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宁与台湾的亲缘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宁乃固泉州东南之重镇,“背五虎而面金狮,襟东海而挹西紫”,隔海峡与宝岛台湾相望。永宁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人缘、文缘、神缘关系。本文根据史料、轶闻,结合实物、谱牒资料,进行综述,权作引玉之砖。 一、血浓于水移民情 据《台湾文化》统计,台湾的汉族移民中,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部分,约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1%,其中泉州为44.8%,又占了一半以上。在泉籍移民中,永宁人是占了一定比重的。若以移居金门岛而论,较早当推梅林人李体仁。据《梅林李氏海下派家谱》,约在明代成弘年间(1465-1505年),李体仁“派居金门”:若以移居台湾而论,较早当推永宁人高题。据《永宁霁霞高氏家谱》,高题“生万历丁亥(1587年),卒壬辰(1652年),葬台湾演武场”。同谱又载:高印柱“生崇祯戊寅(1638年),卒康熙辛巳(1701年),殁于‘番邦’。娶陈氏,(陈)生崇祯癸未(1643),葬在台湾”。以上几位,可以说是早期永宁人移居台湾(金门)的先驱者。 明末清初,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崛起于闽南,百姓从之如流。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成功还曾派部将林顺到永宁招兵(因清兵“猝到”而未果)。1661年,郑成功率水陆大军克复台湾,投奔郑成功的永宁子弟兵必然随之入台。与此同时,清王朝厉行“海禁”和“迁界令”。规定“离海三十里村庄田宅,悉皆焚弃”。永宁百姓在“迁界”中倍受摧残,据《梅林李氏海下派家谱》记载:“顺治辛丑遭迁,其家室物产,兵车蹂蹴,废而为故墟。”郑成功“驰令各处”,尽力收容沿海难民,移入台湾,总人数约五万余人,显然,这当中亦有永宁人。见之谱牒者有高公祐之子(名佚),“公祐,生崇祯甲申(1644年),生男□□,甲辰年(1664年)搬往台湾。”又有尤基荣,赴台死后,葬在台湾佳藤港(据《永宁霁霞高氏家谱》及《鳌城尤氏渊源小考》)。 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进入台湾,帮助清王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步。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台湾与福建的地缘更加密切,这对移民往台提供了方便。康熙至雍正年间,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或限制大陆人移居台湾;但是,台湾开发的局面已打开,尤其是对居住在人稠地狭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更具吸引力。当时,人们“偷渡来台,其自厦门出港……至台亦有小船于鹿耳门外,陆续运载至安平……”(周元文《台湾府志》卷10)。据《鳌城东瀛刘氏家谱》记载,康熙末年(1700-1722年),有刘廷奎往台湾,其次子刘奇照被拐卖。刘廷奎的胞兄刘廷文得知侄儿被拐,多次想渡海交涉,均未遂。又有“刘奇耀,生于康熙辛丑(1721年),游台湾,葬城外”。此时,永宁尤氏族人也有移居台湾者,据有关族谱记载,其十一世尤铨连“葬于台湾上居”,十二世尤洵元“分居台湾大埔林。” 至乾、嘉年间(1736-1820年),泉台之间出现移民高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经清政府批准,蚶江与鹿港对渡。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对航的中心港,祥芝、永宁也成为支港,对台开放。禁令之废驰,蚶江、永宁之开放,大大有利于移民迁徙。仅以《鳌西林氏长房二家谱》统计,这一时期往台人数达80人,集中居住于鹿港、彰化、大甲、西螺、凤山。