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有句歌谣“莲塘头,东店尾”,并不是描述什么地理位置或村庄排名,而是轮流普度的一种方式。十八年一次的普度,参与轮值的乡里都是属原来廿一都的村庄,现在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一带,有莲塘、青莲、溪前、赤湖、后湖、祥芝、大堡、前山、洪厝、伍堡、东店、后山、乌山脚、草柄、胡厝、古浮、莲坑坂、湖西、邱下、郭厝、山前、大厦、山兜、奈厝前、墩上、草柄(厝仔)、前头、莲厝、西墩、杨厝、东园等30余村。有的村单独承办一年,有的几个村合力承办一年,从莲塘村开始,东店村结束,一轮十八年。如此循环往复,充分体现人们的寄思之情。
不过,这十八年的大普与其他地方的普度有所不同,它既不是敬“大士爷”,也不是来源于《盂兰盆会》,而是为了纪念一位仁医仁术的乡村医生。据传说,“普度公”原为一民间郎中,自中原迁来闽南,居住在莲塘村一带悬壶济世,医术医德堪称一流。在“廿一都”一带发生瘟疫,疫情严重时,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救活了无数生命,被称是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深受廿一都民众的称赞和崇敬。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了怀念他的仁慈和恩德,每年七月间都到莲塘凭吊祭祀他,久而久之,衍化为固定的日子,进而与普度习俗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另一个轮值方式的“大普”。
这十八年轮一次的“普度”,别处供奉的是纸扎的“大士爷”,“大普”做完即焚化,而廿一都的这些村庄供奉的“普度公”是一尊“木主”,以及“大灯”、“信杯”、“香炉”等,据说承办普度能给村庄带来吉祥、好运。每年七月十六要由当年轮到做“大普”的村庄送出,由下一年轮到的村庄来迎接回去供奉。在“普度公”的迎来送往过程中,常因送接界线问题,引发村与村之间的磨擦,甚至封建械斗。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莲塘村老人会邀集各乡耆老进行会商,决定在廿一都都宫东侧建一座普度公宫,此后普度公就在七月十六送到宫中,下一个承办村在十八日迎回该村中供奉,避免两村民众正面接触,发生冲突。
随着时代进步、科学的发展,加上政府明令禁止,如今,民间虽还保留有七月做普度的习俗,但在这样框架下已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有的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有的村庄则利用华侨、港澳同胞回乡参加这十八年一次“普度”的时机,发动他们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或修桥造路、或捐资助学、兴建新校舍,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贡献。
(林再贤 林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