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两山怀古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今年来,泉州市政府屡次颁文保护“四山两江”(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和晋江、洛阳江),加强建设和管理,以利把泉州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这样一来,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城中有景,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然,清源山号称泉郡之主山,紫帽山为对山。《清源山志》稿厚达百万多字之书,《紫帽山志》稿,却难上十万字,更谈不上大坪山和桃花山了,搜集古籍之资料,揍上一篇文章,可谓短文而已。然而,即使文章不长,作为介绍也未尝不可。 市政府划定大坪山、桃花山保护范围为:包括大坪山、国公爷山、大桃花山、小桃花山,东至洛阳江、西至大坪山西麓、南至疏港路、北至大坪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颁布于《泉州晚报》2月7日) 明朝《闽书》载此两山宋地鸾歌里,明清地晋江县三十七都。“大平山在灵山左。其阳有云谷室、皇朝胡志和祷雨于此,立应。蔡文庄清读书其上。后为欧阳秋作《独善山房记》言:“予尝一栖云谷,亡何而归。时时登高以望东山之隈,旧日竹松杳霭,犹依依有迎人意”。“桃花山地名鹧鸪。土色如桃花。皇朝蔡文庄清葬此。” 清朝《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载:“云谷山亦名大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明正统间<公元1436~1449年>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僧应(无际)劭镌。景泰三年(1452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今废。”“蔡清诗:山矗矗,水簇簇,白云一片卧空谷。卧空谷兮浑无声,乘风起兮应为霖。”“黄克晦诗:寺外欲归日已醺,躯幽翻不惜离群。西风双树别孤月,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桃花山在三十七都,距郡城东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明蔡文庄公祖葬于此。文庄将卒,遗命附葬其下。”《晋江县志·坟墓志》载:“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考《闽书》载:锣钟山有石,扣之声似锣钟,此山非可假借。爰集两造人等登山复勘,勘得二山毗连,桃花山在东,赤石山在西。桃花山色红,山形甚大,中起一峰,旁分两翼。中峰蜿蜒而下参差数停。虚斋先生五世祖及虚斋先生墓在焉。”蔡清墓及祖坟之修缮及山界之争讼,在本文竟费二千字之多予以叙述。蔡清墓,今不知其迹存否?市文管会多次勘查,无着落。据当地居民称,文化革命期间,曾拆一大古墓石移建大队队部,但已无墓碑,也不明墓主。但在桃花山罗钟村东北山坡上,1974年发现宋代火葬墓,内放陶棺三具,有白瓷碗底纪年可稽,“碗底外用墨笔写‘绍兴廿一年(1151)九月廿三日庚申时’”,又书“辛入乙方”。(采自《鲤城区志·文物卷》) 1998年8月间,市海交馆刘志成先生在桃花山林边村及金崎的鹧鸪山发现18块“旧石器时期的刮削器”(1998年8月12日《泉州晚报》载)。其后,厦门大学蔡保全副教授等人复勘,又再搜集一些,但全都是细石器。《泉州文博》(1999年)第8期发表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陈国强文章,提出“但尚未发现地层,又无发现共有遗物,因抗战期间农村普遍采用小燧石取火,且泉州还在40米以下的海中。这些细石器是否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值得考虑。”本文笔者认为,民间传说桃花山之邻的赤石山有“蝴蝶洞”,因古人类营穴居生活,若须揭秘,勘查此洞是有必要。 今日,已有疏港路至后渚港,可达桃花山南麓。但坪山路竟将从市区往大坪山登山之小径山路截断,笔者欲再循山路登攀已无路通,原在山麓可垂钓之小溪,也已不见。其南的云谷村,旧村改造已换新颜,但有小径可登上山之顶南面。若沿坪山路北走再拐入坪山村,已达山顶,市政府拟置郑成功塑像其上。再沿西南向一古树旁小路下坡,即可到山兜村,村后可见“云谷寺”旧址,有崖刻:“(明)正统癸亥云谷无际应劭立”。离“云谷”两字不远处,有“名崇月旦”之石刻,系清嘉庆十二年(1807),泉州太守伊靖阿给云谷隐逸之士郭微的赠言。郭微,字彦美,以“云谷”为号,犹如陈琛以“紫峰”,苏浚睿以“紫溪”,世拱显以“小山”为号,都以恋土取之。他博采内典诸子百家,能书善画,尤以指尖蘸墨画牡丹,结庐此崖下隐居。村中有狮山寺。村西有小流泉、古树荫凉,奇石突兀,是大坪山与桃花山之风景最幽处。两山高程:大坪山为130.8米、小桃花山为122米、桃花山为124.8米、国公爷山为131.9米,所在地属丰泽区大坪、宝山后亭等行政村。市政府已规划建成坪山公园,可以预见,随着泉州城创建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此两山列入保护、建设与管理之列,其古迹将会进一步勘查,其发展将为历史文化名城美妙的“东边画屏”。亦可预见,洛阳江口的“通港大桥”和江滨大道的建成,以及惠安县山霞乡下坑村十里沙滩的海滨游泳场和疗养院群的开发,此两山亦渐引起市民的关注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