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一带,娶亲时都少不了一种象征吉祥、喜庆和团圆的红米圆。这种圆子用糯米和粳米搭配舂磨而成,再搓成圆子,配下佐料下锅煮成。煮熟的米圆,圆如球,润似玉,香喷喷,甜滋滋。
通常娶亲的人家,新婚前一天,要请左邻右舍阿姆、阿婶前来搓好多红、白相衬的米圆。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好不热闹。米圆煮熟后,挨家挨户分赠邻居、宗亲和亲朋戚友,以示报喜,俗称“惠圆”。人们只要吃此红圆便知道某户要办喜事,即应备好红包礼仪,以作祝贺,故“惠圆”被视为娶亲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惠圆”中,亦不乏借此礼俗发泄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不平者。据说从前某村有一妇女,名叫阿贺,因家境贫寒,常常受人轻贱。后来儿子往南洋谋生,发财后回家娶亲,人家“惠”的红圆都是圆的,惟独阿贺“惠”的圆有圆的也有扁的,且特别大碗。她以此表示人生有时会扁(贫),有时也会圆(富),不可把人轻看,一时乡里传为美谈。
外公家哺育之恩,二者也是给外公家报喜,告知外孙已培养成人。娶亲的当天凌晨,男女双方都要到各自的祖厅“上头”(行冠礼)。其时女方要在祖厅桌角摆上四粒红圆,称“桌角圆”。送嫁的阿姨还要念“四句”(吉祥如意的句子),如“新人头插花,入门好夫妻;新人头插艾,入门得人疼(疼爱)”。男方“上头”时,则以三碗红圆,摆在祖厅桌上孝敬祖先。为男方“上头”的长辈,则须为“属龙”的,这时亦须念“四句”:“梳头梳一完,生子生孙做状元;梳头梳一双,生子生孙做相公。”以示吉兆。
更有趣的是夫妇进洞房吃“相见圆”。迎娶之日,新郎新妇进洞房,同坐在床沿上,陪嫁的阿姨端来两个红漆木碗,内盛红米圆,请新夫妇吃“相见圆”。并随口念道:“夫妻双双食红圆,吃到全家团团圆;大房放谷,下房放钱”。新夫妇各吃两粒红圆后,还要互换手中的碗再进食,即“成双配对”、“交杯换盏”之意。这时送嫁姨还要念“四句”:“食圆食得全家圆,夫妇恩爱到百年。观音送来状元子,王母送来大官儿”。吃红圆和所有这些吉祥如意、团圆喜庆的“四句”,都反映人们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亦使婚礼增加了许多欢愉和情趣,洋溢着温馨的乡土气息。
这种吃红圆办喜事的风俗,在闽南一带和台湾宝岛都有类似的流传。
(高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