“中宪大夫”林元品便是这一支移民家族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根据该谱,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移民有如下特点: 1、出现了兄弟相率,夫妻同往的现象。如林廷梯“元业门子,生嘉庆丁巳(1797年),卒咸丰丙辰(1877年),公葬在台湾鹿港”。又林廷任“元业三子,生嘉庆庚辰(1820年),卒道光庚戌(1850年),葬在台”。此乃兄弟相率也。反如林仁礼,“廷为长子(住台),生嘉庆庚辰(1820年),卒咸丰戊午(1858年)。妣高氏,本里(永宁)女,殁台”。此乃夫妻相率也。 2、出现了单身移民往台后娶妻,建立家庭的现象。如林逊淑,“台湾彰化武庠生。生嘉庆壬申(1812年),卒道光丙午(1846年)。续妣伍氏,名祃娘,台女”。 3、出现了台湾妇女嫁到大陆的现象。如林尹权,“例授登仕佐郎。生道光庚子(1840年),卒光绪乙酉(1885年)。续妣施氏,名根娘,系台鹿港龙山寺女,原籍泉晋钱江”。又,林登湖,“生同治壬戌(1862年),卒民国甲子(1924年)。妣施氏,台女”。正如王连茂先生所说:“台湾妇女嫁到大陆来,使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肉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起来,其重大意义实不容忽视。” 嘉庆年间(1796-1820年),往台且较有影响者当推永宁岑兜村人李锡金。李后成为台湾新竹李氏的开基祖。锡金为人急公尚义,“素好任恤,乡党称之”。某年,新竹粮食歉收,他四处奔波,捐款办理平粜。咸丰三年(1854年)居住在艋舺的漳、泉移民发生械斗,并将波及新竹。锡金闻讯后,联络淡水乡贤郑用锡分赴各庄,竭诚劝导,呼吁人们“父诫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怀夙忿,勿蹈前愆。既亲其所亲,亦亲其所疏,一体同仁”。在李、郑二人的苦心劝解下,漳、泉移民捐弃前嫌,停止械斗。同治四年(1865年)李锡金卒于新竹。光绪六年(1880年),福建巡抚题请旌表,入祀孝悌祠。1882年,建坊于新竹北门南仔庄。新竹李氏奉锡金为开基祖,春秋祭祀。在锡金的影响下,其住台后裔均能弘扬祖德,持身恭敬,屡有善行。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为锡金立传,并称赞“李氏自锡金以来,孝友传家,子孙蕃衍,至今犹为望族!” 总之,随着移民高潮的到来,永宁人迁居台湾历久不衰。甚至到道光以后(1821-1850年),仍有移居台湾者。见之谱牒的有小东门刘绍采,“生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卒光绪乙未(1895年),亡葬淡水”(《鳌城东瀛刘氏家谱》)。又有西门外林登洞等8人。林登洞“号登明,生同治癸亥(1863年),卒光绪庚辰(1880年),葬在台湾”,立碑:“鳌西林登明墓”(《鳌西林氏长房二家谱》)。 二、船舶交往朝夕繁 据《福建经济发展简史》记载,从宋代开始,福建成为对外贸易的先进地区。泉州一带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泉州惠安县人谢履所作的《泉南歌》就提到: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此时永宁称“水澳”,已发展成为泉州对外贸易的一个辅助港口。为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在宝盖山兴建了“关锁塔”(又名万寿塔、俗名姑嫂塔),虽为“风水”而建,但实际起着航标的作用。道光《晋江县志》云:“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往来。”以海为生的永宁人从此“高帆健,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在对外贸易中,澎湖列岛、台湾岛当然成了永宁人捷足先登的中转站。七十年代,在这条航道中先后发现有唐、宋外销瓷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泉州与台湾商贸往来的情况。 永宁与台湾的商贸往来步入高峰,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那时,永宁从明代的倭患、清初的迁界破坏中崛起,经济走上了复苏阶段。据《永宁卫志》云:“幸太平日久,民生不见外事……贾陶商贩,推我邑之多。”