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博和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南安县水头镇院下村一普通农家。青少年时代,谙练农活,熟晓多种手艺,略通乐韵,常参与村中南曲、什音演唱活动,享有村中“百家子弟”之誉。后因家庭突变,看破尘俗而出家南安雪峰寺古刹,拜释喜参为度师,先后挂锡于泉州小延塘及南安天竺寺。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应邀住持石狮灵秀山金相院。
转博和尚生前艰苦创业,重兴金相院,入世劝善,乐善好施,重视教育,乐育人才,至今犹流传于石狮一带,为众所称道。
一、艰苦创业,重兴金相院。
金相院原名栖真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千年古寺虽经明永乐年间之重修,至本世纪初,已是破落不堪。转博初到山寺,周围山峰叠濯,寺宇衰败,仅存“大雄宝殿”及“功德堂”二处,且亦甚为破陋。他决心光宏千年胜迹,经精心谋划,苦心经营,逐步兴复。
转博和尚出身农家,出家后重视农禅生活。初到金相院,即率僧众垦荒辟田数亩,种植谷物、蔬菜,力求生活自给而不仰赖檀越施舍。
他略通歧黄之术,对中药之炼制素有研究,每于农禅之余,着手炼制秋石丹。筹建制炼设施后,雇人挑来附近小学生童尿,经晒、炼、滤、漂白诸工序而制成药;复采集草药炼制茶饼及沤制九熟地黄等药物,一时名驰遐迩。其中灵秀山茶饼和秋石丹且远销南洋各埠。炼制药材既治病济世,且可以所入维持寺院用费。
转博深知欲重建寺宇,仅赖农桑及制药收入实不足成事。乃多方联系邻近各村主事,成立董事会,致力于争取华侨捐资建寺。经十年奔波营措,除修葺更新原有寺宇外,又依山势扩建天王殿、钟楼及山门各一座,三层楼房两座,修凿放生池一个,修复古迹及修筑花圃多处,以及通向山寺道路多条。至此,金相院面目焕然一新,成为晋南一香火鼎盛的名寺,国内人士及回国华侨游览之胜地。
三十年代初,为改变灵秀山丘陵童山面貌,转博决心封山造林,以绿化寺院且另辟财源。遂率僧众分期分片种植松柏。他虽年逾花甲,且跛足行动不便,犹拄拐杖,攀越诸山,躬与植树。经十年之沤心沥血,植林面积千余亩。此时,初种松柏已苍翠成林,松涛呼啸。逐年砍削枝桠,供寺院作燃料或出卖,收益颇著。
二、捐资办学,育乐人才。
转博慈心利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1946年,灵秀山下容卿小学因侨汇一时未能援应,经济窘困,濒临停办困境,他毅然承担重担,以灵秀山造林收益,按月拨款办学。于此期间,凡校长之遴聘,学校之修缮、设备之添置、教师之生活等等,均亲自关心过问。如此办学历经年,学校始得侨汇接济。但他仍任校董,对学校之关怀仍未稍减。
三十年代,容卿各村落因家贫失学的学龄儿童不少,当时转博身任泉州开元慈儿院董事,为造就人才,先后选送十来名聪颖而孤苦儿童往该院就学。如品学兼优者,毕业后则资助其升学深造。经其培养造就者,有英轮船长、中学教师及海外实业家多人。
三、入世劝善,广结善缘。
每年农历二、六、九、十等月的十九日为金相院的“打七日”(即例行佛会日),转博辄邀约邻近各村善信上山参与佛事活动。活动内容并不局限于宗教范围,而于宣讲佛法中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劝导村民戒恶行善,正直善良,勤俭持家,婆媳协心,兄友弟恭,和睦家庭。至于宗教信仰则提出“虔诚三炷香”,倡导正信,反对迷信。
转博入世劝善,颇孚众望。邻近村民凡有争端,辄请其下山调停;婆媳争吵,亦每诉诸和尚。大多能耐心说服,调处妥善。甚而村落间械斗,官绅无力调处者,他或应邀或主动出面斡旋,排解争端,息事宁人。抗战中,石狮育龄小学张丹龄校长,,曾因事与当地有所争执,愤而离去。转博不因张系基督教徒,信仰不同而仍主动出面调解,恳请张返任原职。
每逢夏秋季节,晋南各中小学校师生往金相院远足时,转博常趁此机缘,当众演说,劝导学生爱护公物,尊师守纪,敦品力学,当个好学生。
主持容卿小学期间,每周末他经常下山参加师生周会活动,训诲学子淳朴勤学,善良为人。时或馈赠糖果、学用品诸物,以结善缘。
四、怜孤恤贫,泽及狱囚。
转博勤俭持寺,自奉简朴清苦,出门也仅一衲衣、一布履。然对贫苦村民却心怀慈悲,给予周济。容卿村民因病灾饥馑,登寺求援者,大多可获赈济或得借贷。少地耕种难以为生者,求之,有的也能得到安排在山寺打杂,供以三餐及少量工钱。受其资助升学深造的孤儿,在校学杂费及生活费用也大多由他包下。
转博每年往泉州一、二次,必到泉州男、妇二养老院和平民救济院,探望孤苦鳏独,每赠送些须食品礼物;到开元慈儿院则口授诸儿以佛家礼赞梵音,或捐资为孤儿加菜一餐,以示关怀。
转博还曾邀约泉州开元寺住持转尘和尚及泉州佛教会代表庄荣标先生诸人探视晋江县监狱,分赠在押狱囚以馒头、果品、饼干诸物,勖勉彼等认罪改诲,争取早日出狱为民。
五、造桥修路,以济行人
抗战前,容卿村通往石狮镇大道上有两小河,行人每须涉水而过,遇发洪水则望河兴叹。转博乃鸠资于彼处,分别修建“庆莲桥”、“五架桥”两座,两桥今犹普渡行人。
1948年,转博和尚圆寂于灵秀山金相院,世寿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