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
新春佳节,沿海乡镇都有给渔船贴春联的习俗,但内容与一般春联不同,别具一格。
大主桅贴“八面威风”,头桅贴“开路先锋”或“一见大吉”。舵上贴“万军主帅”。龟壳,即舵屋贴“满载而归”。上枰,即顶帆横轴贴“锦帆捷至”。寿面,即前舱贴“木龙光彩”。龙面贴“龙头生金角,尾口出银牙”。妈祖神龛贴“顺风顺水顺人意,得财得利得天时”或“身居湄洲真显赫,神在船中保平安”。横批“海国安澜”。船尾则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海不扬波”。
讨海俗谚
二八好行舟:二月、八月气候温和,没有台风,风向时南时北,利于船只南来北往。
乌九报白须,报甲面忧忧:乌九(十二月廿九日)起风,常常刮到正月初二土地公生,都会非常寒冷。
二月初二土地公报:土地公生日常常有大风。
立夏小满一日牵一盏:立夏、小满这两个节气,出海捕鱼,收获都比较少。
初九廿三,鲑篮免挑:指定置捕鱼,在每月这两天收获极少。
十二月南风当面报:若农历十二月有南风,就开始刮大风。
风吹头巾,雨沃花粉:三月十五吴真人生日,廿三妈祖生日,前者多风后者多雨。
天顶(上)出红云,劝君莫行船:六月间天上偶有红云,三天内必定有大风或台风,最好勿出航。
做“水普”
七月“普度”,但沿海均做“水普”,固定在七月的最后一天。俗例,有三十普三十,没三十普廿九。于村内庙宇中排设道坛,立旌竖幡,串挂冥灯。道士书榜告示祭敬亡魂,然后作法,施以祭仪。各户又是“犒兵”,又是备筵设敬,演戏酬神热闹非凡。
通常做“水普”形式与“普度”略同。
做“海醮”
沿海各渔村,每隔若干年都要做一次“海醮”,以犒敬海中孤魂野鬼,仪式十分隆重,吸引附近村落村民前来观赏。
事先应择定黄道吉日,再请有经验的糊纸师傅,制成一只大纸帆船,船的前面应配备一堆柴米油盐,碗筷碟勺,纸衣纸袍,金银服纸。此船俗称“王爷船”,应放在做“海醮”的宫庙或道观中,旁边立置一尊形象高大,青面獠牙的“王爷”。然后邀请道士来设道坛,出榜呼请各路神明及众“好兄弟”到时齐来受飨。
做“海醮”,一般为三天,届时要演戏酬神,家家户户要“犒兵”,又要备筵设敬,热闹非凡。“王船”出巡之日,沿途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排设香案顶礼膜拜。此时,更有腰扎红肚裙的赤膊“神僮”登在王爷船前的木轿上,双手执剑持斧,或手甩刺球,口念咒语,往自己脊背乱砍,如执护板者遮挡不及,“僮子”则落得浑身鲜血淋漓。有时出现“倒僮”或穿“钎刀”场面,气氛十分阴森恐怖,因此在做“海醮”送“王船”时,均要叫儿童回避,避免被吓昏,酿成意外之灾(迷信者均称是灵魂被王爷掠走)。
解放后破除迷信,做“海醮”仪俗已被废除。但做“水普”及祭敬海上“好兄弟”则偶有见到。
行船禁忌
海上行船,凡事都讲究吉利,不吉利的语言或行动都属忌讳。
语言方面:切忌讲漏、覆、翻、破。如“破柴”应说“攻柴”,“漏桶”应说“赵桶”,“倒水”应说“看察”,上下锚叫“雇斗”……
行动方面:在船上吃饭,装饭不能用饭勺装,要用碗直接在饭桶中盛饭,盛饭后不得在人面前经过,应走人背后。挟菜只能挟各人面前的菜,更不能把装在碗底的菜往上翻,碗只能叠三块,忌叠四块。
在船上站立忌双手反剪向背,坐不能足垂船舱,更不能来回摆动。在船上不
