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工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手工业 石狮人心灵手巧。各种手工行业,遍布于城乡,工匠们由于所从事的工种不同,其习俗也就各具行业特色。 造船业:竖龙骨、安龙目、钉头巾是造船过程中三道最重要的工序,动工前均应先择定吉日吉时,届时要摆上供品,请来境主上帝公坐镇,举行祭仪。龙骨即船脊,竖龙骨时,需在其前部钉一片棕垫,意为“头棕”,即祈日后生产获头名;尾部要扎一块红布,意为“尾红”,即从头到尾红艳吉利。船头两侧浮雕的眼睛称龙目,安装时,要在龙目周边套上五色小布条,用三根特制洁净的铁钉一次钉成,意使龙目光彩。钉头巾是安装阔头船船头的碇仔木,需套小红布以示兴旺吉利。渔船上的许多部位以“龙”命名,如龙身、龙骨、龙舌、龙目等,这显然与渔民信仰海龙王有关。 工匠所尊奉的祖师爷,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而以全国性的行业神为多,亦称行业祖师。行业祖师中最有名的当为鲁班。地方性的,如刻印业奉朱熹。朱熹怎么会成为泉州刻印业的祖师爷呢?相传洪荣山原为朱熹学习金石雕刻手艺,颇有成就。后来朱熹到泉州为官讲学,即把洪荣山带到泉州,从事刻印业,因此成为泉州刻印为的一世祖。其实,刻印业(古代主要是刻印书籍)与文化、教育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泉州又是朱熹过化之区,故把朱熹奉为刻印业的祖师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工匠行业习俗的地域性特征也相当突出。它的保守性与其技艺的传授继承的途径有关。自古以来主要是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但师傅对徒弟通常总是留下一手,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学徒学艺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能得到师傅绝招真传的,一般只能是师傅的后裔,并进而形成了“传子不传女”的心态。这种心态,从深层次看,是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此民俗已逐渐淡化。 商业 传统的商业习俗,首先表现在交易的场所和方式等方面。 历史上的交易场所城乡有别,清道光《晋江县志·风俗志》中有一段话:“晋之四方,东西地域较短,不设墟集。其北郊外曰:濠市,其南郊外若塘市、石狮、永宁、蚶江、祥芝等处,各有墟集。皆遐乡僻壤应期而集于墟,仿古之交易而已。非如郡城通衢四达,居者素积,行者求售,自朝至暮,随时得以如取如携,故不言墟集。墟集惟郭外有之,而村落亦常置小墟集,不待行数里以求一物。”乡间贸易除墟集外,还出现了专卖性的集市。最有名的专卖性的集市,当推蚶江的五谷墟。 交易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交换方式和议价方式等。外国银币曾于明清时期通过中外贸易流入泉州,并在市场上流通过。议价方式主要为讨价还价和明码标价两种形式。如今有的商店在明码标价时,还特地声明“货真价实”、“不二价”以取得顾客信誉。 商业方式大致有坐商、行商和居间商三种民俗形态。坐商是由市场交易发展起来的固定性的经商方式的民俗。由于坐商的经营方式是积货待需,坐等顾客上门,因此其特点以卖方的主动热情为特征,正如泉州民谚所说:“和气生财,顾客挨挨来。”为了拉顾客,店主还不时搞一些所谓开业若干周年大酬宾、换季清仓大拍卖、拆迁大甩卖,以及购物摸奖等销售活动。行商是一种游动性的商业行为。对于行商,清道光《晋江县志·风俗志》中也有生动的记载:“富者上吴下粤,舟车所至,皆可裕生涯。贫者背负肩挑,里巷遍招,亦堪资贸易。濒海之民,又复高帆健槽,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趋利之多,自昔为然。其小者如卖焬、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者,熙来攘往,声满街衢,朝暮不息。”居间商是一种纯媒介性的商业形态,民间或称“牙商”。他们手上并没有可以买卖的商品,是通过介绍耕牛、猪、羊等买卖以获取一定的报酬。居间商具有沟通市场和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 商业标志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商业广告方式。贩者或以叫、唱,或以吹击器物代声以招揽生意,世代相沿。挑货郎担卖小百货的摇小手鼓,当当作响,俗称“摇鼓仔”;挑卖蜜饯担的吹琐呐,俗称“卖咸酸甜吹嗳仔的”;修理小五金器皿、削刀磨剪的碰击铜铁片串,声声咧咧,称之“咧咧仔”;卖豆腐花、鱼丸等小吃的肩挑摊贩以汤匙击碗,叮叮声脆;卖猪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阉牲口的吹短笛;卜命、啄鸟卦的背包袱或提鸟笼,敲起牛角;卖冰棒雪糕、石花糕凉水的摇小铜铃;还有一些走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常敲锣打鼓,以吸引四邻光顾。新店营业开张,要装饰门面,并举行隆重的悬挂招牌典礼,老式招牌多制成匾额,墨迹多出自书法名家或名人之笔,这就是商业民俗中的文字标志。 (颜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