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于隋代传入石狮境内,盛唐贞观之治,泉南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大批道观应时而建。永宁、蚶江先后兴建真武宫、东岳庙。宋代,石狮出现一些道术精深的道士。隐居金鞍山(即双髻山)的赵永嘉精研道术,闻能唤虎守室。此后,道教在传播中与儒、释相互融合,道观与佛寺逐渐合一。如虎岫寺祀奉的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千手观音、十八罗汉、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济济一堂,安然相处。与此同时,道巫结合,道释相杂,道教与民俗掺杂,在民间又派生“王爷”、“代巡”,“夫人妈”、“土地公”、“境主公”等众多杂神。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后,信众重建、扩建和修葺了永宁城隍庙、石狮城隍庙、永宁虎岫寺、蚶江龙显宫等道观,新建宝盖山朝天寺、钞坑村双龙寺,道教活动得到恢复。道教与民俗相结合,每于民间节日,迎神赛会,每逢道教神祇圣诞之日,均要举行盛大的祀典,民间常见的活动主要有诵经、引魂、超度等。
石狮民间崇拜的道教神祇一般可分为道教尊神(如玉皇、三清、斗姆、真武等)和民间俗神(如关帝、妈祖、城隍、保生大帝等)两大类,并且和其他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富有地方特色。
三清
在宗教信仰领域,有时教义与民间信仰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以道教而言,“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原本是最尊贵的神明,玉皇大帝位居其后,而在民间,情况恰恰相反,玉皇成为统率天庭的最高神明,“三清”却显得黯然失色。其实,如果认真观察“三清”崇拜文化,即可了解中国道教文化精深的内涵。“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他们居住的仙境即是玉清、上清、太清(宇宙最高的三天界),因此供奉他们的殿宇统称“三清观”或“三清殿”。三清塑像一般是元始天尊居中,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尚未形成,万物尚未生成的原始混纯“无极”状态。灵宝天尊居左侧,双手捧一面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衍生出来的“太极”。道德天尊(民间称为“太上老君”)手拿一柄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天地阴阳“两仪”,这正反映出道教的宇宙生成观。石狮城隍庙即设有“三清殿”,作为庙中道士的礼拜场所。
玉皇与“天公生”
玉皇大帝在民间信众看来是道教的最高神明,俗话常说“天上有玉帝,地上有皇帝”,故俗称“天公”。供奉玉皇的宫观称为“灵霄宝殿”。石狮朝天寺即在寺院最高处修建“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每逢正月初九“玉皇圣诞”(俗称“天公生”)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祷仪式,诵经礼忏。民间又以腊月廿五日为玉皇出巡日,相传此时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信众要举行接送玉帝的仪式。
斗姆星君与“拜斗”
斗姆星君在道教中被尊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常见的塑像是额生三目,肩扛四头,左右各伸出四条手臂,正中两手合掌,其余分别执有日、月、宝铃、金印、弓、戟等物。民间认为,只要诚心礼拜斗姆,念诵其名号,就能消灾免祸,延寿获福。石狮城隍庙即设有“斗姆元君殿”,九月初九是斗姆星君诞辰,信众从八月三十至九月九日持斋吃素,称“九皇素”。届时要延请道士设坛“拜斗”,即在盛米的斗中插上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纸作的红伞盖、灯盏等,焚香礼拜,祝愿祈福。
斗姥元君进表仪式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古称“玄武”,是道教中的北方守护神,石狮供奉真武的庙宇最有名的是永宁虎岫寺的“真武殿”,相传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重修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一处著名的道教圣迹。我国古代将全天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作二十八群,称为“二十八宿”。又将其划分为四组,以四灵来命名,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玄武即是灵龟和灵蛇的结合体)。后来,这种对天象的崇拜突破了动物命名的范畴,转化为人格神崇拜,“玄武”演变成“玄武大帝”、“荡魔天尊”。宋代,避宋真宗赵玄朗讳,改为“真武大帝”。根据五行方位,北方属“水”,因此在民间尤其是沿海地区,真武大帝又被视为“水神”和航海保护神。清代,虎岫寺多次重修,倡捐的善信即是当年从事对台贸易的商家林振嵩、蔡名标、高希显等人。虎岫寺还流传着“迎春庙会”、“拜祈嗣妈”,“掷石卜子”等传统民俗活动。
关帝
石狮关帝庙
随着道教在民间的流传,不同宗教力量的竞争也越来越明显,道教借助本土宗教的优势,以及和传统信仰习俗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将一些在民间信仰中影响比较大的神祇纳入道教系统,从而产生了一批道教信仰中的民间俗神。关帝信仰即是上述文化现象最突出的例子。
