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回族始祖,应是唐宋年代由“海丝”之路西来的阿拉伯人。明初,流徙于泉南沿海百崎等荒村僻野,继而由惠安百崎分支至晋南沿海石湖,之后又由石湖分支到前坑、郭坑。石狮回族先祖商旅泉州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后流徙沿海荒村亦在五百年前。
丧葬
郭坑回族文体活动中心
回族丧葬,不同于汉族而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回民临终之时,得让人移寐至厅堂中的一旁,即俗称“插厅边”,头在北、足在南,面朝西,而面朝西的意思是表示归向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发源地圣城麦加,并保持厅堂内外安静。其命终之时,亲人立即在死者头旁点上安息香,并将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全部脱掉,然后盖上白布。后拜请德高望重之族人为其净身,俗称“辞老”。并用白布包裹其遗体或给穿上预制寿衣,俗称“穿衣”。然后移尸入“搭卜”(尸匣或棺木),俗称入殓。
回民死亡,俗称“归真”或“归天”,意为归于真主或归于天堂。回民归天,全族均自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且皆送上吊丧之奠仪(其他亲友亦皆来悼哀并送挽幛奠仪)。
回民葬礼原先多为简约且不哀恸,送葬者多是穿白衣衫,不必举哀,但必须请阿訇诵念《古兰经》为之祈祷,乞求真主饶恕亡人,解脱亡人生前罪孽。后来因请不到阿訇(传教士)即改请和尚或道士念经。治丧之亲友、族人将死者遗体入殓于棺木,送上山头放入预先用砖、石砌好的墓穴中,即为安葬。安葬后,盖上石板,以为封莹。过后即用石材或灰浆砌制长方形须弥座式的坟墓,并在坟后立一石碑以志死者名讳。回族墓的墓碑多为圆月形,碑上除铭刻死者名讳外还雕刻云朵图案(现郭坑回族村有一些祖墓至今保留完整的样式)。
三大圣节
开斋节 每年九月初(见新月之日)举行。回民因遵真主怜悯饥饿者之念,在开斋节节前一个月中,白天不进食,唯在晨昏时可进食,意为体念饥者之苦难。一月之后,即可开斋,是为开斋节。开斋节之日,回民聚会于祠堂中听阿訇诵念《古兰经》,即设席开斋,共同聚餐。仪式并不复杂,但极为庄重。开斋节原已长期中断,近些年来,陈埭丁氏回族又复兴起来,而石狮市郭氏回族至今未有举行开斋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 每年腊月下旬举行。举行该节时,各国各地的穆斯林信徒多奔赴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地朝圣。并规定每个朝圣者须献羊一头(或七人合献一头牛),且要亲手宰杀。并将羊肉分为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赠亲友食用,一份送该地贫困者食用。至今该圣节依旧,且因交通方便,不必步行而使朝圣者人数大大增多至数以万众,数万头牛羊之宰杀及分送已非人力所能为,是以改革为建造现代化之屠宰场及冷冻厂,以解决宰杀、分送之难题。该圣节,本地回民无参与朝圣,也不仿其宰牲。
圣纪节 每年三月底举行。其为祭祀之节,因受汉人春秋两祭祀之同化,而今回族多不特地举办圣纪节,而改革为每年春秋两祭于先祖,借以表达遵祖训、励勤勉之志,祭祀日全村回民共聚宗祠欢宴。石狮市各回族村近年来都相继恢复春秋两祭祀的礼仪。
(郭天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