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清代发生在永宁的两起海战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王得禄攻击蔡牵起义军 清乾隆后期(1775-1795年),安南(越南)国发生内乱。安南军事集团首领时常招纳我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在我国领海内劫掠商船。当时广东凤尾帮、福建水澳帮(由永宁各村豪强组成的海上集团)都曾参与上述活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安南船队侵犯福建、台湾,被铜山参将李长庚(同安人)击退。嘉庆五年(1800年),安南船队联合凤尾帮、水澳帮共拥有战船一艘进犯浙江台州,再次被李长庚打退。不久,安南国内乱结束,与清朝重新建立关系,结束了敌对行动;而此时同安人蔡牵因不满封建剥削,揭竿而起,率众在东南沿海进行反清活动。凤尾、水澳两帮在蔡牵的招纳下参加了反清起义。当时蔡牵拥有战船一百多艘,北起山东,南至两广,东南沿海几乎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台湾海峡两岸听其号令者达万人。 嘉庆十年(1805年)四月,蔡牵率军攻台湾淡水,焚猛舺,据沪尾,官兵闻风丧胆。蔡牵自称“镇海威武王”,建元“光明”。清廷震动,严令台湾总兵爱斯泰、福建提督李长庚、金门游击王得禄等部合围起义军。由于众寡悬殊,蔡牵兵败,退出台湾。(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二《海寇》)在水澳帮的支持下,蔡牵暂时驻守水澳(永宁),以图再起。九月,王得禄率清军围攻水澳。双方在永宁海面展开激战。由于清军拥有“霆船”(福建特制的大战船),火器精良,蔡牵不敌,主动撤离永宁。战斗中,起义军几艘战船被烧,义军将领朱列及部率一百余人牺牲。(《清史稿·王得禄传》) 后来,蔡牵重新在闽、粤一带活动。1807年,蔡牵在黑水洋击毙清军水师统帅李长庚,朝野震动。直至1809年,王得禄召集闽、浙两省兵船合围,才残酷地镇压了这起长达二十余年的海上起义。 邓延桢击退来犯英舰 鸦片战争前夕,永宁梅林澳私商活动频繁,成为当时鸦片走私的集散地之一。道光年间,英舰经常停泊在梅林、大坠海面,内地奸民用小船把鸦片贩进入港。据沈汝瀚《戎马风涛集》卷六记载:“夷船运载烟土,由粤而至泉州外洋游弋……其深沪、大坠、梅林、永凝、(即“永宁”)獭窟、下埯等处,又均为夷船曾经寄泊之所。”又据庄为玑《晋江新志》记载:“道光十八年十月,走私英船竟达三艘之多。鸦片即由泉州港外的梅林、大坠二处洋面,分销到安溪、永春、南安、兴化各烟馆,并省城南台行店。”当年刑部侍郎黄爵滋在奏疏中开列走私鸦片的地点,内有“晋江之东埯、狮头、西岑、西边、溪边、水头、连埭、岑兜、永宁、高厝等乡”。可见当年梅林澳走私鸦片之盛。 后来,邓廷桢调任福建巡抚,严禁鸦片,注重海防。令人购置洋炮十四门,以增强海防实力。又在民间招募水勇,改造商船,出洋缉私。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三月,英舰窥视厦门,派遣船队朝闽南海域而来。邓廷桢沉着应付,令提督程恩高主动出击,在梅林澳与四艘英舰交战。清军士气高昂,首战告捷。英舰被迫撤离。此后,邓廷桢多次派出缉私船队在梅林、大坠洋面巡逻,缉拿不法奸民(《清史稿·邓廷桢传》),后来,邓廷桢又重镇泉州,招募乡勇,领导泉州军民开展抗英活动。据《重修万安桥记》:“岁庚子(1840年),值英夷犯厦门……(泉州)团练海口一千三百七乡,丁壮十万人,各自为守,夷船有游奕窥伺晋、惠间者,皆遁去,全郡乃安。”泉州军民在抗英斗争中显示出英勇的气慨,取得了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