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民间信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间信仰是指人们按照自然存在的观念及惯例、仪式行事的群体文化形态。通过民间信仰的活动仪式,人们可窥见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风俗习惯,乃至于可以了解信仰流传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区域特色。 敬奉“好兄弟” 渔船出海以后,各对牵缯船开始一对一对分开,各取各的方向,然后撒下大网、拖网而行。在起网取鱼之时,如若网到大鱼骨大兽骨,特别是人的骨头,不能丢弃,而是另放船中一角,待返航回港后供奉在海边的神庙中。 如果牵缯网起了尸体,或是遇到在海上罹难而死的尸体,必须及时捞起,运回妥为安葬,传统风俗认为这是该船的“彩气”,以后会大发利市。 这样长年累月,海边宫中积了不少骸骨,则择吉予以埋葬或“焚化”。统称为“好兄弟”。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以及逢年过节,渔家应到海滩边用五味碗,以及银服焚烧供奉这些“好兄弟”。而每年必须选择一个吉日,设筵、演戏酬神、“谢天”,祈求海上平安。 更重要的是每若干年必须做一次海醮。做海醮之举,十分隆重严肃,并带有神秘气氛。首先要糊一只大型纸船,俗称“彩舟”,彩舟之上供奉有“王爷”的纸塑神像,神像前供奉三牲酒果筵席,彩舟上面并配备柴米油盐碗筷杯盘等等食用器皿、纸剪衣服等物。 吉日已到,先由道士以张天师名号贴出榜文,恭请各路神灵降临,于海边宫中摆坛,供奉三牲酒礼及筵碗,于是道士诵经礼谶、仗剑步罡。做完一番法事以后,彩舟出巡,家家户户于门外摆设香案桌,供奉三牲酒礼,焚香拜迎。彩舟出巡完毕,扶送至海上焚化,海醮至此结束。据称做海醮主要是超度“好兄弟”,以祈求航海平安。 太岁崇拜 石狮民间流传一句“别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谚语,这和太岁崇拜有关。相传,太岁是凶神,不能轻易触犯,否则就要遭灾遇难。其实,古代以岁星(木星)的运动规律来计算时间,岁星运动一次为一年。后来,人们又创造出一个与岁星运动方向相反的太岁(又称“岁阴”、“太阴”)和岁阳相对,来推演天文历法。早在汉代,就形成一套凡是动土兴建、迁徙、嫁娶等活动均要联系“太岁”的运行规律的习俗。世俗认为,如果人们选择在太岁所在的方位上动土,就会触犯凶神。因此,才有“别在太岁头上动土”民谚的产生。但是,民间信仰中也存在一种“禳解”之法。如果正对太岁的方位,而建筑、嫁娶之事又不可拖延,便可选择正月初二(俗称“破王”)黎明日出前,举行仪式。或者利用太岁每逢“子日”出游的规律动土或举行相关活动,以祈求逢凶化吉。 择日馆乞时号名 旧时闽南民俗,小孩出生以后,长辈便到“择日馆乞时”,就是把小孩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明确告诉择日馆的老先生,择日馆便按此查阅《通书》,用天干地支列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这也就是俗称的“八字”,然后根据这“八字”推算这个小孩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是否齐全,如某一项有所欠缺,则在号名之时应予补足。如五行缺金,则男孩应取名金狮、金定、金盾等等,女孩则取名金花、金莲、金宝等等。有的五行中缺了两项,如缺火及缺木,则常取火木、炎林、火树等等。 过去号名,有名和字两种,《三国演义》中的名字,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名与字要有内在的联系,如赵云字子龙,即“风从虎、云从龙”之意,张飞字翼德,盖有羽翼才能够飞翔,以此类推。 闽南取名,又须按照各宗族的昭穆辈序来命名和字。一般有命名的辈序和字号的辈序,不能混乱。只要是同宗同姓的人,一看名字,就知道属于那个辈份,此俗至今仍然如此,台湾乡亲回乡访祖寻根也常利用先辈的昭穆辈序来推断宗族渊源和祖籍地之所在。 洪达时批写命书 泉州市内的后城过去有个“洪达时择日馆”,在闽南一带颇负盛名,这个择日馆除日常的择日外,另一个业务是每年年底印刷春牛图(农历年历)。通常用大八开浅红纸石版印刷,农历均配上天干地支,并与公历对照,又有十二生肖图附年龄表。旧时销行闽南各县,张贴于厅堂墙上,以供家中人等随时观看,在发行公元日历之前,起了很大作用。 洪达时择日馆还有一个业务,即批写命书。过去一般家庭成员,为了预知今生命运如何,总是愿意花上一些金钱,托洪达时择日馆批写命书,俗称“尽命批”。即在命书之中,毫不顾忌,是非凶吉,如实照写。因旧俗有一些谚语,认为凡事由天注定,如“项羽千钧力,不值刘邦四两命”、如“千计万较不值天一划”,凡此种种,都充斥着浓厚的宿命论观点。所以很多人也就想借批命书,预知自己一生的命运。有些家庭,在小孩的童年,也就替他们到择日馆批了命书,其目的也就是想预知下代人的命运如何。