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从梅福庵两方碑刻看清末永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宁梅福庵建成于光绪己丑(1889)年冬,供奉南海(普陀)观音菩萨。先是,有普陀山僧人善修“奉佛下山,由南海而入沪(深沪)”。庚辰(1880)年六月十一日,“由沪江以进永(永宁),为募兴梅福之举,逗留鳌水之西”。同年八月,善修南渡菲律宾,发动募捐。癸未(1883)年十月,善修回永宁,“事无头绪而素手堪叹”。幸好,甲申(1884)年,永宁旅菲侨亲董国梁把募捐到的一百六十五银圆汇回,作为兴建梅福庵的第一笔资金。众人又推荐蔡恢扬前往菲律宾,向旅居马尼拉、怡朗的永宁侨亲募捐,共得款近六百圆。蔡景云、陈锡纶、王文锦等人也在永宁募捐近二百圆。于是,众人推荐蔡耀奎为监事,善修为出纳,蔡泉坑为督工。于光绪乙酉(1885)年正月初六动土,至己丑(1889)年十二月完工。功成之后,由蔡耀奎执笔,撰写两方碑文:《新建梅福庵募捐小引》、《新建梅福庵碑记》,并请人雕镌于石,镶嵌于墙上。 本文拟从分析梅福庵这两方碑刻入手,结合其它史料,探讨清末永宁社会经济情况,以作引玉之砖。 一、迷信活动比较盛行 《新建梅福庵募捐小引》称:善修选在永宁西门兴建梅福庵,是因为“善信之福、地脉之灵”,并宣称此地“拜堂则官星挂印,锁水则双鲤浴澜,固其栖神、祀神无不宜也”。其实,善修选择永宁兴建梅福庵,主要是清末永宁迷信活动比较盛行,有一定社会基础。据道光《晋江县志·烈女志》记载:“泉俗妇人既老,多断遣家事,拜佛持斋”。这种“拜佛持斋”的风俗在永宁也很盛行,如民国《梅林海下派君涌家谱》记载,黄钱娘“清淡吃素,诚敬奉佛,不惟感化梅人,四方勇妇窃效,持斋日盛;而日诫其季(三)子,建设斋堂,朝夕诵经罔懈。所以持斋人等,闻其风者,咸趋附而礼拜焉”。 其次,梅福庵供奉观音菩萨,而观音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种。“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士女骈集殿庭炷香,或施佛前长明灯油,以保安康,或供长幡,云求子得子。既生小儿,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僧尼建观音会,庄严道场,香花供养”。(《中华全国风俗志》)永宁民间信仰观音,由来已久,相传中亭观音庙始建于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道光年间、光绪年间还两次重修。永宁人翰林陈棨仁还亲自为中亭撰写楹联。可见,善修选择在永宁兴建梅福庵以供奉观音菩萨,是基于永宁迷信活动比较盛行且对观音信仰有一定基础;而梅福庵的建成,为永宁增添了一处佛教胜迹。 二、清末永宁华侨 两个碑刻都提到永宁旅菲侨亲为兴建梅福庵而捐款的事实。《新建梅福庵募捐小引》还详细地开列捐款人、捐款数,这对于我们了解清末永宁华侨情况提供宝贵的资料。 永宁,是古代泉州港的支港,《闽书》称永宁“东滨大海,北界祥芝及语屿寨,南连深沪、福全,为泉襟裾”。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很早就有永宁人侨居海外。这种风气到清代仍然不减。如永宁《鳌城东瀛刘氏家谱》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刘奇延,前往印度尼西亚经商,卒于番咬(今雅加达)。永宁人侨居海外以吕宋(菲律宾)最多。据《梅林李氏长房长家谱》记载,李意澍,“生同治庚午(1870年),卒光绪庚子(1900年),殁在小吕宋(马尼拉)”。这些侨亲,在侨居国白手起家,虽身在海外,却胸怀桑梓。家乡每有义举,均能慷慨捐资,玉成其事。从《募捐小引》中可以看出: 岷依蚋(马尼拉)侨亲共捐款四百四十四圆,约合白银三百二十两。其中龚大螺倡捐一百圆、黄当邦捐五十圆、郑尊罗、郑亲念、刘惟甚各捐二十四圆。其余侨亲有:李蒲、蔡泉坑、李略缀、许六、许踏、卢板、李荣、蔡惟聘、施志魁、刘管、杨饭、施志耀、许存咸、许志芳、许逊让、郑螺、郑天、王章拔、卢发、林隆、李锦、卢远炳、陈长情、许志球、吴山、蔡衍趣、蔡文聘、苏瓜、王共二十九人合捐二百二十二圆。 佳教鄢侨亲共捐款一百六十五圆,约合白银一百一十四两。