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端午节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石狮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而实际上五月又可以说是旧时石狮人的避恶攘灾月。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载:“是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赛龙舟 赛龙舟在石狮又称“扒龙船”,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石狮的龙舟赛是在海上举行的。是日,晋江两岸赛龙舟热火朝天,而位于晋江出海口的石狮各沿海乡镇常有风浪,故所制作的龙舟与众不同,船身较短而船体较宽,以增加稳定性。1999年,蚶江与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起,两岸龙舟赛成为“闽台对渡文化习俗”中不可或缺的活动项目。每艘龙舟可容纳20名舵手、1名鼓手和1名锣手共22人。 煎堆补天 到了五月节这天,石狮人家家户户都吃“煎堆”。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端阳……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谓之堆。(【夹注】按:此即菹龟之讹也。《风俗通》:是日煮肥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取阴阳包裹之象。)”唐《开元遗事》云:“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粉团”应即为“堆”,可知煎堆风俗起于唐之前。五月初正是梅雨时节,阴雨连绵,难得放晴,民众认为是天空“破了”,应当设法弥补,故有“煎堆补天”的食俗。用“煎堆”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反映了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晴天,所以百姓也就相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物,在抹上油的锅里煎成一大片。有甜堆(配料用红糖)和咸堆(配料用绿豆芽、韭菜和小白虾或海蚵煎)两种。这是由过去的“煎堆补天”的传说演变而来的。 薰烧艾叶、苍术、蝉蜕 石狮人过端午节,有不少辟邪去秽、保健养生的习惯。端午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生起火炉子,关闭门窗,把苍术、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焚烧,烟熏满室,使其发出强烈气味,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这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中药室内薰杀消毒方法。 抹雄黄酒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端阳……饮雄黄酒,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儿则擦其鼻。”取少量雄黄泡于酒中,少量饮服;或加入少量朱砂,再用毛笔涂于小孩的手心、脚心,并在小孩额头上书写“王”字;或用黄纸染湿,再粘贴于门后。因雄黄有杀菌功效,酒有挥发性,不论饮用、涂抹或让其慢慢挥发,都有一定杀菌效果。小孩皮肤幼嫩,涂抹手心脚心,可以消毒杀菌。至于额上“王”字,与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长得像生龙活虎一般。 晒五龙袍 五月节这天,将春冬季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曝晒,然后收藏起来。据说此日曝晒的衣物不会生蛀虫,相传这天连皇帝也要把五龙袍拿出来曝晒。 晒午时盐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端阳……合百药。”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桔皮、薄荷和盐入锅热炒,炒至盐色发黄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吃五月节棕 我国民间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早在晋周处《风土记》即有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本地的粽子分粳粽与肉粽两种。 (吴泽荣 纪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