开一次水产品加工的现场会议,请祥农大队做好在会上介绍经验的准备。当天下午,我们从祥农大队返回青阳,途中又经过石狮镇。来时我们劝项南同志顺便到石狮镇参观他不想下来;这时我们没有建议,他却主动叫驾驶员在“万岁脚”附近停下来,下车看了看,然后对我做两条交代:一、石狮镇城镇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二、要在石狮雕塑一个以石狮为标志的城标。当晚,项南同志兴犹未尽,又把我叫去,再次交代要建石狮城标的问题,并亲自画了一张拟建石狮城标形状的草图。
送项南、温秀山等同志回省城后,我即专程赶至石狮镇,向镇委、镇政府领导同志传达项南同志路过石狮镇时留下的两条交代,要求他们按项南同志的建议,请专家设计好,及早把石狮城标建设起来。
几个月后,我再去石狮。石狮镇委、镇政府已将请厦门、福州等地的美工专家所设计的几座石狮城标小样排列在会议室里,要我看看那一座的设计式样好。我看后交代他们等石狮城标小样全部设计好,要派专人带去福州,请省委书记项南同志选择,决定后要迅速兴建。
1983年11月,我调回地直机关,免去晋江县委书记职务,就没有再过问建设石狮城标的事,以后筹备和建设的情况,我就不知其详了。
这就是建设石狮城标前的一段小插曲,也可以说是建设石狮城标的前奏曲。石狮城标的倡建者应该说是项南同志,而不能说他仅仅是过问这件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