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文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梨园戏 梨园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拥有丰富剧目和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戏曲剧种,它孕育于福建泉州,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被誉为“古南戏遗响”。 梨园戏是南戏传入闽南泉州、晋江一带后,与当地的百戏、歌舞、杂剧、傀儡戏结合,并吸收本地声腔“泉音”而形成的,它至迟在明代已经产生,当时称为“泉腔”。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戏就是指来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剧种,而下南老戏就是本地戏。小梨园,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 在闽南一带,逢婚喜庆事,或佛生日、普度等节日,乡里或个人都会请梨园戏演出,以示庆贺。 (蔡宗程) 高甲戏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也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仔”、“宋江戏”,清末始称高甲戏。 高甲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迎神赛会中的妆扮故事表演。明末清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十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继之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石狮一带在演出高甲戏时有一习俗,在演出前要备好三牲(有鱼、肉、面食)、酒、粿合(果品)等,敬“相公爷”。敬相公爷时,要在相公爷雕像前,烧一炷清香,向相公爷祷告,祈求演出平安成功,然后把酒倒进一大碗里,由一装小丑的“破衫丑”捧着大酒碗在台上四角踏棚献酒,这叫“献棚”,献棚完后,将酒送给乐队鼓师,由鼓师右手无名指沾一点酒,在自己的额头上先点上一下,然后在舌头上再点一下,接着将无名指与大拇指合一,对天弹出,随口喊上“发彩”,接着由鼓师敲鼓,其他乐师随着鼓点奏响欢快的乐曲,这叫做起鼓闹台,之后将大碗酒送给各位乐师按鼓师的做法每人各做一遍,大放鞭炮,随即演出开始。 闽南一带在祝寿、喜庆事或“普度”、“佛生日”、“圣节日”时,都有演高甲戏的习俗,演出时,为了表示对主人、贵宾、乡里老大的尊重,剧团在演出“跳加冠”后,跳加冠的主角要手捧剧目单请主人、贵宾、乡里老大等点戏,特别是如“普度”、“圣节日”等迎神赛会的活动,为了表示对神佛的尊敬,要将事先拟好的剧目放在神像前,烧一炷清香,祷告,“博杯”(杯也叫杯珓,杯筊,占卜用具,一般由两片竹木制成,每片分阴阳两面,博杯时,将杯合一在清香上绕上一圈,然后高举过头,让其自然跌落地上,如出现一阴一阳,则为同意,如果两片皆为阴面,则为笑杯,寓意笑博杯人傻瓜,所求之事不可能实现,要现实一点,重新来过,如果两片皆阳面,则绝对不同意,不可能实现,一切从头开始。博杯时,一般要连续做三次,只要有两次同意则可),要求神明明示是否同意演出该剧目,如果“博杯”不同意,要再另书写剧目献上,再“博杯”,直到神明同意,这叫做请佛“主意”。“博杯”经神明同意演出该剧目后,演出即可开始。演出结束时,为庆祝演出平安成功,同时向戏神表示感谢,要燃放鞭炮,请戏神归位。 梨园戏的习俗与之相类似。 (蔡宗程) 打城戏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流行于泉州、晋江、石狮一带,它是融合释、道二教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我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戏有大打城与桌头城之分。 按封建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并没有马上死去,其三魂七魄在小鬼的驱赶下到处飘荡,要七天后才来到地府的“别阳分水关”。鬼魂在过关时感到口渴,把关小鬼就拿关中之水给其喝,鬼魂一喝了此水后,满身皮臭肉烂,感到非常痛苦,就哭哭啼啼地问把关小鬼说:“我没喝这些水的时候,人都好好的,为什么喝了这些水后。就会皮臭肉烂?我要回我的家呀!”在一旁的土地公捋起雪白的胡须,慢条斯理地说“你这个怣鬼,人都死了,还回什么家呀,赶快进去吧,阎王爷还等着你,要根据你过去所做的善恶事来定你的罪呢!看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还是转世人间重新做人!”