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家居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石狮市民居,近百年来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仍保留有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特色。 清末房屋,多为平屋或三开张、五开张大厝,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办法为先立柱架,后垒墙壁。其外墙临地部分砌角石,上则夯泥为墙,后逐渐改良为下段垒条石,上砌红砖。古大厝格局,大多正中大门凹入墙内。大门镌刻对联,上有青田石大横匾,标明业主姓氏郡望。进入大门便是天井,天井之后为厅口廊,廊之左右各有道边门,可通护廊屋或屋外。大厅双侧为大房(亦称小厅)。假如是三落(三进)大厝,大厅后方两旁还各有一道后轩门,可通后落。五开间大厝的大房侧有边房,边房对面则为“回向”房,天井两边为厢房(俗称“举头”)。厢房之前,即大门边则为“下照”房。石狮一带古大厝,古称“皇宫起”,意思是仿照宫殿的式样建造的。除了以上格局左右对称和石埕、石天井、大厅等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屋顶有如宫殿般耸起的中脊,和双头如弧线翘起的屋脊,屋脊尾部还有“燕尾式”的翼角,而成高屋建瓯之势。这类清代古大厝,至今仍保留较好的,当属永宁“日茂”、“霞源”、“东源”等三个建筑群。其门庭高耸,规模恢宏,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返乡建新居,多为双层水泥洋楼,由于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房间布局宽敞,门窗高大,并置有铁门,窗户且备有铁栏栅围护。尤有豪富者,楼高达三、四层,拱台高耸,配以墙围、石埕,蔚为壮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推永宁镇官聘村“六也亭”杨家大楼。该楼建于1929年,1933年竣工,为中西合璧的新颖建筑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当地都把它叫做“九十九间”,曾被誉为当时泉州规模最大的华侨民居之一。 抗战胜利后至建国初期,侨建民房中西合璧,多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其格局略同三开间或五开间大厝,不过没有天井,一进大门便是厅堂,厅后有后廊和一列后轩房。大厅两侧大房,又各分成前后两间,有的干脆把大厅置后,而形成一大丁字廊。该楼房大门仍保持古大厝凹入墙内的格式。门联匾额都雕琢得十分精美,凹入部份一般均饰有石雕或影雕。山水人物,名人题刻,工艺精湛。大门外,则护以一长列外廊,俗称五脚架。楼顶正面,筑有拱台,并配有雕塑或五彩瓷片剪帖的图案,颇为堂皇。这类建筑的经典之作,首推宝盖镇龙穴村的景胜别墅。该别墅建于1949年,历时两年多才完工,建地面积1569平方米,整个建筑呈方形石筑平台,以厅堂为中心的组织布局。一、二层住房各17间,主建筑四周出檐二米为走廊。檐口上下有80根圆石廊柱,具有西洋风格。在第三层平台连接处有一座二层八角单檐仿木斗拱小亭。第四层平台中间建有一座重檐八角亭,打破了整座民居建筑方形平台的呆板格局。该建筑为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1998年定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之后,我市花岗岩大量开采,石料价廉质坚,外观光洁,开始风行建“石枋厝”。因可分阶段筑建,不必一次性完成,尤其受农家及资力不足者欢迎。此屋外墙及内间隔均用条石垒砌,上覆以石板为顶盖。其外壁表面的加工也由“四线直”、“粗打”、“一片齐”,以至机器切割磨光,许多别墅式建筑,采用此独具特色的刨光石料尤为精美。 “六也亭”杨家大楼 石狮建市后,由于经济发展,水泥框架的多层大厦开始频频拔地而起,这些具有时代色彩的一二十层高楼,沿街沿路,高耸雄峙,构绘了石狮市区及各乡镇的一道道崭新亮丽的风景线。其外观设计新颖大方,外壁饰以瓷砖、马赛克或粉刷涂料,镶配高大的铝合金或塑钢门窗。楼顶或成几何图形,或安装琉璃瓦。内部设计则注重通风采光,合理安排。有较宽敞的客厅,顶上吊板,下贴地板砖或石板材,甚为高档。同时配备有厨房、卫生间等现代化设施。 在市区,居住小区正在陆续开发,这些高层建筑,配备有电梯、保安等全套物业管理,为购房者的家居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近年来,石狮市农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建新村”,清理拆除了许多残破旧房,在屋前屋后建了花圃,并腾出一定的绿化带,村居环境起了很大变化。有的还统一规划建了小别墅区,这些具有欧式风格的新建筑,正标志着石狮人的居住环境开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郑天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