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佛教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佛教传入石狮境内始于隋代。相传,“凤里庵”为石狮首座佛教寺庙。唐代,兴建金沙寺、栖真寺、镇安寺。五代,王审知治闽,崇尚佛教。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重建栖真寺(金相院)。宋代,在佛学与儒学争论的同时,不同宗派的学说相互融合,渐趋统一。佛教成为满足人们“有求必应”现世利益的精神寄托,与民间的杂神信仰相混合而逐渐世俗化,许多民间神庙被改造成佛寺,祀奉观音菩萨及三世尊等神祇。落实宗教政策后,善信捐资重修凤里庵、金相院以及金沙庵、慎诚寺、碧云寺等寺庙。新建双龙寺、清净寺等。1991年4月,石狮市佛教协会成立。正式开放金沙庵、慎诚寺、碧云寺供僧侣和信徒进行宗教活动。 寺庙僧尼、居士、信众一般每月一天或二天集中一起念佛、绕佛诵经或听法师讲经等。每逢佛教神明圣诞日,经常举行礼佛活动,祈求消灾赐福、增福寿保平安、劝人去恶从善。佛教宣扬“一切生灵皆有情”,主张众生平等,经常组织信众开展“放生护生”活动,为发扬“慈悲为本,济利群生”的佛教传统,经常开展赈灾、施药、助学等慈善活动。 石狮民众信奉的佛教神祇主要有如来佛、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佛、地藏菩萨等。 如来佛与“浴佛节” 如来佛是佛教的最高神,也称为“释迦牟尼”,他的本名叫作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国王净饭王的王子。相传,他目睹众生苦难,便决心出家寻求拯救之途。后来,他在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汉语中“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者”,“如来佛”即是“从如实之道而来揭示真理的觉悟者”之意。因此,如来佛被信众尊称为“佛祖”,受到普遍的崇奉。佛教寺院一般在“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塑像,所谓“大雄”,就是说佛祖大勇无畏,慑服万众,是对佛祖的尊称。俗众将佛祖塑像尊为“金身”,并放于莲花座上。“金身”即指佛身如同紫金光聚集,表示坚贞不渝,神圣高贵。莲花则是佛教净土的象征,表示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和圣洁。在佛祖塑像背后常安置一面摩尼镜(如意镜),上边镶有一圈火焰,象征着光明如意。除寺庙供奉外,信众常在家中的神龛或案头上供奉佛祖塑像(或牌位),并且选择佛诞日(释迦牟尼出生纪念日、四月初八)举行“浴佛”活动,是日也称为“浴佛节”。 相传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的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擦拭一净。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注满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释迦太子像。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若参加的人太多,则采取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的方式。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洋溢着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 “成道日”与“腊八粥” 佛教徒还在“成道日”(即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纪念日,十二月初八)举行供“佛粥”活动。此日正好是“腊八”,故民间至今流传食“腊八粥”的习俗。 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其中熬粥供佛成为常仪。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通常都用莲子、红枣、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称为“八宝粥”。不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别多,以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过佛的粥特别吉祥,不仅自己食用,有时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这样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观音 观音菩萨是民间供奉最普遍的佛教神祇,据《妙法莲花经》记载,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观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如果人们遇难,只要喊其名字,让其“观”到“世音”,就会化身前来救助。他对一切人都一视同仁,慈航普度,所以俗众美其名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成为汉化佛教的代表。四大佛教名山中的浙江普陀山即是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也成为观音信徒崇拜的圣地。石狮黄金海岸建有观音圣像,洛伽寺、凤里庵、永宁梅福寺等也是观音信众常来常往的地方。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奉祀十分尊崇、勤谨,香火不绝,供品常新。相传观音菩萨二月十九日出生、九月十九出家、六月十九成道,民间寺庙在这些纪念日一般组织僧众、善信诵经礼奉,焚香祷祝。节前节后均要吃斋茹素,称为“观音素”,有时还举办“观音会”,燃灯、挂幡、搭棚、演戏,煞是热闹。 “华严三圣” 文殊和普贤是佛祖的两位“胁侍”(近侍),文殊的全称是“文殊师利”,意译是“妙德”、“妙吉祥”之义。文殊在众多的菩萨中才辩第一,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典型法相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普贤则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因此佛典《大日经疏》解释“普贤”名号时说:“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处。谓菩提心的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的坐骑是“白象”,也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文殊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作为佛祖的近侍,他们也随同如来佛得到信众的崇拜,一同被尊称为“华严三圣”。文殊的圣诞日是四月初五、普贤的圣诞日是四月初八。 地藏王 地藏菩萨俗称“地藏王”,佛教信众认为观音救渡活人,地藏救拔鬼魂。《地藏十轮经》有“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的说法,据佛教故事记载,地藏是佛祖安排的未来佛降生前一段时间内的度世者,因为发愿要度尽六道轮回中的苦难,故地藏又称“大愿菩萨”,和观音、文殊、普贤合称“四大菩萨”,地藏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由于受中国信众宗族意识浓烈和事死如事生信念的影响,人们对地藏的崇祀比较隆盛,每逢七月三十,信众均要焚香礼拜,祈祷还愿、点地灯以纪念地藏王的生日。 “阿弥陀佛”的由来 除了上述常见的佛教神祇外,佛教信徒和僧人常常口念“阿弥陀佛”,而在寺庙中却不常见此佛的庄严法相。其实“阿弥陀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无量寿”。根据《佛说阿弥陀经》记载,西方有块佛土叫“极乐”,这是众生无疾苦,享受各种快乐,天亮中弥漫着迷人的音乐,飘散着曼陀罗花,众生念佛、念法、念僧。主掌这方乐土的佛即是“阿弥陀佛”,他光明无量,照十方圆,无所障碍,所以又叫“无量寿佛”。信众相信只要常念诵他的名号,就可以转生到净土。在现实的寺庙中虽难见其尊容,而在寺庙、塔刹、桥梁建筑上如金相院、姑嫂塔塔楼、厦泽桥中亭等处却可见其“名号”题刻。 常见的佛事 水陆法会。全名为“法界圣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路道场”、“水陆大会”、“水路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而得名。其周期短则7天,多者达49天。 众姓道场。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增福延寿道场。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用黄纸)。 焰口施食。或称放焰口,或称施食会,用以祭饿鬼。一般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中举行,通常在黄昏进行。 忏会。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一种法事,为死者祈福超度,或为己忏悔罪行,或为结缘建功德。 “圈佛” “圈”即闽南语“围绕”之意。每到此日,黎明之时,即有善男信女,涌入寺中。由一名僧人带领,引诸善男信女向佛行礼后,即在天井之中,排成一个长行列,不断绕个大圆圈而行。僧人手执木鱼,边敲木鱼边诵经,诸信女善男跟在后面,直至念经到了一个段落才告结束。“圈佛”形式结束之后,由寺僧提供给参加圈佛者一顿早点,经常是素面汤或米粉汤这一类简单食品。而参加“圈佛”活动的众多善男信女,也经常捐献一些钱供佛寺“添油”,从经济上资助“圈佛”活动月月持续下去。 (叶泽旺 李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