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邱氏概说
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虞夏时,四岳伯夷(掌管四方侯伯)协助大禹治水,封于吕。商纣之时,吕望(姜尚、姜太公)辅助周文王、武王,兴周灭商,“功造周室”,封于营邱(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建国号“齐”。其后裔“安”聚族居营邱,于是以邱为姓。故邱氏推姜尚为远始,“安”为得姓始祖。
春秋前,邱氏世系不详,逮至安后裔二十二世邱俊,仕汉为骠骑将军,节镇江淮。王莽篡汉时,邱俊“遁迹吴兴”。其后裔二十七世邱英,迁居河南光州固始县,“而邱之族始大”,故邱氏望出河南,称“河南衍派”。
邱英后裔三十一世邱伯高(夷公),仕晋为参军给事中。永嘉之时(307—313年)中原动乱。邱伯高同衣冠八大姓林、黄、陈、郑、詹、何、胡入闽,是为开闽八族之一,成为闽南邱氏开基始祖。据《永春卿美邱氏源流备考》记载:“五胡烽骇,衣冠涂炭,中原右族避乱南奔。维时则英元孙夷公伯高携带由豫入闽。”后来,邱伯高之子元之迁居清源(泉州)。后裔散布泉州、兴化(莆田)、汀州(龙岩)、漳州、潮州。
宋季,元兵南侵。宋幼主奔难于泉州。邱元之后裔五十九世邱暹(字朝亮,号明轩,谱称晞公)率八子陪同南下。在泉州“复遭蒲寿庚乱,幼主舟奔南澳,晞公年老难受波浪”。故长子邱太乙(谱称三一郎、水公)护送晞公避居晋江大仑乡(现属石狮市)。兄弟八人在兵乱中失散。元初,邱太乙与长子邱承业陪同晞公回莆田。邱太乙次子邱承恩留居大仑。邱氏谱牒记载:“邱下、锦上、东埔、西锦、芝山、富美等处,惟奉大仑乡族为大宗。云其在大仑人丁甚历历可征。又有祖坟在大仑近处名历山。(该坟现尚存,位于石狮大仑狮仔山)”
在乱兵中走失的三二郎(木公)、三三郎(金公)、三七郎(彻公)、三八郎(凯公)四人结伴南行,移居祥芝,后裔蕃衍于厝上、西港、东埔、邱下、新洪窟、卢厝、港东、东店等处,是为邱氏开基祥芝之始祖。据《上邱清源邱氏世系源流考》记载:“离大仑乡十余里而东,滨海错处有七、八乡,人丁巨万。俱传为七子流东中之后裔。”
自从邱氏族人聚居祥芝后,子孙蕃衍,蔚为望族。明代,族中文风丕显,代有贤才。东埔邱有岩家族的兴起,更是引人注目。
二、邱寿民设教安平
邱寿民,有岩之父,号潜轩。先生“家故贫而深于经术,四方争致为弟子师,设席安平(安海)”,终身致力于发展乡邦教育。明代安平,经济繁荣,文风尤盛。“家诗书而户业学,即卑微贫贱之极,亦以子弟知读书为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先生设书室于儒林里,传授经学,对诸生谆谆诱导,教学态度一丝不苟,深得尊敬,人尊称为“潜轩先生”。在先生的高足中,比较突出的是晋江著名学者李光缙的父亲李仁。李光缙在《景璧集》中回忆道:“潜轩先生家居儒林里,与先大父赠公垣庵邻而友善……先考(李仁)负笈从之,于师门为高足云。”在先生的调教下,李仁中嘉靖戊子(1528年)举人,担任惠州推官,迁户部主事。李仁为官尽心职守,人称“廉慎强毅”。为官多年,手不释卷。生活俭朴,作风端正(道光《晋江县志》卷四十二《宦绩志》)。潜轩先生去世后,以子有岩贵,赠光禄大夫,名列乾隆《泉州府志》卷三十五《向学传》。
三、天下名士邱有岩
邱寿民终身从事教育,家风儒雅,对邱有岩的影响很深。有岩自幼好学,“无鼓乐之娱、玩好之蓄,独好藏书”。十七岁时,精于诗文,远近闻名。泉州太守俞咨伯读了有岩的文章后,称之为“天下名士”。当俞太守得知有岩尚未成家时,亲自为之作媒,“为遍赞缙绅间”。后求得侍郎顾珀的外孙女为亲,“(俞太守)为躬订委禽焉,由是益名日起”。