永宁与台湾之间的传统商贸关系得到了加强。尤其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蚶江与鹿港对渡之后,永宁造船业兴盛一时,“其船上可通苏浙,下可抵粤东,即台湾运载,亦用此船”。永宁的梅林澳、高厝按航运繁忙,俨似商港。光绪年间还在梅林设“闽海局关”,对商船征收进出口税。 永宁与台湾的商贸往来,步入高峰,就民间而言,有如下几个事例: 1、林元品与“日茂”行。 林元品,永宁西门外人,祖辈在台湾鹿港经商。其父林振嵩“回籍养老”,林元品“缀业渡台,代理生计”。其父辞世后,元品“奔丧哭泣奠祭,竭尽礼诚。丧事毕,仍东渡经略”。元品在台湾经商致富,为人急公尚义。某年鹿港变乱,元品“倾资五千金助饷,运粮艘,募乡勇”。后来,蔡牵进攻台湾,元品“复救难民万计”。被朝廷授以“奉直大夫”,晋升“中宪大夫”。相传,嘉庆皇帝曾微访台湾,在林元品家中住宿,见元品居官清廉,屡有义举,很是嘉奖,特意题写红底金字“日茂”大匾以赠。此事为两地林氏族人所津津乐道。林氏族人在台湾开设的商行也称为“日茂”行,至今还保存有遗物。鹿港、永宁林氏族人又建造同一型式的“大夫第”,两地林氏长房的宅院也通称“日茂”。(参考《林元品与大夫第》) 2、高启特与“荣兴号”。 据永宁高武铺先生介绍,其七世祖高启特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拥有三艘“乌槽”船。每船都有三支桅杆,还有辅助桅帆。其中,“荣兴号”乌槽专航台湾基隆线。运出货物主要有:桂圆、香菇、茶叶、笋干、瓷器……还有永宁高氏“荣兴号”生产的“荣兴面线”。而乌槽船从台湾运回的货物主要有:大米、白糖、果品等。据说,年终乌槽返航永宁时,炮声轰鸣,热闹非凡。现高家尚保存有当年“荣兴号”乌槽船上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顺风耳二尊铜像以及“荣兴”鬃印、乌槽船目一眼。 3、陈孤与“霞源”商行。 这里引用的虽是一则民间佚闻,但“霞源”(也叫秋官第)府邸故址尚存于永宁观音亭。“霞源”发迹史在永宁世代相传,应当是确有其事。陈孤,生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是一位商船上的水手。那时,“海上武装集团”首领蔡牵(同安人),纵横台湾海峡之间,听其号令者不下万人,连清王朝对之也无可奈何。来往商船树其令旗者,畅通无阻。陈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蔡牵攀上“亲戚”关系,得到蔡牵的令旗和丰厚的馈赠。从此,陈孤建置了几只乌槽商船。船号“霞源”。乌槽可载重上千石大米,经常往返永宁至台湾一线,兴盛一时。 三、两岸文缘长相联 由于永宁与台湾特殊的地缘、人缘关系,两岸的文化交流也经久不衰,特别是清代,随着移民高潮的到来,两岸商贸的繁荣,两岸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始立府、县学,岁科试以取生员。因草莱初辟,文风未盛,故入泮较为容易。而晋江“文风尤盛,而定额有限”。因此一些屡困科场的泉州学子便东渡台湾,希望在台湾考取秀才资格,然后转回原籍,参加乡试。一时,泉、台间文化交流非常密切。据《鳌城东瀛刘氏家谱》记载:“刘廷简,讳尔敦,乃游台湾,得凤山县学生员……乡试,道经祖家(永宁),与祖德炳公最爱。深谈诗酒,唱和诗集存览……” 另据《鳌西林氏长房二家谱》统计,该房迁台人数约80人,其中有8人在台湾取得功名。其中林廷梯,字子清,谥云阶,道光年间中举人。其余有林元科,台郡庠生。林廷珪,凤山县岁贡生。又有林逊淑、林逊貌获得彰化县武庠生。担任官职者有林元品,授中宪大夫。林逊举,例授文林郎,拣选县正堂兼内阁中书舍人。尤其是林元品长子林廷捷,被委任为福建延平府沙县儒学正堂,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又如李锡金之孙李祖琛在新竹设私塾,积极传播祖国传统文化,“以尊德性励风俗为本”,“邑有义举,辄任其事”。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李祖琛内渡回永宁,课督子孙,有子七人,“希曾,岁贡生;师曾,举人,余皆读书,为世用”。锡金之侄孙李祖训、李祖泽“素敦内行,博学能文”。其中李祖训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岁贡生任台湾府学训导。