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1892-1983)先生,号苍岩居士。福建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人。其生前为晋江、石狮二地政协、文化教育界和吟坛诗友中的知名人士。
先生出生于清光绪间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二代均为塾师。先生八岁失怙,十七岁失恃。自小求教当时名士李子瑜先生门下,励志苦学,勤奋进取。年十八,深知“愚为国民诸病之根”,遂设绛帐执鞭,发奋立志教育事业,以尽一国民之责。先后于晋江石圳、塔石及石狮洋厝、永宁等地任教,继而应聘任家乡银江小学校长。在职期间,致力图新,主张“师道尊,然后知敬业”,宣传“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的辩证思想方法。因绩效卓著,蜚声遐迩,慕名负笈者日众。
先生从教三十余年如一日,一生爱乡爱国,不忘教育。1927年,其风华正茂之时,奔波于菲律滨乡侨及国内乡亲贤达之间,筹集银江学校建校资金,发动盐民支持办学;又定校训,编校歌,求聘名流前来执教。五十年代初,先生喜望江山向荣,政事廉洁,社会升平,国际地位提高,激情满怀,数驰尺素于海外,宣传国家的繁荣,开明的政策,敦促旅居菲岛之长子李贤起先生辞却纳印中华中学校长职务归国献身教育事业;又令其在香港的四子李贤表回国深造。因为先生对教育、对学问的倡导和重视,形成了读书家风,其所有内外儿孙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第五儿子李贤超的事迹入选《中国现代名人(职业教育)大观》一书中,他的长孙李仰圣先生的事迹入选《中国现代艺术名人辞典》一书中,外孙施嘉骅、施嘉骝分别获美国某名牌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直至晚年,先生精神鑺铄,积极投身本地政协工作及桑梓教育和社团活动,受任南侨中学、银江小学董事、董事长之职,为二校发展不遗余力;又屡次不吝解囊,捐资购置化肥和抽水、照明设备以资家乡农本。嗣后,又亲自执笔嘱旅居菲岛之三子李贤佑在筹建家乡小学校舍中应带头捐献、积极劝募。临终,身卧榻上,仍耿耿于教育事业,三嘱亲眷拨款为家乡小学设立奖学金。
1982年《人民日报》以《侨乡教育世家》为文,专题报道先生及其后代秉承庭训,奉献教育事业的事迹。《福建日报》、《侨乡报》、香港《文汇报》及菲岛《世界日报》相继转载。迩后,石狮《狮城吟坛》、《镇海石艺苑》曾以诗歌形式赞颂李先生一家五代献身教育的精神,有诗曰:
无私奉献众同吟,绛帐相承更敬钦。
五代弯躬走竹马,千秋洒汗织青衿。
满门儒墨育才志,染目弦歌报国心。
热血一腔酹日月,可怜学子赶光阴。
先生平素酷爱诗文,谙练韵律,每常吟哦。为“永宁语冰吟社”积极创始人之一、石狮“凤鸣诗社”顾问。先生或律或绝,无论陈事、咏物、抒情、写景,也无论酬唱或和韵,在风格上,清新自然、工丽严谨;在用语上,平白易诵,不加雕饰,天然而成;在感情上,濡耳染目,非风花雪月,更无颓唐悲观;与人者,乐观、积极、向上。
先生是位爱国知识分子,也是位爱国诗人。诗如其人。
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先生入闽访问晋江安海镇时,留下一首七律《咏五里桥》,歌颂社会新貌及郑成功当日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精神气魄。李柏先生用原韵步曰:
延平居处有西桥,名胜千秋迹未消。
横架津梁跨两县,飘扬旗帜现层霄。
文坛传咏诗犹史,野店助谈酒与糕。
南望台澎归领土,东风盛世不鸣条。
