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清代楹联名家杨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杨浚,字雪沦,清代石狮曾坑村人。杨浚于咸丰年间中举,曾官内阁中书,游历泉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晚年定居福州。 杨浚博学多才,勤于著述,其传世作品有《冠悔堂诗文集》、《冠悔堂楹语》、《淡水厅志》、《岛居录》等。 道光庚寅(1830年),曾坑村某妇前往安海观音寺进香祷告,蒙赐绣球,以为吉兆,归家后其媳施氏果然产下一子,此即杨浚。 杨浚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曾经追随名将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军中担任幕僚,颇得左宗棠赏识。同治甲子、乙丑两年中,因福建闹粮荒,杨浚以民间人士身份,接受福建巡抚徐宗干的邀请,组织船队往返台湾海峡,运送台湾大米。此后,杨浚又应台湾淡水同知陈培桂之邀赴台湾,编撰了《淡水厅志》。 杨浚尤擅楹联编撰,颇负声名,其楹联作品集《冠悔堂楹语》共收录其平生所撰的1500多副对联,蔚为壮观。该书于光绪二十年(1891年)在福州刊刻,是杨浚在晚年亲自整理出版的。该书扉页有杨浚自序云: “楹联小道也,奚足述,述之以志一时交游,且有轶事藉可钩稽。惟纪事非隶典则不文。生平鸿爪雪泥,记忆所及,略为之注。素所代拟,抛弃不少,间有语属平庸,姑存其事。亦有撰而未用或经友人涂乙者,统录三卷,分为八门,以备去取云。” “三卷”指该书分为卷上、卷中、卷下,实际刊刻时,卷上、卷中并为一册,卷下为一册。“八门”指该书按联语用途分为八类:集句、祠庙、公廨、第宅、酬赠、祝嘏、喜庆、哀挽。 杨浚联语往往别出机抒,雅切可诵,《冠悔堂楹语》中颇多佳作。 光绪甲申(1883年),杨浚已五十多岁。他从福州赴厦门执教,途经安海,忆及其祖母当年的虔诚之举,因往观音寺参拜,留题一联: 水月参圆相; 球花认后身。 杨浚到厦门后,任教于紫阳书院,应邀为厦门海防厅署大门题联云: 方册里左带右襟,对逝者长流,敢负初心,有如此水; 第一重卯开酉阖,看巍然屹立,倘非公事,莫入吾门。 后来,杨浚渡海到金门,执掌浯江书院,并为该院题撰一联: 大海正携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岛长; 名山仍负笈,商量旧学,一灯有味册年前。 杨浚曾自题书屋联云: 对客不舞羊公之鹤; 得时则驾老子犹龙。 又为晋江衙口施宅“通瀛书屋”题撰七副楹联,其一云: 通印佩鱼留袋古; 瀛壶衔鹤附书多。 此外,杨浚还为泉州左宗棠祠题撰四联,其一云: 旌节驻温陵,易俗移风,剑戟万家铸农器; 楼船筦瘴海,畏威怀德,壶浆四裔迓王师。 杨浚晚年居福州,集句题洪塘小金山寺联云: 一盏寒泉荐秋菊; 三更画船穿藕花。 又为西禅寺题联20副,其一云: 风动播动,何处闻天籁地籁人籁; 石开莲开,此间见小千中千大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浚赴游台湾期间在台湾留下不少诗文楹联。台湾人士闻知杨浚是一位楹联名家,乃纷纷向他求联。杨浚每有所应,在台北、淡水、新竹等地留题了多副对联。如为台湾提督学政唐景崧之母祝寿联云: 八座奉起居,吹管黄风迎寿母; 双星瞻富贵,称觞赤嵌拜天孙。 又如题淡水天后宫联云: 利济海天恩,市舶万困蒙帱载; 援饥桑梓福,官书一纸格神祗。 杨浚居台期间,与台湾士人过从甚密,尤其是与台湾著名园林诗人郑用锡结下了深厚友谊。郑用锡是台湾淡水(祖籍石狮永宁)人,清道光年间中进士,晚年以园林自娱,在淡水自筑“北郭园”。杨浚特为之作记云:“北郭园万峰环峙,宜其江山之助……”郑用锡常以北郭园为聚会胜地,遍邀诗界名士倾樽酬唱,风靡一时。杨浚时与咏和,并为郑用锡《北郭园诗集》作序,称赞郑氏的诗作“发于性情,得三百篇之遗旨”。虽不免溢美,但两人之间的交谊由此可见一斑。 杨浚返归大陆后,将他在台湾的交游经历撰成《岛居录》一书出版。 杨浚去世后,其表侄、永宁进士陈棨仁痛挽一联云: 荒草长元亭,问宇车回,多少生徒齐痛哭; 前尘论白社,催诗钵冷,唏嘘朋旧复凋零。 杨浚生有六子,第五子名杨,字幼雪;第六子名杨辅,字希沧,其他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