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南道士的丧事功果法事活动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东汉末年顺帝年间,道教产生于中国北方;晋太康年间南传泉晋。南宋时,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南北两大教派。北派道众称“道人”,南派曰“道士”,两者教旨、教规截然不同。“正一派”道士不似北方道人之必须出家持斋,清静修行,而以重符箓、崇鬼神、驱妖禳灾,超度亡灵为主要道术。 泉晋道教属“正一派”。道士居家娶室、茹荤。历史以来,道士渐转向民间,结合民俗开展宗教活动。道士以斋醮、祀典、喜庆、丧事为人做道场法事为主。如建屋上梁,奠安谢天、做醮、引魂、收乌、做功果等法事活动。法事以诵经拜忏、祈福消灾为主要形式。吉事诵《老君经》、《普化经》、《天尊经》、《玉枢经》、《消灾经》;凶事则诵《天乙救苦经》、《度人经》、《水忏》、《轩辕忏》等。 泉南侨乡民间凡家有丧事(小孩夭折除外),大多请道士诵经引魂。丧家经济宽绰者,又常雇道士为死者做功德,超度亡魂。。于是引魂、做功果便是道士的主要职业和重要经济收入。 道士为丧家做功果,依道场规模之大小,一般分为: 一、火光:法事于人逝世之后当天或次日午后起鼓,当晚结束。 二、一昼夜:晨即起鼓,法事活动历一昼夜。 三、二、三昼夜:规格较高,规模较大,法事活动要历二或三昼夜。 此外,甚而有“七昼夜”者,但必是丧家极为富有或有特殊地位者方操办得起。一般富侨、富户举办二、三昼夜规模的已是不寻常了。 一般功果道场,丧家都得雇糊纸工匠先糊制“纸厝”,设立灵堂,按道场规格“竖龛”一、三、五日或七日。然后请道士来摆道坛、做法事。法事依不同规格,分别于日间进行“召灵、进表”、“牵”、“弄钹”等活动;道场末日晚作“跑赦马”、“解愿”、“打城”等表演;至翌日出殡、引魂、“倒龛”,功果方告圆满。整个活动紧凑而有序。要是在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二昼夜以上道场,更有“打城戏”的登场演出,法事更为隆重而铺张。 活动形式摘要简介如下: △“摆坛”:此为斋醮活动的主要场所。坛分中、左、右,由长方桌高搭而成,高低逐级有序,一律系上刺绣富丽的桌裙,前后悬挂绣帏,整个场面显得庄严华丽而壮观。 △“召灵、进表”:即斋醮活动形式之一。道士每于坛前诵经礼拜,科仪繁多,礼赞舞蹈伴有乐奏。“中尊”(主事道士)“进表”,词章精洁,形式隆重。坛前如仪后,复率领持香执幡的孝男孝孙及乐队,出游村街要道,沿途吹打,后绕道回至灵堂死者灵位前,又是一番祈祷科仪活动。如此反复,一日数次。“举香随师公”这一闽南俗语即指此而言。 △“转藏”:“转藏”又称“牵”。泉南各地风俗不一,“转藏”时间不同。地点每于灵堂屋前举行。孝男女手拉长圆形“纸藏”,就地依轴转动,啼号呼叫死者。道士手摇铜玲,口诵经咒,,时而喷洒“花枝水”,时而频吹牛角,摔法绳,扑打草席,旨在超度亡魂。直至“纸藏”拉烂了才停止。 △“跑赦马、解愿”:于法事最后一夜举行。三、五道士时而于死者灵前诵经、祭祷;时而一持“纸马”者率众道士绕场来往奔跑;时而对口打浑逗趣。解愿内容有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和“廿四孝”以颂扬孝道;讲“十大英雄”,如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尚且难免一死,以之劝亡;讲各种中草药名以打趣,甚而对刻簿或礼貌不周之东道主加以讥诮等等。凡此种种,旨在丧事将告圆满结束时,创造一种轻松活泼气氛。以解死者家属沉闷之心情。间亦伴有吹打奏乐。常是观众满堂拥挤,凑闹直至一、二更天方休。 △“引魂”:民间一般丧事出殡,都请道士为死者引魂,功果道场亦然。出殡时,道士手摇法铃,伴随“老钹鼓”鼓乐,走在棺木前面。到墓地则念咒作法。死者棺木下葬后,道士们走在“魂轿”前,沿途摇铃,引魂归回;再把“魂轿”中的神主牌捧出,安放于祖厅神龛中奉祀。 △“弄铙钹”(掷铙钹):于出殡返回后,在死者家属住屋附近广场举行弄钹活动。如同表演杂技。表演分单人及多人等多种。主要是弄“日月钹”(两手各持一钹,表日月,使亡魂于阴间得见日月光明),节目多样,价格有别,大都由死者嫁出的女儿家付款。只要丧家有求,不论道场规格高低,均可举行此项活动。弄钹表演中还伴以抛撒硬币及寿包,小孩争抢,场面热闹。 △“打城戏”:此原为僧道做法事之一独特活动形式。该活动逐渐由低级而高级,有所发展变化。其发展顺序为: 初为“打桌头城”。于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放一纸城(共有九城,代表九个地狱),寓意亡魂于城中备受苦刑,迫切要求解脱出狱。救苦妙行道士乃发慈心,要援引彼等出狱,而与狱吏争执。最后破城而入,救之出狱。原来表演只设一男(代表道士)一女(代表亡魂),稍事化装,男著道士服,女借用妇女衣裳、头巾,于灵前说唱。如女唱“怨慢调”,诉苦求援,男则答对说白。 继由“桌头城”发展为“地上城”,成为于地上表演之戏剧,演员多至一、二十人,均由道士充任,有生、旦、丑诸角。表演时均化装并有简单布景。剧目有《双挑》、《会缘桥》、《过梅山收七怪》、《凌霄黄河阵》、《斩龙王》、《诉血湖》等。以后还有武演:翻筋斗、大朝天、小朝天、通鹤、过剑等。 最后发展为“打城戏”。它源起于近百年前,泉州小开元和尚为适应做佛事群众的要求,组织了打城戏小开元、大开元班,谓之“和尚戏”。所演剧目以《目莲救母》为主,还有《李世民游地府》、《临水平妖》、《龙王贺寿》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东石小坑园道士吴宝越等也组织“小兴源”班,众称为“师公戏”。表演剧目与和尚戏基本相同,其武技不亚于小开元班。以争夺法事,流行于石狮、安海、英林、衙口等地。嗣后名道士李金鼎与永宁道士合办了“小荣华班”,青阳道士也组织“赛龙章班”,互为竞争而成为专业性独特的剧种,总称“打城戏”。 二、三十年代间,石狮容卿乡富侨蔡本烈夫妇及名绅蔡培庆之发妻先后逝世,其家属均请道士举办二、三昼夜功果道场,先后雇小兴源、小开元班演出打城戏。其中曾演出《李世民游地府》一剧。当阎罗王出场时,台上牛头、马面等鬼神吆喝排班,台下众多乌铳同时鸣放,气氛极为森严;表演“过地狱”各种惨刑时,借助惨淡绿色灯光及幻景,利刀砍头,拉锯躯体,殷红血溅,阴森恐怖,令人胆颤。 泉南侨乡丧家雇请道士办丧事、做法事,历几百年而成约定的民俗。当然它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六十年代“社教”、“文革”期间,道教被取缔,道士法器被没收,被迫改行转业,道教已告解体。 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政当局重申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八十年代以来,泉晋道教绝处逢生,恢复宗教活动。道士们重操旧业,否极泰来。死者亦“死逢其辰”,得以“魂归故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