郭沫若先生原诗既颂今,又吊古人古事,对着古迹追往,抒发自己的感情。李柏先生的步韵,受其感染,引起共鸣。李柏先生在“横架津梁跨两县”和“文坛传咏诗犹史”的雄伟、悠久的“西桥”前,所见是“飘扬旗帜现层霄”的祖国繁荣景象,和“野店助谈酒与糕”的民间安乐太平景象。他没有忘记,当时国内困难、海峡彼岸反攻大陆时有鼓噪叫嚣。作为爱国老人,写事写景,自然联系现实,直抒胸臆,呼出“南望台澎归领土,东风盛世不鸣条”的心声,寄予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
又如《吊屈原》:
爱国被谗益见真,忠心诤谏御强秦。
离骚一卷悲庸去,湘水千愁哭荩臣。
此世同歌会盛世,今人犹惜此诗人。
年年竞渡空凭吊,大节高风万古春。
屈原是历史上一名爱国诗人,许多人歌颂他。李柏先生爱国,自然仰慕、推尊历史上的爱国典范。1963年,他因时逢端午写下这首七律,诗中讴歌屈原“诤谏”、“御强秦”的爱国忠心精神,表现出李柏先生“犹惜此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十年代,在广阔农村中,人们高举着“人定胜天”的旗帜,掀起一场场战天斗地的热潮。每逢农闲,几乎家家不留人,户户无闲人,一批批浩浩荡荡的人群,向天向地要水、要肥,其声势壮怀激烈,可谓撼山覆海。当年已入古稀的李柏先生,人老志未老。先生虽非抗旱雄师、积肥大军中的一员,但置心于队伍中,用质朴的群众语言,发出讴歌和希望,请看《春耕抗旱》:
抗旱雄师不怕难,凿开渠道越重峦。
金鸡水引龙湖去,保得丰收万众欢。
又如《春耕积肥》:
肥积山堆起,民将水利修。
农时遵季节,岁岁报丰收。
1978年,在海内外乡亲的资助下,银江小学新校舍落成。李柏先生为新校门撰写楹联:
银水波澜开壮阔;
江村桃李蔚新荫。
同年,又逢银江小学创办六十周年,他心情十分激动,赋诗曰:
校史亲编六十年,人才培育迭成千;
而今竞看新黉壮,教我心情喜欲颠。
李柏先生对于勤勤恳恳为国育才的人民教师非常敬重。某友人师母逝世时,他代其撰写挽联一副:
废读蓼莪篇,忍使师尊空洒泪;
留编彤管史,信教母德永流芳。
1982年,李老先生九十寿辰时,深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神州大地出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他欢欣、兴奋,在《九十自寿》一诗中,表露自己的这种心情:
圣代休居乐且耽,敢夸莱彩戏陔南。
回看白发心尤壮,坐守青毡腹不惭;
五世书香香更远,九旬菜味味还甘。
筹添十稔期颐日,喜伴儿孙作笑谈。
据笔者所知,先生的吟作颇丰,早年曾拟汇编成集。但可惜的是“十年动乱”不允许李柏先生将那些清新自然、积极乐观的诗作保留下来。现留下的只有寥寥几首。1980年,中央电视台记者特地前来石狮采访,拍摄李老先生及其事迹,未能见到先生的诗集,甚感可惜,只好拍摄播放李柏先生爱诗、作诗、吟诗的镜头。
先生耿直清廉,德高望重,受人所崇敬。他一生严守家训,永记先辈遗风。一生不受礼物,其所主持之公益事业,不贪不取,来清去明,深为族人、乡亲所赞颂。李老先生九秩大寿之时,旅菲银江同乡会特地组团回乡祝寿。家乡吟坛文朋诗友竞相为之唱和,后荟萃成《苍岩先生九十唱酬集》一书,在香港出版。
先生卒于1983年8月11日,享年九十二。政协晋江县委员会、石狮镇人民政府高度评价了李先生的一生,并将概括李先生一生的挽联高悬灵堂上。联文如下:
献身教育,辛苦一生,志在英才功在国;
涉趣诗坛,沐春卅载,歌为盛世诤为民。
——政协晋江县委员会 挽
树木树人留典范,
爱乡爱国见精神。
——石狮镇人民政府 挽
石狮凤鸣诗社理事、同仁相继发出挽歌,悲痛地追悼李老先生。先生门生卢文、李略向为之拜撰传略,称之“诚可谓积德者昌,足供我人鉴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