还与乡人组织“竹梅吟社”,专事行吟,风雅一时。 四、城隍分身过台湾 移民到了台湾,除带去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去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据蒋毓英《台湾府志》记载,台湾移民“佞佛谄鬼,各尚茹素……无论男女老幼,常相率入礼拜堂,诵经听讲”。这种“信鬼神,惑浮屠”的社会风气普遍存在移民社会中,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艰难、危险的时候,人们企望求得支持和保护;思乡、怀祖的时候,人们也可由此中寻觅故土文化的深切气息。移民的宗教信仰,在这里转变成了怀念故乡的文化、体现故土文化的情感因素。由永宁移民带入台湾的神祗主要有:天上圣母和城隍爷。 天上圣母(即妈祖)。相传妈祖姓林,名默,莆田湄洲一农家之女。生下有灵异,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海上保护神。永宁移民或商人前往台湾时,船上都供奉着妈祖神像、神位,以求渡海平安。抵达台湾后,又“奉迎船上天妃”于陆上。正如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所说:“天后,亦称天上圣母,台之男女靡不奉之,而郊商海客且尊为安澜之神”。永宁高启特“荣兴号”乌槽船当时前往台湾基隆经商,船上便供奉着妈祖神像。该神像现仍保存在永宁高家。妈祖被各地信徒传入台湾后,香火相继不绝。1895年以前,全台共有妈祖庙七十四座。 城隍,乃一方城廓之保护神。据考证,“城隍”是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水庸”演化而来。就历史发展来看,城隍神的崇拜普及于唐,盛行于宋,并开始列入祀典。元代,城隍进入国家守护神的行列,朝野奉祀城隍蔚然成风。道教也开始将城隍纳入自己的体系。明代,政府特地为城隍规定级别,国都称“威灵王”作为各地方城隍的总领,以下府称公,州称侯,县称伯。民间认为城隍主掌剪凶除恶、护国安邦、风调雨顺、管领一方亡魂,对城隍的信仰很虔诚。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后期(1387-1398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葺扩建,成为闽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寺庙之一,其建筑艺术、书法、联文、木雕、石刻均可称是上乘之作,现列为石狮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永宁城隍分身台湾,流传着一则故事:清代,有一永宁高姓商人在台湾鹿港开设“日兴”商行,专营大陆土特产。有一次商行失窃,损失甚大,案发多时未能侦破。有人建议请祖家永宁城隍爷来断一断。于是,永宁城隍“过水”到台湾。果然,贼人惧怕神威,投案自首。自此之后,每年永宁城隍爷诞辰(农历五月廿八日),台湾乡亲即到永宁大作寿庆。数年后,并于鹿港为永宁城隍爷建了庙宇(参考《永宁城隍庙》)。后来,城隍香火分支台中、彰化、台南各地,奉祀永宁城隍爷的庙宇总数达一百多座。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虽历尽沧桑变化,台湾乡亲仍不忘永宁城隍爷曾给他们带去兴旺与平安,多次组团到永宁城隍庙谒祖进香,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沟通两岸同胞亲情。如1989年3月26日,台湾台中市灵兴宫董事会组织进香团到永宁。永宁乡亲用传统的大鼓吹、什音、高跷来迎接隔绝四十年的同胞。镇侨联、永宁居委会、永宁团结老友会、永宁城隍庙重修委员会等出席欢迎会。台胞们在永宁城隍庙举行虔诚的进香仪式,永宁乡亲还向台胞赠送纪念品(转引《永宁乡土资料》第37期)。 五、结束语 “高亭福地香烟袅,宝盖新花秀色生。久别同胞今携手,闽台海峡庆升平。”(王振汉《致台中灵兴宫谒祖团》)是啊!永宁与台湾的这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海峡流水急,骨肉亲情在”。手足之情,令两岸人民刻骨铭心。思亲之切,使两岸人民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