关帝的原型是三国时期的关羽,随着《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关羽不断被神化,成为“忠义”的象征,民间对关羽的崇拜也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在这种背景下,道教将其纳入神仙系统,尊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佛教则接纳关羽为护法神,称为“伽蓝护法”、“盖天古佛”。儒家士大夫也尊关羽为“武圣人”,与“孔圣人”并列,俗称“山西关夫子”。石狮较有代表性的关帝庙有蚶江忠仁庙、永宁英济庙,大仑崇义庙、朝天寺关帝庙等。在民间信众的心目中,关帝是万能之神,司福禄、佑科举、治病消灾、驱邪辟恶、诛叛罚逆,至于招财进宝、庇护商贾。同时,还被描金业、皮箱业、香烛业、绸缎业、成衣业、典当业等行业视为保护神。每逢关圣诞辰(五月十三),其祀奉礼仪更是隆重,有的地方还举行“关帝庙会”,香客云集,一派繁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代开放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通商,两岸航船对渡,商贾往来,曾借蚶江忠仁庙为“行郊”集会之所,忠仁庙关帝被尊奉为“对渡保护神”,香火遍及闽台两岸。
妈祖
在石狮民间信奉的道教诸神中,可以与关帝相提并论的非妈祖莫属,尤其是沿海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重要港口、码头均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视之为航海保护神,信众对妈祖的奉祀勤谨而隆重。因本书对于“航海习俗”有专门介绍,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沿海民众除了在船上设立专门的神龛供奉“妈祖”之外,每到一处港口也要派人上岸,准备祭品到“妈祖庙”祭拜,祈求航行平安,满载而归。每逢三月廿三“妈祖圣诞日”,更要举行盛大的祭典,并组织前往莆田湄洲祖庙和泉州天后宫“进香”。
由于气候原因,每逢妈祖圣诞日,常伴有小雨天。而三月初三保生大帝圣诞日,则常刮大风。民间相传,保生大帝与妈祖偶有纠葛,互不服气。三月初三,保生大帝圣诞,外出巡游。妈祖便作法刮大风,吹落保生大帝的头巾,使得他披头散发,狼狈不堪。转眼到了三月廿三妈祖圣诞,当妈祖装扮艳丽接受信众朝拜时,保生大帝便作法引来阵雨,把妈祖脸上的花粉打湿,使她不欢而返。因此,在民间留下“妈祖与保生大帝斗法”的故事和“风吹头巾、雨浇花粉”的俗谚。
“城隍出巡”
城隍也是石狮民间道教信仰中的主要神祇,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因永宁卫城的设置而建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庙宇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凤里的石狮城隍庙更是香火鼎盛,名闻遐迩,庙宇被列为石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福建省重要的涉台文物点。随着信仰的深入,城隍从原先守御城池、保障治安转化为职掌一方吉凶祸福,并统管冥界诸事,俨然成为玉皇派驻人间的全权代表。早在宋代,奉祀城隍已纳入官方祀典,据说地方官每到一处履任,首要之事即是拜谒当地城隍,以示尊崇。民间信众一般也把历史上的忠臣名将视为一方城隍神,顶礼膜拜。相传,永宁卫城奠基于五月廿四,石狮民间便将此日作为当地城隍的圣诞日,届时必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包括演戏酬神,悬挂灯谜会猜,一时鼓乐喧天,摊棚林立,十分热闹。早年还曾流传“城隍出巡”的习俗,信众认为城隍出巡意在体察冥间之事以及人世的寿命祸福。因此,常借此机会设坛祈福增寿,驱灾纳祥。出巡队伍所到之处,观者如林,气氛热烈。城隍出巡时除了宗教仪仗队列之外,常组织民间戏剧、文艺、杂耍等表演队伍,别具特色,成为一个展现民间文艺的流动舞台。
此外,由于石狮和台湾特殊的亲缘关系,城隍信仰文化于清代首先传入彰化,并逐渐遍及台中、台北、台南、新竹、嘉义等地区,成为台湾较有影响的信仰民俗。从此,每逢石狮城隍圣诞或举办重要民俗活动时,台湾信众都组团参加,台湾香客携带城隍回乡谒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成为维系两岸人民骨肉亲情的精神纽带。
保生大帝与“求药签”
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人们创设并且顶礼膜拜一些神明显然是符合情理的,这类神祇在中国民间神谱中并不少见,保生大帝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石狮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主要有蚶江龙显宫,香火即来自保生大帝的故乡同安慈济宫。相传保生大帝姓吴,原本系福建同安的一位民间名医,一生救死扶伤,积德行善,去世后被奉为医神,称为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吴真人”。
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有一独特之处,即是信众到其他庙宇求签,得到的是一种用以解析吉凶的“签诗”,而到保生大帝座前求的则是一则“药签”,而且均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分门别类设置,据说颇为灵验。这在科学技术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因为那些“药签”其实是包括吴真人在内的民间医生的经验总结,是一些常见病的验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到庙中求取“药签”已经不再重要,信众更多地把保生大帝视为健康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
