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的时空隧道,保持着人们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人们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
文化特性
关于祠堂的建筑习俗,本书其他章节已有详尽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这里主要介绍与祠堂有关的文化特征。
独特的祠堂文化,记述着祖辈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业绩,蕴藏着深厚的木本水源的亲情良知,相伴相僦着传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石狮,随处可见的祠堂、家庙、宗祠,不但建筑宏伟壮观,而且融注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相映而成为一大独特的文化景观,交织成为炎黄子孙一种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这些祠堂,既肃穆庄严,又温情脉脉。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发无限的思古之幽情。正因为石狮人有如此独特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所以,石狮人才不失自我,才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祠堂文化与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和特定地区的固有文化也是分不开的。祠堂文化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石狮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也与石狮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分不开。主要表现为:一是祠堂的概况概貌,让人明了该祠堂的建构,使人知道自已的祖先,懂得自己血管里流的血是从哪里流来的;二是祠堂的地点,方便人们寻根追宗,使人不忘其祖;三是祠堂的姓氏渊源,祖德宗功,让后嗣引以自豪;四是本族中的历史人物,激励后代子孙奋发向上;五是子孙的繁衍流播,让人们守望相助,保持和加强族亲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祭祖
祠堂是祭拜祖先的重要场所,各地祭祖的时间不尽相同,比较一致的是每年元宵节与冬至两次祭奠活动较为隆重,民间俗称“春冬两祭”。届时,宗族长老要召集族人“开祠堂门”(祠堂大门平时一般关闭,需逢宗族大事方可开放),准备祭祖程序。“春冬两祭”礼仪繁多,一般由宗族各房份轮流承办“主筵”和数席“全筵”,依照次序摆放在祠堂中。“主筵”居中,两侧摆放“全猪”、“全羊”。祭祀时,由德高望重、身着礼服的族中长老一人担任“主祭”、数人担任“陪祭”。由两名“礼生”(司仪)站立东西两侧(俗称“东西班”),根据礼仪程序导引进行。一般由“主祭”行“献礼”(即将“主筵”摆放的各种祭品逐一敬献给先人)。其次,由“读祝生”启读“祝文”(歌颂祖先的疏文)。最后,再次行“献礼”。期间,还配以相应的音乐伴奏,虔敬致诚。祭祖仪式结束后,由“读祝生”启读“祝告而成”(表示仪式顺利完成),焚化“金帛”、“禹门”,燃放鞭炮,并邀请各房份及宗亲、乡邻代表入席聚餐。
石狮是著名侨乡以及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因此每逢“春冬两祭”,旅外侨亲、台湾乡亲均组团参加,以示尊祖敬宗之意。祭祖成为联系乡情的一种重要渠道。尤其是随着社会新风尚的影响,如今许多家族创办有“教育基金会”、“敬老基金会”、“互助会”等组织。经常利用“春冬两祭”期间举行“助学”、“敬老”、“扶贫”等慈善活动,这种做法既联络亲情,又有利于培养家族子弟,弘扬敬老济困的传统美德,值得推广。
修谱
编修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一般在建造祠堂的同时,部署族谱的编修工作。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世牒、房谱、家乘,名目繁多,是一种专门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及家族历史的文献资料。修谱之风,由来已久,据称周代的《世本》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尽管族谱的名称不一,格式多样,详略有别。但是,主要内容包括:一、谱序。一般是邀请名人或由家族代表人物撰写,介绍家族的由来、迁徙以及修谱的经过等。二、家族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这是族谱最主要的内容。它详细地记载族人的名讳、字号、派衍、生卒年月、配偶、葬地、子嗣等。三、族规、家规、昭穆(字辈排行)等。四、祠堂、祖墓、族产的位置及变更情况等,有的还绘制较为详细的地图。五、重要历史人物的资料、墓志铭、文艺作品等。
修谱作为家族的一项重大活动,显得慎重而虔诚。旧时,有“三十年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可见,编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族谱的编修一种是由宗族中的“读书人”或“官宦”担任,一般组成编撰机构,制定编辑方案,并根据宗族的成年男丁按人头收取费用,俗称“拾丁钱”。另一种是聘请较为专业的人士担任主笔,旧时惠安、南安等地的许多落第秀才经常从事这项职业。
族谱一般是用毛笔抄录,因此修谱先生的书法成为谋生的必备条件。后来,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和数量的需求,族谱也采用石印本或木刻印刷本,比较常见的是泉州城内田家及浙江平阳等地的雕刻印刷版本。
由于受到敦宗睦族思想的影响,修谱时,注重将家族迁徙外地的资料收录其中。因此,族谱中保留下许多石狮先辈移居台湾、侨居海外的珍贵资料,成为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寻根认祖的重要线索。海内外宗亲也将修谱作为与祖籍地保持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经常参与其中。而且,随着生育新风尚的影响,早期女子不能登载族谱的陈规陋习也逐渐被摒弃,女子照样可以名登族谱,真正显示男女平等。
“合谱”与“进主”
族谱编修完毕后,要在新落成的祠堂内举行“合谱”仪式,祭拜祖先,告知修谱经过。所谓“合谱”,即把已经重新增修好的房谱和总谱,一齐拿到宗祠中去,同新进要进入总龛的众多神主牌并列放在长案桌上,待举行祭谱、朱笔点谱仪式之后,总谱放入谱匣,用红绸布包裹,插上“金花”,系上红系绳,放置于祠堂神龛前;房谱则由各房份取回保管。
“进主”之俗,即将村中各户已经故世的家长的神主,经过“点主”仪式以后,统一进入家庙宗祠中的大神龛中,这些神主精工雕制,刻上名讳,油漆安金箔,摆列在大神龛中,永享祭祀,进主乃进亡故者之主牌。此外,尚有进长生禄位入神龛者,仪式同进主一并举行,只是刻上某某长生禄位,这是为一些尚且在世而想永享祭祀者而设,对于其家族成员来说是一种荣誉。
由于进主仪式不常举行,有的人终生无缘遇上“进主”大典,所以仪式特别隆重。随着移风易俗活动的深入开展,民间“祭祖”、“进主”等宗族活动得到引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逐渐减少。人们除了借此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外,更多的是通过活动联系宗族情谊,注重邀请台湾乡亲和旅居海外的侨亲共襄盛举,以弘扬慎终追远、尊祖敬宗、溯本追源的民族传统。
(李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