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新市区溯古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所谓泉州新市区,仅对古市区相对而言,东界灵山、大坪山、国公爷山,西界旧城区,南濒晋江,北毗环城路。1986年末,我从闽北调回市区,斯时福厦路从仕公岭伸入,从东大路拐出泉州大桥,在这一片区可是平川稻田,一条平原渠自北向南而东拐,还散落廿多个村落。但这十多年来,借开放改革春风,一座新城区形成起来了,拥有温陵路、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贯穿南北,还有东湖街、湖心街、丰泽街、津淮街、泉秀街、宝洲街横亘东西,许多新起名的街路,令谁何不尽知晓,甚至连命名的人也记不全。商住楼和新村,几乎填满整块的平原,即使原住民也忘却了曾有小舟荡漾在田野的灌溉渠上,而那几条灌溉渠,大多成了砌石且有石栏杆的内沟河。如今很难找到些古民居了。因而,使人想执笔,留个历史的痕迹。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告诉我们,“远在5000万年以前,今天的台湾岛这个地方是浅海区。以后,由于地壳又下陷,使台湾岛没入海底,直到距今1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的初期……再度露出水面,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形貌[1]。”地壳多次的变动,福建等东南省份近海地带时沉时现,故泉州流传“浮福建”之说。“根据最近世界上许多地点对海岸以外浅海大陆架上的动植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在15000年以前,海水水平面低于今日约130米,在3000年前也低于今日约六七十米。”“那么,在更新世的末期,台湾根本便是大陆一部分[2]”,古人类和古哺乳动物可越过台湾峡步入台湾岛,这被考古地层学所证实。但随冰川期的过去,海平面上升,泉州城区在一万年前“还在40米以下的海中[3]”。5300年前,今域仅西南升文山(今称龙头山)突兀海面,一峰独秀,高(程)约16米,但1971年海拔标高已达40.3米了。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今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小半岛。西晋太康中(280~289年),白云庙(今元妙观)才建在东湖湖滨[4]。明代何乔远撰《浚湖记》称“泉之东湖,在古最巨……湖之延袤,北距北山、南路海、东距山、西距今郡城之行春城门(址今东街相公巷口)。”近千余年史料及出土文物,(泉州市区今域至今还无发现隋前的文物。)证实西晋中原人南迁,只能沿晋江两岸的池店、丰州一带居住,而直到地壳上升到今域露出约4平方公里,唐久视元年(700年)州城才从丰州移入今域。从这1300年来,今域高程上升近6米,这些资料说明今新市区这一片平川,曾是成陆,曾是没入海,真是“沧海桑(稻)田”呀!仅只10余年,“稻田”又成了城市,而这个新市区高程仅只3~5米。 唐时,东湖“此时湖面可四十顷云[5]”。据黄天柱、刘志诚《后渚港通往泉州古道的调查》[6],其古道的开拓时间先后是由北而南,曾有3~4条陆路,这也佐证今泉州市区随地壳上升,成陆地带渐向南推进。今日健在的我们老年人上下两代,都目睹蔡公洲(今金山)在民国时期尚是滩涂地,时淹时露。平原区这片凡带“淮”字都是海滩涂地也。开拓津淮街,还出土元代伊斯兰教教徒之墓盖石,有许多块被筑成路基或津头埔船码头,其文化层是明清代的。 翻开交通史[7],民国十四年(1925)始拓泉州东街至万安桥南的11公里汽车路。1952年因支前需要加宽至6米路面。1957年改变行穿中山路为越释仔山东麓过涂门水关口,穿南校场经南门土地后过顺济桥(新桥)之路线,七八十年代出现一条东大路(今名温陵路),这就是新旧市区的分界线。市区的东拓,连平原灌溉渠也成了刺桐东路与西路的界沟了。东门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两教徒墓区也被拓宽的国道福厦路占没了。 曾是宋代的鸾歌里和登瀛里,这片有仁风、东禅、河岸、水漈、东湖、湖心、斗埔(草埔)、田庵、前坂、后坂、淮口、源淮(无头淮)、津头埔、灯洲、后田、湖内、大淮、沟后、新庵、新街、丁荣、东尾(东霞)、下淮(霞淮)、浦西、乌洲、后淮、东村、水口、草埕等30左右个自然村,如今“淹没”在繁华的闹市中,如果没有从古民居和小宫庙去察看,即使门牌上还有纪念性的村名,人们便知其底细了。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目的。若不翻阅资料,谁也不知道这一片区曾有农民2794户,农业人口11906人(1982年末)[8],说实在话,今日真难分清还有多少农业户和名副其实的农业人口。以旧民居和境主宫判断,旧城区比比皆有之,即使旧城区也是扩出来的。唐4平方公里,至宋9平方公里旧城区,今又扩出另一个9平方公里的新市区,东南边还有一块约9平方公里的东海滨城。随着经济的发展,泉州市区还会往东、再往北拓展到湄洲湾南岸,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您相信吗?江滨大道和洛阳江口上的通港大桥一建成,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怎能永远是块“飞地”呢?这不是相信与否的问题,而是溯古,以让人们认识历史的发展,经济法则的运转,您怎样利用其出现的机遇,这才是本文“溯古”真正的目的。 参考资料 [1]、上海人民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8),164页, 1971年。 [2]、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229页,三联书店,1999年。 [3]、陈国强,《泉州文博》总8期,1页,1999年。 [4]、杨清江执笔,《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15~17页,1997年。 [5]、清道光版《晋江县志·水利志》,“东湖”条。 [6]、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等编,《泉州文史》,第4期,45页~49页,1980年。 [7]、泉州市鲤城区交通局编,《鲤城交通志》,44页,46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8]、泉州市地名办公室编印,《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录》,63~69页,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