随着时代的进步,宿命论的影响逐渐淡化,如俗谚的“大富由天,小富由俭”就显示出“勤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流行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就显示人定胜天的含义,突出拼搏有为的积极意义。 禁忌禳解 由于民间禁忌的博杂繁多,防不胜防,人们的精神负担过重,实在难以应付,所以民间又有一些对于禁忌的禳解办法产生。事前设防的禁忌禳解,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这就要事先解除禁忌的约束力量,事先禳却灾难降临的可能性。在没有禁忌的情况下或者禁忌不再能带来灾难的情况下,人们便可放心大胆地“为所欲为”了。 姜太公在此 民间常以姜太公来禳除一切禁忌,书写“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贴在门窗或墙壁上,据说可以驱邪避灾,不受任何禁忌的约束。根据《封神演义》的说法,各路神仙皆由他所封,所以他就成为神上之神。如果“姜太公在此”,则其他“诸神”就不得不“退位”了,而邪鬼更不敢闯入。所以民间请来了姜太公,也就免去一切禁忌。 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驱邪、禳解的方式。《清稗类抄》记载:“石敢当,立石于里巷之口中以禁压不祥者也。此三字,始见于汉史游《急就篇》。颜师古曰:敢当,言所当无敌也。”以石镇宅驱邪实系古代灵物崇拜之遗风。唐宋时代就已有了以“石敢当”来禳解灾异的习俗。通常“泰山石敢当”的作用只在于驱邪镇宅,使邪神不敢入家中。这样,人们在家中的一切言行就少了许多禁忌,或者即使家宅中违反了禁忌,也可因有石敢当而有所担待。 《周易》 民间常以为《周易》及一些经书、卦书等,有驱邪禳灾的能力。旧时,“男妇老幼,无论识字不识字,每出,咸挟一册以自随,居则悬于户”,可见此风盛极一时。 灵兽图象 麒麟、凤凰、狮子、老虎等灵兽图象,据说也有驱邪的能力。民间常常以这些动物的图象贴在墙上、门上或用来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装饰品。相信依靠这些灵兽类的保护就能够免除灾祸,给人们带来好运气。 符咒 符咒是道家方士驱鬼役神的法术手段,在民间影响甚广。民间习俗中亦多有效仿者。以上所谈到的种种禳解方法,都是符咒的性质。其他如“门联”、“驱邪碑”、“山海神”、“福禄寿”、“天官赐福”、“百事大吉”等等也都属此类。其中有的是泛泛所指,有的则针对性颇强。比如,旧时人们过江,要佩一朱书“禹”字,就是想借助于这样的符咒,来驱逐水中的凶神恶鬼。因为大禹是治水的能手,所以相信,这“禹”字中也能有大禹的精神和能力,能起到避开水患的作用。过去,为了破除工匠施工时使用的黑巫术,在上梁这一天,要念咒语“吾奉太上老君之令他作无妨百事化为吉祥急急律令”七遍,还要让工匠喝三杯暗中放了镇宅符灰烬的酒。这是事先对工匠使用黑巫术禁忌的预防和禳解。这样做后,工匠们如再施黑巫术,就会反害自身。 铜镜 民间相信铜器有避邪的能力,镜子有驱邪的作用,因此常在宅院中安置铜镜以“反射”邪崇或不吉物的影响,避凶趋吉。 爆竹 民间在祭祀、傩仪、庆贺、丧葬等郑重的场合下多喜好燃放爆竹(鞭炮),以为如此便可以驱逐邪恶,免灾祛祸。 锣鼓 民间以为敲锣打鼓的声响,能够吓退邪魔恶鬼。因而常在预感到即将有灾难降临时日夜敲击锣鼓,以驱疫疬。古时每逢日蚀、月蚀时,民间亦常有此举。 太极八卦图 由于道教的影响,民间相信太极八卦图有驱邪避难的能力。因此在厝宅门头,店房门头,或屋房梁上都绘制八卦图。相信这样,邪魔恶鬼便不敢来烦扰了。台湾民间,嫁娶时花轿后边要挂上绘有太极八卦图的新米筛,也是避邪招福,禳解禁忌之意。 火 在夜间,人们用火来驱鬼避邪。有时虽在白天,也要用火“洗礼”带有邪晦祟声的人。在民间信仰中,鬼祟是害怕火焰的,火是禳解能力很强的灵物。 桃树枝 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逢病逢灾时,民间常插桃枝于门首,以驱避邪鬼。“桃”谐音“逃”字,谓可逃脱灾难也。旧习常于家门内,栽一棵夹竹桃,以为能驱一切邪祟,亦与插桃枝同义。 柳树枝 民间以为柳树枝亦有驱邪的魔力,常与桃树枝并用。一些地区,人若是被害死的,入殓时都要让死者手握桃枝和柳叶,据说到了阴间,“屈死鬼”可用桃枝逐狗,可用柳叶变成的剑来复仇。俗语说“桃枝柳剑”,即是此意。可见柳枝柳叶在阴间是能够变为攻击利器的,因而具有禳解的灵力。 菖蒲、艾草 端午节时,各家各户都在门檐上插菖蒲、艾草,以禳邪招福。俗语说“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红、黄色物 民间以为,红色的物件都有避邪禳解的魔力。房屋上插的小红旗、病人头上缠的红布条,小孩子穿的红衣、红裤,戴的红帽、红兜兜,以及朱砂、朱印、朱笔等等,凡与红色有关的物件都可以充当驱邪物、镇邪物。黄色,旧时为帝王专用色,含有尊贵的意思,也具有禳解能力。民间的巫师、方士所使用的咒符、服饰等都以黄色为主。 葫芦 民间迷信葫芦是神仙的用物,如八仙中的李铁拐就身背葫芦。民众常常将葫芦挂于门首,或将绘有葫芦里溢出灵气的画贴于堂上。以为如此,可降服、驱除鬼祟。 (刘浩然 李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