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廿四送灶君公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除夕将至,腊月廿四举行“送灶”、“祭灶”、“辞灶”活动,其渊源甚古,影响之大,不逊于廿三送神习俗。 “灶君公”,神位虽小,却被玉皇大帝敕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管一家灶火和祸福之事,因而备受老百姓的敬尊。“灶君公”也叫“灶王爷”、“灶君司命”。《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曰:“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后世称灶神之名有多种,如禅、张单、祝融、苏吉利、宋元忌,均源之庄子的“灶有髻”。 过去石狮盖新厝“作灶”,都在灶头留有灶君公龛,入厝时把“灶君司命”神像贴在中间,两旁配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古时的“灶君公”神像也有一男一女的,女神称为“灶王奶奶”,大概是模仿人间的婚俗罢了,有的还把全年的日历绘在神像上面。“灶君公”神像前,摆着两个小罐,一个罐写着“善”字,另一个罐写着“恶”字,若谁做了好事,便记下来放进善罐内,若谁做了坏事,也记下来放进恶罐内,直到年底廿四这一天,“灶君公”要到天庭向玉皇禀报一家之善恶,若谁家恶罐(贯)满盈,明年将会遭到玉皇大帝的惩罚。所以,廿四送“灶君公”的祭品都较丰盛,目的就是要让“灶君公”高兴,求得宽容,好向玉皇大帝禀报时美言几句。 闽南一带,恭送“灶君公”摆设的祭品除了“五牲”(鱼、蟹、鸡、猪脚、线面)、“五果”(水果品)、纸马、烛炮等外,还少不了要敬上一盘饴糖(又称“麦芽糕”),寓意“灶君公”把嘴巴粘住,就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乱说话或说坏话。 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曾经写过一首《祭灶词》,十分生动、幽默,词日: “古传腊月廿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浇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廿四送“灶君公”习俗,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例如讨好“灶君公”,为的是开脱自己的坏行为;还有“善罐”、“恶罐”里面的道德自律等等,都是从民俗中折射出来的哲理趣闻,值得人们去品味。 (吴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