其中董国梁合众捐一百一十五圆,董宗筹捐五十圆。 怡朗侨亲共捐款一百四十八圆,约合白银一百零五两。其中施得捐三十圆、林逊铁捐十二圆。另外:龚丕顿、蔡猷瓯、许猴、黄凿、龚丕焕、卢同、张箴、卢蛤、杨烧、高绳宗、许志彬、蔡渊、郭彩、施局全、蔡霞猫、许垂尚、卢源兴、卢为福、许祖墙、郑送、颜顺兴、王焕、卢纯、郭龙、郭头、郭蛾、卢添、郭炊、邱森、卢昉、黄琼、郑象、卢鼎、邱泡、卢滔、张达、龚锭、杨泉、许波、杨从、龚本共四十一人合捐九十圆。 另有永宁侨亲开办的商号:源合、合利、协发、源发、洽发、义发合捐十四圆。 综上所述,仅侨居马尼拉、佳教鄢、怡朗三地的永宁人为兴建梅福庵捐款的人数便多达七十九人,可见实际侨居人数当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他们有的在菲律宾还开办商号,有一定经济基础。有的侨亲如马尼拉的龚大螺、佳教鄢的董国梁、怡朗的施得实际上已成为当地永宁侨亲的领头人。仅龚大螺一人便捐一百五十圆。董国梁还在佳教鄢代为发动捐款,并汇回第一笔工程费用。可见,《新建梅福庵募捐小引》碑刻应成为泉州华侨史研究中的一件重要实物资料。 三、永宁经济发展的佐证 从《新建梅福庵募捐小引》中,我们还发现有二十四家永宁商号为工程捐款三十三圆。这些商号是:四和堂、盛兴、合顺、合兴、联和、源兴、洽兴、新奇珍、泉隆、泉记、三益、合成、金和、义和、泉芳、复盛、锦成、珍兴、新春、升源、联丰、鼎和、瑞庆、玉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永宁经济发展的情况。 清末,泉州港早已衰退,失去昔日“东方第一大港”的风彩。永宁经济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但总体来说还是有所增长。尤其是传统的对台贸易、海外贸易的风气不衰。如永宁西门外林氏《长房二家谱》记载,道光以后,该房前往台湾经商者约有二十余人。又有小东门刘绍采“生同治甲子(1864年),卒光绪乙未(1895年),亡葬淡水”。又有梅林李意煌“生道光甲辰(1844年),卒民国六年(1917年),寄葬在台湾小南门外法华寺前”。清末从事海外贸易而见诸族谱记载者,有西门外林登元,光绪年间前往新加坡谋生。梅林人李忠棹于道光年间“经商四海”,“家计大振”。还有从事国内海上贸易的,如李忠“往北行商,在小西洋溺海身亡”。 对台贸易、海上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刺激永宁经济的发展。永宁、沙堤、梅林、港边、外高的商人纷纷建造“乌槽船”,专走南北商埠,外地商船也时常停靠永宁,进行贸易。正是由于对外贸易有所发展。光绪七年(1881年),政府才在永宁设立“闽海局关”(关址位于中亭观音庙边),以征收出入口税。以后还在梅林设立派出机构——水司馆(馆址在黄厝祠堂)。永宁海关的设置一直延续到1937年;也正是由于永宁经济有所增长,才能够有一定的财力用来兴建梅福庵等寺庙。其他如道光年间重修北门真武殿,同治年间重修虎岫寺,道光、光绪年间两次重修中亭观音庙等。 四、结束语 《泉州府志》记事下限至乾隆年间,《晋江县志》修成于道光十年(1830年),《永宁卫志》(手抄本)下限也在乾隆年间,且文字简略。永宁各姓原存族谱大多散失、毁坏。因此,有关清末永宁的社会经济情况,史料欠缺,很少有人专题讨论过。虽然,余煌焕先生(已故)曾撰写《清末永宁概况》,保存许多珍贵资料。近年李显扬同志撰写《永宁闽海局关的设立》,对了解清末永宁经济活动提供参考。但是,这些都不足以反映清末永宁历史的全貌。而对于清末永宁历史进行全面的认识,这是进行近代史教育、乡情、国情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因此,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便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便是基于这种认识,以梅福庵现存两方碑刻入手,结合永宁现存其它文物,参考各姓残谱和其它史料撰写而成。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永宁近代史的兴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