可贵的是,邱有岩在以后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然保持好学、喜藏书的性格。只要发现一本好书,便不惜花重金购买。买不到的,便借来抄录。旁人对此不理解,讽刺其为书呆子。有岩正色道:“古人学政,吾今政学。此他日当事致用地也。”这种好学的作风,为有岩奠定坚厚的知识基础,为他在政坛上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
当邱有岩从京师返乡时,携带的行李大多是平时收藏的书籍。回到家乡,有岩筑书室,“吟啸其中,杜门谢客”,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堪称模范。
邱有岩踏上仕途在嘉靖癸丑年(1553年)。这一年有岩中进士,这一科的主考是后来成为宰相的徐阶。有岩开始担任南京吏部主事,主张“谈泊自然”、“铨政故简”。徐阶执政时,有岩升任吏部郎中,颇得徐阶器重。当有岩欲外出担任地方官时,徐阶留住他,并说:“邱生端士,留以司大计,必有奇观。”提升有岩为考功郎。有岩到任后“破私交,窒幸窦”,秉公办事。某年,考核官吏,被认为不合格的较多。上司表示要放松一些,有岩坚持原则。上司大怒,有岩不为所动,说:“此官如不可去,愿先去郎(指有岩本人)。”最后,上司也只得同意,依照实情办理。徐阶对此也“深为嘉叹”,提升有岩为南京光禄少卿。
徐阶罢相,高拱执政。邱有岩外出担任应天府(南京)知府。在应天,有岩施展出善于治理政务的本领,“修废雪冤,抑强扶士,暮金不入,条格一新”,深得民众拥护。然而,有岩为人清正,“严毅寡言笑,人不敢干以私”,时常得罪权贵。结果,不久就被某御史弹劾,解职返乡,未能尽显其能(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八《明循绩》)。
四、邱应和勤政爱民
邱应和,字中甫,号致斋,有岩之子,少年随父到南京。应和“举业之外,博稽诸司掌故,留心世务”。历万戊戌科(1598年),应和中进士,担任浙江全椒令。任上,应和“兴善锄强”,关心百姓的生活,倡议设立“常平仓”、“义仓”。县中豪强地主采用高利贷等手段盘剥百姓,应和依法制止,擒其魁首,为民除害。迁为宁国令,“增社仓,修学序”,经过一番努力,宁国“党塾有训,里赋有衡”,深得百姓拥护。
后来,应和调至户部任事,负责管理粮储,各种事务办得有条不紊,“士卒帖然无哗”。天启初(1621-1624年),应和出备兵东瓯(浙江一带),当时闽、浙倭患已靖。应和在处理各地防务的同时,重视发展地方文教,“期会子衿,谆谆训诏之。岁余,文风洒然一变”。
五、结束语
邱寿民、邱有岩、邱应和,三代好学,青史留名。为了维持家族的荣誉与社会地位,邱有岩、邱应和均能重视自身的修养,同时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以保持儒雅家风、官宦门第。如邱有岩返乡后,“课督子孙,稍越轶则加护让”。因此,邱有岩家族文运昌盛,人才辈出。邱有岩有四子均成器,除应和外,长子应眉,万历四年入府学;次子应宾,万历丙子举人;四子应翀,官至弥勒州同知。即使到了第四代,邱家依然书香飘远。如应和之子思周中万历戊午科(1618年)举人。其侄梦周中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担任完县令;希周中万历庚子科(1602年)举人,邱有岩家族历四世而不衰,除了邱有岩外,他的后人,也能克绍祖德,科第相继,故能成为望族,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他们那种好学、重视教育的风气更值得发扬。
另据《东崖杂记》统计,从唐到清初,泉州共出现三十三家父子同为进士者。邱有岩、邱应和便占有一席之地。书香四代,门风儒雅,令人钦佩。整个家族在祥芝显赫一时,影响很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明代祥芝一带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