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塔,高耸于石狮永宁镇西北隅之宝盖山上,是名闻海内外的一座古代石塔。因其山势崔巍,登临塔顶,可览石狮、晋江全景;值晴明之日,甚至泉州、崇武亦可尽收眼底。
此塔原名“关锁塔”,又称“万寿塔”。俗称“姑嫂塔”。该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其塔身高22.86公尺,底座边长5.2公尺,外望五层,实为四层,全部石筑,成六角形,呈楼阁式仿木结构,中间虚空。塔之六面,似有设门,其实每层仅一门可通。游者从塔中石阶拾级而上,每登一层,便至另一层之外围;再一进门,自门内石级而上,则又上更上一层,如此旋转绕阶而上,即到塔巅。塔之底层入口处,有联云:“胜地有缘方可进,名山无福不能游。”横披“泉南福地”。塔之第二层,门额上刻有“万寿宝塔”四字。末层内壁,作一方形神龛,雕有佛像三尊,乃三世尊佛。但民间多讹传为姑嫂塔石像。
《泉州府志》载:“宝盖山在(晋江)廿都,距郡城东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明处士赵复隐处。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僧介殊建。俗称姑嫂塔。”
该塔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动工兴建,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竣工,前后历经三十二年,可见工程之艰巨浩大。此塔之所以称姑嫂塔,源出如下一段故事:相传某代,宝盖山下有姑嫂二人,其亲人(夫、兄)被迫南渡出洋,定三年归省。三年不返,姑嫂日夜思念亲人,终日登山垒石垫足,翘首以望。后姑嫂作一风筝,将其思念苦情,滴血泣泪,细陈其上,并约翌年中秋归梓。次日,双人登山放风筝。风筝随风扶摇直上。相传此风筝被一阵大风刮去,后被人拾起,带至南洋,转与其兄。兄悉讯,十分哀恸,归心如箭。翌年中秋,兄搭船归来。姑嫂登山巅远望,见船入港(据村中老人云,古时海水可至山下,故港口亦设于此),兄正立于舱上远眺。怎知姑嫂正当欢喜之际,天外乌云骤至,海港风浪大作,波凌喧吼,港中小船难敌翻天巨浪,竟于雷电交加之下,船毁人没。姑嫂目睹亲人被溺,无限悲痛,双双堕崖身亡。后人悯其贞烈,故在姑嫂垒石处建塔,以志纪念。
此塔在《八闽通志》中,也有一段记载:“在永宁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说明此塔在航海上的重要作用。宋朝期间,正值泉州港对外交通全盛时期。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商船进出如鲫,此塔实起导航作用。早年梅港、高厝均为良好港口,船舶往来甚多,华侨亦多从此地落船或起岸。据说:华侨出洋,每见塔影沉海,即知离乡远遐,无不潸然落泪;如返梓,则喜登舱远眺,见姑嫂塔浮于海面,知故乡将近,则无限欢欣。
解放后,姑嫂塔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屡经政府拨款修缮,并层层置围栏环护,如今更以玲珑瑰丽的风姿,熠熠照人的光彩迎迓海内外游人。
(附)重修塔峰碑记
关锁塔者,泉南形胜也。主离官焕文明之象,高出海甸,表堤岸之观。自辛卵秋震击去芦尖,越戊戌重修,两都倡义,自兴工落成,费百十员。既属一时义举,爰志都人盛事,至踵起为全塔之修者,不能无厚笃焉。
十九都陈元老、杨廷新、王世懋、陈仕贵、高世梅;
二十都高志绍、董俊金、卢其珊、林振嵩、李思寮。
大清乾隆戊戌孟冬 董事吴山 郭仲山
许陈彪 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