闽南第一土地神与“戏神墓”
土地神的崇拜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信仰习俗,然而,在石狮却保留一种将土地神作为航海保护神的独特风俗。伍堡“土地庙”位于长任山麓,依山临海,坐北朝南,相传始建于明代。清多次重修,香火逐渐兴旺,被来往海商、船民视为伍堡澳航海保护神。现存建筑为单开间重檐歇山顶,进深二间,另有护厝,附葬“世合春”戏神墓。该庙所奉“土地神”被称为“闽南第一土地神”,与其他土地庙相比,伍堡土地庙不但建筑规模完备,结构精巧,而且庙中土地神还配祀文、武判官,显示出一种威严的气氛。
故老相传,乾隆年间某年的正月十六,伍堡“土地神”做生日,村民聘请“世合春”戏班到土地庙前演戏酬神。前来“割香”的台湾香客见戏班技艺超群,遂请“世合春”顺途到台湾演出。戏班应约乘帆船出海,不料在台湾海峡突遇暴风,舟覆人亡。噩耗传来,伍堡村民甚为惋惜,纷纷到土地庙为戏班亡灵祈祷。事后,溺水者的尸体竟漂回伍堡澳。村民为其殓葬在土地庙东侧,并用红砖刻上“世合春之墓”以祭奠之。消息传到台湾,众人痛心不已,台湾香客捐资打造一艘“石船”,运到伍堡土地庙,供奉在“世合春”墓旁。他们说,让戏班乘坐“石船”到台湾演戏,就不再害怕狂风恶浪了(“石船”现仍保存完好,其形体系模仿泉州帆船打制而成)。从那以后,凡有戏班到土地庙演戏,都要先到“世合春墓”前唱段折子戏。“世合春墓”也因此被称为“戏神墓”,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象征之一。伍堡土地神香火也开始在台湾传衍,彰化、淡水、台中等地均建有分灵庙宇。
池、朱、李三王爷与“送王船”
奉祀池、朱、李三王爷的代表性庙宇是祥芝斗美宫,斗美宫三王府长期以来被石狮沿海民众视为航海保护神、地方保护神。威灵显赫,很受民众崇拜,信仰圈不断扩大。根据调查,泉州地区有七十余处斗美宫三王府的分灵宫庙。甚至一些奉祀王爷神的宫庙也到斗美宫“开光”、“请王”,足见祥芝斗美宫三王府在信仰圈中的地位。祥芝斗美宫三王府信仰传入台湾,则多通过“放王船”这种闽南特有的习俗为主要途径。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记载:“五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舟,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即指乾隆年间)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祥芝为清代泉州地区著名的造船基地,许多王船的建造即出祥芝能工巧匠之手。且祥芝斗美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放王船”的最佳出发点。不仅斗美宫自己“放王船”,就连著名的泉州富美宫制造的王船也指定在祥芝港出海。故老相传,王船停泊斗美澳,放行前,须由三王府降灵,择定某位王爷随船出海,并举行换服仪式和祭海祈天仪式。最后,须得到当时祥芝海关的批文方可出港。祥芝斗美宫三王府成为泉州地区王爷出洋的行宫,因此三王府在闽台王爷信仰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有十多座宫庙来祥芝斗美宫寻根认祖,接上神缘。从1988年至今,每年均有台胞组团来谒祖参香。其中,台湾梧栖斗美宫、台北三重市斗美宫曾拾获祖庙送出的王船(或船中遗物),建宫时直接取“斗美”为名,以示木本水源之情。梧栖斗美宫中至今尚保存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从祖庙分炉而去的石雕香炉。另外,苗栗竹南镇德胜宫,也保存有当年王船上标识“斗美宫”字样的遗物。苗栗后龙港乾富宫、乾灵坛,高雄公馆有湖内乡福安宫,桃园慈隆宫,艋甲集义宫,嘉义东石慈安宫,台北隆宫,板桥梧灵宫等都与祥芝斗美宫有着亲密的关系。近来来,台北新庄擎天府、桃园龟山天玉宫也来祥芝参访,与斗美宫结为兄弟宫庙,象征着两岸骨肉同胞血溶于水的亲情。
祥芝港还是早期石狮人出国往南洋的起点之一,清代中后期,祥芝人纷纷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实叻)、菲律宾等地谋生。俗话所说,“行船走马无三分性命”,早期移民在横渡茫茫大海时面临各种威胁。为了祈求渡海平安,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出洋前,乡人均到自己平时所崇拜的“神灵”面前祈祷,并随身佩带“香火包”。甚至携带家乡的地方保护神神像,一起飘洋过海。或者在海中遇到危险时呼求平时信奉的“神明”,以求化险为夷。斗美宫三王府信仰便随着侨民的足迹而远播到南洋群岛,最著名的有马来西亚晋江会馆所敬奉的“斗美宫三王府”。
有趣的道教民谚
石狮民间尚流传一些与道教有关的谚语,有一定的哲理性,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如“散仙”(喻游手好闲的人)、“有烧金就有保庇”(批评贿赂之风)、“通天教主专收无好徒弟”(喻别人的手下人不称职、也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意)、“仙人打鼓有时错”(喻人们难免犯错误)、“乞食(乞丐)背葫芦——假仙”(嘲笑伪装行为)、“阎罗王嫁女儿——鬼扛鬼”(指责物以类聚)、“做天公也难中众人意”(喻办事难、众口难调)、“本地道士治本地鬼”(喻须先知情,后方能解决问题)等。 (陈益世 李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