就这样,四处飘荡的新鬼魂被带上了地府的望乡台,望着阴阳相隔的阳间亲人,悲声大发,对押送的小鬼说(唱):“望乡台上哭声悲,七天方知归泉时,高堂大厦今何在?忆着阮厝家乡啊,目屎卡泪淋漓。”就这样,鬼魂被带进了地府,离开了人世间,与阳间亲人永远分隔了。 阳间的亲人为了不致死去的亲人在去地府的路上受到押送的小鬼的虐待,到地府后不致因前世做了恶事、错事而被阎王判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超生,并希望死去的亲人能早日超生转世,就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就是闽南一带所说的“做功德”。 道士或和尚在“做功德”时,在道场里设立一八仙桌子,或搭一大棚,在八仙桌子上安放一座天堂城,城边站立一位女魂,由道士三人做法事,其中一位道士扮演“大罗山救苦救难妙行真人”(一般由主行科事即俗称的中尊),另二位扮演道童,进行打城,四人(与原来扮演女魂者)一道组成一出小戏。 开始打城前在八仙桌边或大棚下放筐头饭、柴火、银服(闽南一种金纸代用品),按封建迷信的说法,这些东西是布施给那些无主的孤魂鬼众。打城戏演出后,由主行科事手持宝剑,劈开城门,放出孤魂鬼众享受预备好的那些祭物。 设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放置祭物的就是桌头城,搭大棚的就是打大城。打大城一般由专业演出队伍演出,其曲目一般有《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魏征斩龙》及《西游记》中的相关曲目等。 (蔡宗程) 南音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御乐、郎君乐等,是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有着历史长河中多种典型因素的积淀,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崇拜祖师 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有异于泉州戏曲界其他戏曲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崇拜戏神田都元帅(雷海青)。 孟昶(919-965),五代时后蜀国君,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934-965年在位,乃后蜀建立者孟知祥第三子。初名仁赞,字保元。《温叟词话》记载:“蜀主孟昶,尝纳徐巨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复名慧妃。迨蜀亡,太祖闻花蕊名,命别将护送到京。旋召入宫,纳之。因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夫人心尝忆昶,悒悒不敢言,私绘昶像以祠。复佯言于众曰:‘奉此神者,多子。’适宋祖见而问之,曰:‘此何神耶?’夫人亦托前言,讳其姓曰‘张仙’以对。帝闻之,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乃敕封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或许正是因为孟昶“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御制新曲”的缘故,南音子弟才将其奉为祖师爷。 “祭郎君” 旧时南音馆阁都悬挂有“郎君爷”神像和南音先贤名录,每年八月十二日孟昶祭日及春秋时节,必举行隆重的“祭郎君”仪式与“祀先贤”仪式,即在祭郎君之后,祭祀著名的南音乐师“五少芳贤”和本馆阁已过世的历代南音先贤。传统的“祭郎君”仪式有着严格的仪规程序。通常在下午五点左右进行,先由馆内长辈摆设香案、祭器和祭品,准备好祭祀中必需的物品,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先以“上四管”形式环立于郎君爷像前奏乐,先奏谱《梅花操》首节“酿雪争春”、次节“临风妍笑”,接着清唱专门用于祭郎君或庆贺寿诞的祭祀乐《金炉宝篆》,之后再奏谱(纯器乐曲)《四时景》五节“暮蝉轻噪”、六节“零露飘玉”、七节“霜钟逸响”、八节“急雪飞花”。奏乐完毕,即开始正式的祭典仪式,由司仪唱仪,馆阁负责人或资深教授(南音老师)主祭。 “祀先贤” “郎君祭”仪式完成后,接着祭祀历代先贤,祭典规仪和祭郎君基本相同,惟祝文不同而已,“祭先贤”礼毕之后,亦应以“上四管”环立于先贤名录之前奏乐,先奏谱《五湖游》首节“金钱经”,接着唱祭祀乐曲《画堂彩结》,最后奏谱《五湖游》二节“喝哒句”、三节“醉太平”、四节“番家语”、五节“折采茶”。至此,作为传统泉州南音最重要的信仰习俗活动之一的“祭郎君”和“祀先贤”仪式全部完成。 “拜馆” 南音馆阁、社团间往来有一种很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郎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一些馆阁更是结为“姐妹社”,以加深感情,加强往来。 “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由来 古时南音演唱需搭盖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后衍为“御前清曲”),横彩边挂一盏木质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一切都源于清朝中后期开始流传的康熙皇帝恩宠泉州南音的传说。据林霁秋《泉南指谱重编》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六旬万寿祝典,普天同庆,四方庚歌毕集。昔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即李光地)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仪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条鬯,声调谐和。帝大悦,除其官,弗受,乃赐以纶音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之属归焉”。南音演奏时,弹琵琶、二弦者为防止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上(跷二郎腿),相传在御苑演奏时,在皇帝面前跷起二郎腿有失礼仪,康熙皇帝于是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金狮子拿下来,一只放在弹琵琶的脚前,一只放在弹奏二弦的脚前,让他们垫脚,以防乐器滑落,故南音乐手有“脚踏金狮”的荣耀。 “起指”与“宿谱” 南音演奏时,有“起指”、“宿谱”的规矩,即开始演奏时要奏指套(嗳仔指或箫指),继而唱曲,最后以演奏纯器乐曲(谱)作“煞尾”,完成一场演奏。南音演奏还讲究“和谐协韵”,唱曲时,要以同一“滚门”(调高)的曲子接续连唱,若要换唱另一“滚门”的曲子,要以连缀不同“滚门”的曲子作为“过枝曲”加以过渡,才不致于“背韵”。例如,有一场演奏“四空管”的程序是这样的——开始奏嗳仔指《纱窗外》,再奏箫指《春今卜返》,箫指奏完后,起曲唱慢头《只见光景》,续唱长滚曲《暗想君》等,再唱长滚过中滚的过枝曲《中秋时节》,然后唱中滚曲《轻轻行》等,中滚曲唱完后,续唱过枝曲《三更时》,由中滚转过短滚,接着唱《夫为功名》等,短滚曲唱完之后唱慢尾《谢天地》,至此,曲已全部唱完,再以奏谱《八展舞》作为“煞尾”,至此演奏全部结束,全体演奏员起立谢幕。 (吴远鹏) 笼吹 笼吹是一种吹鼓乐,亦称“大鼓吹”,流行于泉州一带。原为古代宫廷官衙用于迎宾送客、祭奠、庆宴的仪仗大乐,据说明代由金陵传入南疆,逐步融入民间,用于婚丧喜庆渲染气氛。 大户人家在喜庆事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请吹鼓手在其宅门外吹着欢快的乐曲如“天官赐福”、状元游、百家春等曲目欢迎客人,在宾客入席后,则演奏细乐。 笼吹分为打击乐、管乐和线乐。打击乐以南鼓、锣仔、拍、钟、锣、钹等为主;管乐以箫、唢呐(俗称嗳仔)等为主;线乐以三弦、二弦、琵琶等为主,演奏时为南音曲目、指、谱演奏,并综合傀儡调(木偶曲)道情曲等。 石狮的笼吹最早是由泉州府艺人相传,因石狮以前属晋江县管辖,本身没有县衙以上的官府,不设迎宾鼓乐队。而石狮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又是东京大道的必经之地,因此泉州、晋江及周边县的一些艺人纷纷前来石狮卖艺为生,逐步形成为以石狮为主的闽南笼吹体系的代表,更加上石狮“何氏三槌”,即石狮宽仁的何恭浏、何恭北、何恭水三兄弟出神入化的南鼓演奏,在闽南及泉州一带颇负盛誉,更加奠定了石狮笼吹的地位。 笼吹这一种原来属宫廷或官府用于迎宾、送客、祭奠及庆宴的仪仗大乐,流传到民间后,艺人们为了方便,平时把所用乐器都收藏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细篾皮编织的箱笼中;演奏前并列又搭起一个雕花刻柳的木横架上,先把乐器挂在箱笼架上;演奏完又把乐器置于笼中,故称“笼吹”。 拾音即是由其演化分支产生。 (蔡宗程) 攻炮城 攻炮城是一种民间游戏。流传于闽南、台湾。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它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两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蕊,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可获得丰富的奖励。据传,该游戏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练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春节时闽台民间常见的游戏项目。 (蔡宗程) 装阁 每逢迎神赛会,常常要装阁。一些大的村落有时一场出了十多阁或二十多阁。 所谓装阁就是把“阁”设置成小戏台,将整出戏的人物安置在上面。由童男童女装扮的角色站在适当的位置,由几个大人扛着游行踩街。有的阁则用没顶盖的轿子抬着童男、童女,也有的骑马。装阁时,首先在村中挑选男女孩童数人装《八仙过海》里的八仙,《荔镜缘》里的陈三、五娘、益春,《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公、张飞、孔明,《水浒传》里的林冲、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男童、女童经过化装,个个维妙维肖。 (蔡宗程) 刣狮 “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刣狮”,“刣”为“搏杀”,“刣狮”队套路有多种方式,每种兵器有多种套路,不同的出击对象,有不同的套路,有二人、四人、十几人、几十人等的表演套路,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阵法。宋江阵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所创,俗称“套宋江”,即在“刣狮”的同时,有“交阵”变“内外环”,“线面拗”(迭圈),“双打”,“群打”,“穿针”,“环螺圈”,“长蛇”等武术套路对练,表演者穿着一律对襟汉装,腰带,草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也有改为穿着运动服表演。 “刣狮”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民族矛盾冲突大,民间反抗强烈,清政府不许乡民聚众习武,民间反清复明志士就创设“刣狮”组织,练武抗清。狮子悍猛凶残,青狮与清师谐音,杀青狮寓意杀清朝军队、反抗清朝统治。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泉州城一带曾经组织“刣狮”表演以示庆祝。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狮市卢厝“刣狮”表演队,曾经作为中共闽南支部的一支重要的队伍,为保护地下党支部的安危,大力支援地下斗争做出重要贡献。 “刣狮”作为民俗表演项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威武勇猛,可以保境安民,镇宅驱邪,安燕吉祥,添福平安。在闽南侨乡,每逢节庆,各地都有祈福习俗,刚猛威武的“刣狮”表演,使人兴奋,深受大众欢迎。 表演狮舞时,还有为狮子点睛的习俗,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 事业兴旺。点睛时,由一德高望重的人,手持朱笔,唱起点睛歌: “一点天庭,吉星高照,宏运当头;二点眼睛,眼观六路,志在千里;三点耳朵,耳听八方,左右逢源;四点口利,笑口常开,人吉人利;五点鼻子,财通运通,路路畅通;六点手足,发财就手,足下生辉,七点身体,身壮力健,体力充沛;八点头尾,从头顺到尾。” (蔡宗程)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其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乞食时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奏地折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屈臂击肘。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蔡宗程) 火鼎公火鼎婆 涂脚戏项目之一,是泉州民间在春节元宵期间或喜庆时节、迎神赛会经常表演的一种舞蹈,寓意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一人装扮火鼎公,嘴上挂着八字胡须,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裤脚束紧,脚着圆口软底布鞋,腰束长绸巾,一手执桔木长旱烟管,一手执芭蕉扇,属“破衫丑”打扮。 另一人扮火鼎婆,脸上两颊涂着红色,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摇着大圆蒲扇,属“家婆丑”打扮。 这对火鼎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的两侧贴上红联纸,写着“扫去千灾,迎来百福”等字,铁鼎中柴火烧得通红。