能吹口哨,不能在水仙门口(后舱门)小便,忌问本流水要驶到什么地方,或明天要到什么地方等。正月忌逢七,二月忌逢八,七日是“凶煞日”,八日是“兵消日”,均不宜出海。
船行在海上,遇到溺水尸体,呼为“好兄弟”,要把尸体捞上船,用草席或麻袋包装好。船入澳后,要焚烧金纸冥钱,后把尸体埋葬。航行中,若逢孕妇在船上分娩,视为吉兆,船上添丁,是特大喜事,要披红送“红包”,放鞭炮热烈祝贺。
在船上发生口角打架,一方跳过绞车后,另一方就不能再追,以此平局。
货船启程之前,务先酬谢“天公”和“妈祖”,后取若干供品倒入海中祭祀“好兄弟”。事毕后,在“满载,顺风”的呐喊声中扬帆启程。渔船沿外海捕捞,船头都要插一把绣有龙图案的黑旗,告示诸海神,渔船将开“杀生”之戒,以祈求保佑。
劳动号子
渔民出海捕鱼,从扬帆起航到满载而归,他们通常用劳动号子来统一指挥协调动作。号子声一起,雄壮有力,音调高昂,使群体充满战斗力。
号子有一领众唱和对唱等形式,节奏自由。主要应用在渔船出海生产时竖桅、升帆、摇橹、拉网、收网、降帆、抛锚、拔桅和扛圈(竹)篮、洗网等作业中。渔民用不同的号子来协调不同的作业,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竖、拔桅杆号子:
竖桅与拔桅:出海时渔船必须立桅杆,回港时则须把桅杆拔起放置于船上。
(领)噢——来呀 (齐)嗨——阿
(领)衣哟——嗬 (齐)嗨哟啊
(领)嗨来呀啊 (齐)嗨漯罗阿
(领)衣啊来呀啊哎噢嗬嗬
扬帆号子:
桅杆竖立后,就按风向扬帆出航。张帆时号子:
(领)呜噢——来也 (齐)呜噢嗬
(领)呜噢——嗬啊 (齐)嗨也嗨
(领)呜噢——嗨啊 (齐)呜噢——嗨呀
(领)呜噢——嗨啊哈
收网号子:
收网时,用车盘绞鱼网发出的号子:
(领)呜噢也 (齐)噢来啊
(领)哎来呀 (齐)哎罗
(领)噢来呀 (齐)噢来
(领)噢来呀 (齐)哎来呀
(领)哎来呀 (齐)哎罗
(领)哎呀罗 (齐)噢来
(领)噢来哟 (齐)哎来呀
(领)哎来呀 (齐)哎呀罗……(后略)
打椿号子:
打椿号子是定置渔船在海区打椿固定渔网的专用号子:
(领)阿力 (齐)椿罗
(领)阿礼 (齐)椿罗
(领)阿礼 (齐)阿椿罗
(领)阿礼 (齐)椿罗
(领)阿礼 (齐)阿椿罗
扛圈篮号子:
圈篮是渔民装鱼货用的大竹篓,一篓有二、三百斤,必须二人或四人合作从船上扛到海岸,为使步伐一致使用的号子:
(领)衣哟嗨嗨啊 (齐)啊起啊
(领)衣哟嗨嗨老啊 (齐)啊起啊
(领)衣哟嗨嗨老啊 (齐)啊起啊
扛舢舨号子:
舢舨是在内海生产、体形较小的渔船。没有出海时都要扛上岸。一般要8-10人才扛得动,常用这种号子协调动作:
(领)噢噢啊 (齐)嗨呀
(如此反复,但调子有所变化)
摇撸号子:
在渔船行驶中,每逢风力不足,为使渔船加速,常使用四到六人摇撸。在摇撸时使用号子:
(领)嗨左啦 (齐)衣左
(如此反复,但调子有所变化)
劳动号子是石狮沿海渔民数百年来,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形成流传下来的,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由于海洋捕捞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机械化电气化,先进设备代替了强力劳动,因而至今就极少听到这些号子了。
(李显扬 苏荣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