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30——60年代初,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社会有一位很活跃的人物——“闪伯”。他就是石狮市祥芝镇洪厝村华侨洪肇闪。
洪肇闪(1889——1964),小时因家境贫困,只在故乡读过一年私塾,便于1904年南渡马来西亚谋生。初时,他辗转于廖内、边加兰新湾、龟谷碱水港等地,协助其胞兄肇陛经营硕莪厂和农场。十多年的磨炼,使他获得丰富的商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越发精明能干。经过一番筹措以后,肇闪瞄准时机,于1917年独自到笨珍创办福盛杂货店。他锐意进取,业务蒸蒸日上。但两年后,因不幸失火财产遭受损失。眼看多年心血顷刻化为乌有,肇闪悲痛欲绝。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重新奋起,与友人黄衍才合作经营土产出口。1926年,他又到新加坡创办“源和”号,经营树胶二盘生意。开始时业务不错。1930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树胶价格下跌,肇闪只好把“源和”收盘,改营航运业,任和丰公司船主,设置船只航行于新加坡和峇株新加兰之间。由于他经营得法,获利颇丰。
肇闪身居异域,心怀祖国。1937年7月7日,祖国抗战军兴,他闻风而动,积极领导当地华侨开展筹赈祖国难民工作,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抵制日货,支援祖国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南侵之日军以“接济抗日军”罪名把闪伯及十余位侨胞逮捕,并指闪伯为首,严加酷刑。笨珍市民担心闪伯的健康,便联名具保,请求释放。日寇看到众怒难犯,只好答应唯释闪伯一人出狱。闪伯获悉这个消息以后,慷慨激昂地表示:“我已年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十余人既同命被捕,有祸同当;释放必须同时释放,有福同享。我岂能独自一人出狱,愧为大丈夫。”在闪伯的凛然正气面前,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日寇只好把十余侨胞同时全部释放。出狱以后,闪伯仍不改初衷,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肇闪忠厚仁慈,急公好义,排难解纷,守正不阿。侨胞之间偶有争执,经常说:“找闪伯去!”任何纠纷,一经闪伯调解,双方莫不心悦诚服,毫无异言。“闪伯”几乎成了“公正”的代名词。
1945年日军投降后,柔佛华侨与印度侨民发生冲突,死伤惨重,且已波及到文律、仙加兰等地。如不及早解决,后果不堪设想。闪伯便挺身而出,毅然邀同笨珍印度籍县长出面调解。于是,他俩来回奔波,苦口婆心,极力斡旋。对方见闪伯乃华侨所一致拥戴的领袖,素来一诺千金,便相信了华侨的诚意。于是,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言归于好。
肇闪关心华侨社会的进步,积极创办华侨社团及教育公益等事业。早期,他曾参与发起创办新加坡晋江会馆(初称“寅宾俱乐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为复办会馆而奔走呼吁,并参与各种具体事宜。同时,他还为笨珍中、小学的创办费尽心血,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由于闪伯的崇高威望,华侨各界经常利用他诞辰之时,举行盛大宴会,为“培群”和“独中”二校筹集办学经费。
几十年来,肇闪积极宏扬中华文化,促进侨居地的民族团结,为侨居地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1952年,荣获柔佛苏丹依布拉欣爵士赐封太平局绅荣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