表演时,伴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又称《流水板》)等乐曲的节奏,火鼎公、婆三进三退,在“人巷”中或快步飞穿或缓缓踯躅,舞姿神态随意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不时用蒲扇煽火鼎,一路上,做出种种滑稽逗人的动作或用幽默语言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增添欢乐气氛。 (蔡宗程) 公赢婆 “公赢(背)婆”由一个演员扮演互相背着的两个角色。据传,它是从木偶戏《目连救母会缘桥》一段戏发展来的。表演一个哑子背着一个癞痢头的妻子,沿途乞讨。演员上半身装作婆,下半身装作公,一个演员同时表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各种身段动作。过程一般有: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等。解放后改为哑父背着女儿进城观灯、看踩街。 (蔡宗程) 大鼓凉伞 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大鼓凉伞。传说明代末年已有这种舞蹈。舞者男着古代武士打扮,胸前固定绑紧一面大鼓。鼓身长约40公分,鼓面直径35公分。双手握鼓槌。女着戏曲小旦妆扮,双手握一长柄凉伞,伞上绣有龙凤花卉,伞边垂穗,随风飘摆。通常是一鼓配一伞,也有两鼓配一伞的,个别地区也有鼓伞分开单独表演的。集体表演时有2鼓、4鼓、8鼓、16鼓等,鼓越多越壮观,但以4鼓最常见。动作有斗鼓、翻鼓、擂鼓、绕鼓、踏鼓等;队形有观山式、莲花砖、龙吐须等。舞蹈节奏以折为多,舞蹈程式以双人交错对舞为主。高潮时鼓点加快并带有较高的技巧动作,如舞伞者可跳到击鼓人胸前的鼓上舞伞。 (蔡宗程) 家婆戏 家婆戏是由高甲戏女丑与梨园戏的乞丐丑相结合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是以女丑的表演为主。女丑在高甲戏丑行中很突出,具有泼辣,风骚、妖艳的浪漫色彩,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够大胆夸张的。她和男丑一样,也讲究用眼神来做戏。女丑单就用嘴巴的形体变化就已够人们欣赏了,夸张而又真实,富有生活情趣。 (蔡宗程) 矮子摔跤 矮子摔跤又称二魁摔跤,是一种模仿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形式。矮子摔跤是一种体力性、智力性、灵敏性很强的娱乐活动,表演者为一个人,却假扮两个人。其身背一个木架,安装两个可活动穿服饰呈摔跤状的人形道具,用两只手两只脚穿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人的脚。然后使用各种技法,使人形道具做出各种滑稽、幽默而逼真的摔跤动作。表演中再加入大头娃娃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欣赏的价值。 (蔡宗程) 格阁番 格阁番是早年永宁地区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踩街阵式。表演的是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所扮诸小番在踩街时,沿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且因表演者均在三、四块绳索绞联的方凳上舞蹈,层层高迭,颇为惊险,所到之处,夹道围观者人山人海。 该阵式系用十三块门板组成,门板两端,各钻一个小孔,供插上铁栓,使之首尾相连。其排列次序为:执“头旗”小番二人,舞钱鼓小番二人,叩打四宝(俗称四块)的小番二人,然后是叩木鱼小调、叩响盏、打扁鼓、敲通锣和吹南嗳(唢呐)的小番各一人。继之为端坐的王昭君,后面跟着一个车夫。双手各执一面画有车轮图案的旗帜,并将车旗置于昭君座位两侧,徐徐摆动,以示行车。末了由番王殿后。这些门板由二十八个壮汉扛着,走街串巷,游乡过里,一路奏乐舞蹈,徐徐行进。尤其是前面两个执旗的小番,在四块迭连的方凳上,一路翻筋斗、表演杂技,更是博得观众阵阵彩声。 游行队伍每过多层大砌(石阶)时,由于倾斜度太大,方凳自是随着倾斜,小番除了要让身子保持平衡外,还需在上面表演,确实让人为之捏一把汗。为防意外,先头小番一落平地,就必须躺下身来,把右腿蹬住后面的方凳。所有表演者均不得穿鞋,仅穿袜子。还要有人常常在方凳上抹水,以防表演者打滑。每过梅林单桥时,桥面仅有三四条石板,下面则是潮水汹涌,小番犹在多层方凳上频频起舞,极为扣人心弦。尤其是过梅林“关前砌”,斜坡高峻,一边是山头,一边是大深沟,沟底怪石嶙峋,更觉惊险,叫人打心里钦佩这些艺高胆大的后生。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农村青年有此绝技,不能不说乃得益于长期的艰苦训练,为准备一场踩街活动,往往要忙上好几个月。从四、五月花生下种后开始排练,一直到六月,种完番薯后,就又在野地里紧张地演练起来,还要选择一些高低不平坡度大的地方,各人才能拼出几件绝活来。他们的技艺,至今在老一辈中,犹津津乐道,满口赞扬。 (郑天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