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虎岫寺庙会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宝盖山南麓,有一景色秀丽的游览胜地,它就是曾被誉为泉南四大胜迹之一的虎岫寺。该寺四周岩石峥嵘,泉清林翠,殿宇楼亭盘山叠起,紧凑而幽雅,别具一番风光。 昔日,寺内各大小殿堂分别供奉着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四手观音、十八罗汉、祈嗣妈、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可谓儒、道、释三教济济一堂。每年这里都有几次庙会活动,届时,四乡五里村民纷纷朝该寺赴会,其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样,属不多见。 游春盛会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日,方圆数十里村民,破晓前忙着供香敬天公之后,便成群结队赴虎岫寺参加“游春”庙会。拂晓,通往虎岫寺的条条山路上,人流不息……妇人们提着供品,男人们带着酒食,小孩们打着彩旗,还有吹吹打打的民间乐队,纷纷到寺会集。人声、炮声、锣鼓声震动了山涧幽谷。 整个寺院欢腾了起来,殿堂内香烟燎绕,许多老人、妇女分别向玄天上帝献金叩拜,祈求新春如意。殿堂前的大埕上有鼓乐队、舞狮队、彩球队、高跷戏竞技献演,大展身手。弦管、什音、龙虎调、百乐争鸣,交响不绝,此日,不少小商贩来寺摆摊叫卖,供售玩具、糕点小食。孩子们乐得比过年还畅快,吹气球、放鞭炮、看猴戏、钻虎洞、攀崖登峰、观塔望海、畅游嘻戏,玩得尽欢尽致。 此游春庙会,是不分村落姓氏的迎春大联欢,快乐的人们那笑容可掬的脸上,荡漾着春的喜悦,春的气息。 拜祈嗣妈 古历七月廿九是“祈嗣妈生”日,是一年中虎岫寺的第二次庙会。此日早上,家长们(大多是妇女)携带儿孙,从宝盖山周围数十个村庄涌向虎岫寺。至中午时分,来者众多,有坐摇篮里或站在轿车里的幼婴,有骑在大人肩上的儿童,还有那蹦蹦跳跳的小少年。寺内为孩子们举行“祈求平安”仪式。先是由寺内女住持揭礼。代表来寺各家向“祈嗣妈”祷告,接着由各家长向“祈嗣妈”举香顶礼,禀报自家地址姓名以及子嗣名字,祈求保佑平安吉祥,一生顺遂。事毕,各家长向女住持揖礼拜谢。 这是以妇孺为中心的庙会活动,声势不大但迷信色彩较浓。 掷钱卜子 在宝盖山的最高处,矗立着雄伟的姑嫂塔。在塔底层对门上方石壁上,离地大概三丈左右的地方,雕刻着盈尺见方的“姑嫂”石像。因为这石像,流传了“掷钱卜子”的故事。传说问卜者站立面对“姑嫂”石像,用左手持一铜钱掷出,如能掷中“嫂嫂”鼻子,而落地后铜钱呈现正面,卜得腹中婴儿是男,落地后铜钱呈现反面,卜得腹中婴儿是女。此“掷钱卜子”之法,或偶有“应验”,故流传之。昔时问卜者,乃孕妇自为之,后来则多由其男人代卜。但有更多青少年游姑嫂塔,用钱掷塔中石像是为争巧斗趣,乐其一时嘻戏,非为“卜子”。 古历八月十五日为“掷钱卜子”的风俗日。宝盖山下远村近邻的众多老妇人便陪同怀孕的儿、孙媳妇,纷至“姑嫂塔”内掷钱卜子,此热闹之举,其恳切之状,别有情趣。 中秋之夜,各村儿童在家门口用瓦片造“小塔”点灯火,俗称“八月十五点灯塔”。此时,姑嫂塔顶也点灯大放光明。那在山上闪耀的火光,与山下四周的万点灯塔相映交辉,实在辉煌壮观。 重阳诗会 九月初九重阳节,天高气爽。这一天,虎岫寺举行一年一度的拜孔庙会,参加者大多是文人,他们朝“文昌祠”,拜孔子神像,登山眺海,观翠品茗,即兴作诗。至午,由寺内特设素宴招待,而他们则留赠给寺内诗文书画,以作答谢或留念。这种庙会,骚人墨客最为热衷。但一些著名的社会贤达如施雪崖、李拔修、施志为、杨世辉、蔡梅舫等人,偶有雅兴也曾参加,有的还留下手迹,镌刻在寺院周围岩石上,供人观赏。可惜这些遗迹,经“文革”几乎全部被毁。多年来,虎岫寺重建之后,已具规模。尤喜辟有摩崖石刻,留下许多名人和书法家宝贵墨迹,为今日的虎岫寺生色添光。 (高永清 李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