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泉州市区泉秀街就是东海镇,泛称法石,现由丰泽区管辖。由于它位处泉州湾口,自古至今是泉州连结海外的重要通道。千百年的海外交通、商旅往来,造成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的互融,在这块7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地上地下布满了历史文物和古迹遗址,形成了它自己的特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历史名人也在这里驻足、游憩、战斗、长眠,为公为私,都留下动人的事迹。现略述于下:
陈洪进(913~958),五代泉州仙游人,原是晋江王留从效的部下。那时闽国政权被朱文进控制,陈洪进因攻打汀州有功,被补为副兵马使。后又随留从效刺杀泉州刺史黄绍颇,住在建州的富沙王王延政封为马步行军都校。留从效死后,他夺走副使张汉思的印绶,南唐李煜任命他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在宋太宗时升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陈洪进封疆一地,自命不凡,便到东郊法石山(在今东海镇)上筑坛,仿效汉武帝登嵩山接受群臣山呼万岁的旧事。故法石山又名万岁山。陈洪进在泉州最大的功绩,是在泉州东南郊筑起一条20华里的锁海长堤,围海垦田,人称陈埭。雍熙二年(985),陈洪进在开封病逝,终年72岁。
黄公度,字师宪,南宋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任平海军节度使判官兼南外宗正司正簿,曾居泉州,有《自法石早归》诗一首:“避暑寓祗园,黎明度远村。桑麻连杜曲,鸡犬散桃源。径草细将合,溪流深不喧。幽怀未能惬,城廊已朝暾”。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二十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在任期间时来泉州讲学游览,曾到东海法石。宝觉山上海印寺的“小山丛竹”和“天风海涛”石刻,就是朱熹手书遗迹。至今海印寺旁还有朱子祠。朱熹累官至焕章阁侍读侍讲,提举南京鸿庆宫。后辞官,在建阳筑考亭作为讲学之所。平生精研理学。宋之理学至朱熹而集大成,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庆元六年(1200)逝世,年七十一岁。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清康熙中升位十哲之次,尊称朱子,或称朱文公。
石起宗,字似之,祖籍泉州同安,徙居晋江。乾道五年(1169)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再迁权仓部郎官,上疏治乱安危之议。通判漳州,宽盐禁,百姓自斛缴粮。后由知徽州除提浙西常平,升尚书吏部员外郎,引对奏言,针砭朝弊。起宗善字画,采各家书体,秘书省汗青轩碑为其所书,尤工诗赋。病卒于部院,墓在东海法石,今不存。前时在东海中学围墙边尚闲置石起宗墓碑残块和石狮2只。
王十朋,南宋浙江乐清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任绍兴府签判、侍御史、吏部侍郎、饶州知州,又移知夔州、湖州。乾道四年(1168)冬知泉州,在任二年,仁廉勤政,爱民兴文,多有德政。乾道五年春,泉州大旱,禾苗枯萎。王十朋忧心如焚,亲自住在法石僧舍,视察灾情,劝农抗旱,并作诗8首,其一曰:“清源太守鬓如蓬,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乾道七年(1171)王十朋在乐清家中逝世,终年60岁,谥忠文。
真德秀,南宋福建浦城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官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嘉定十年(1217)和绍定五年(1232)两知泉州。在任爱民如子,解民疾苦。他与泉州市舶提举赵崇度合力整顿对外贸易的积弊,罢“和买”,禁重征,革除恶吏,严肃纲纪,促使泉州对外贸易的复兴。宋时泉州东海后渚是海上贸易大港,官商船民都有祈风祭海的习俗。真德秀作为一郡之宰,曾亲自到东海法石真武庙祝祭海神,留有67字的《真武殿祝文》一篇,又有记载当时法石“内是以捍州城,外是以扼海道”的文书一篇,俱收在《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中。端平二年(1235)在家中去世,终年58岁,谥文忠,赠银青光禄大夫。
赵昰,即宋端宗,又称宋少帝。南宋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克临安,俘宋恭宗赵及谢全两太后并宋室文武官员。五月赵昰在福州即位,时年7岁,即元景炎。十一月元兵进抵福州,陆秀夫、张士杰等人护驾从海上逃至泉州。蒲寿庚紧闭城门不纳。少帝即驻跸法石寺宿夜。第二天出走,天上有五色彩云,宋少帝赞曰:“妙哉云也!”因此法石又称云麓。后又有人在路中建亭纪念,曰妙云亭,1961年冬被焚毁。当时宋少帝从法石前往泉州,泉州父老百姓出城东通淮门外淮口桥待驾,后来此桥称待驾桥。又因宋少帝在登美村口一座桥旁停车,此桥又叫停车桥。少帝到津头浦,当地农妇以禾敬献,少帝封这些农妇为“夫人”,后来成为对这里妇女的尊称,当时“夫人”所种的那丘田就叫“帝田”。少帝路过院前时,在一口井中汲水喝,此井美称甘露井。少帝既不能进泉州,便离开法石,翻越海滨。景炎三年(1278)四月,在广东雷州湾洲岛病死。
陆秀夫,南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宝祐(1253~1258)进士,累迁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迫临安,以礼部侍郎奉命议和。五月,在福州与陈宜中、张世杰等人立赵昰为帝。十一月元兵至福州,陆秀夫等护侍宋少帝从海路奔泉州。蒲寿庚闭门不纳,再走广东,赵昰病死。在崖山再立7岁的赵昺为帝,年号祥兴。二年(1279)元军攻破崖山,陆秀夫负赵昺投海死。
张世杰(?~1279),南宋范阳(今河北涿县)人,由小校积功至都统制。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下,他独率部队保卫临安。临安的守提兵走定海,杀元劝降使者。后至福州立赵昰为帝。元兵进攻福州,护侍少帝奔泉州,再走潮州。景炎二年(1277)七月,张世杰回师攻泉州。至九月元兵来援,张世杰退去。景炎三年(1278)赵昰死,立赵昺,授张世杰少傅、枢密副使。次年与元将张弘范决战海上,兵败,突围时遇飓风覆舟溺死。
蒲寿庚,号海云,阿位伯人后裔,一说占城人。祖先原居广州,后随父蒲开宗迁居泉州,住城东法石乡,经营香料,资产雄厚,家僮数千,拥有大量海舶,筑望云楼以望商船。淳祐十年(1250)因御海寇有功,授闽广招抚使,兼泉州市舶提举,独擅市舶之利30年。元兵南下福建,即暗中请降。宋少帝奔泉州,他闭门不纳。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正式上表投降元军,初授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元至元十五年(1278),由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升福建行中书省尚书在丞。
蒲寿晟,号心泉,蒲寿庚之兄,善作诗。咸淳中出知梅州。宋末,与其弟密谋降元。元军占领泉州后,他黄冠野服隐居法石山中。法石有云麓花园,系蒲寿晟之别墅,遍种植西域引进的奇花异草,影响所及,当地人也多种植花卉为业,地名衍为云麓村。
蔡清,号虚斋,明福建泉州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由礼部祠祭主事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敢直言上疏指责庸将贪婪,造成兵弱不振的弊病。卒后追谥文庄。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孔庙。
蔡清少年时曾在泉州东郊云谷山读书。他倾注一生心血攻研易学,毫分缕析,见解独到。在他倡导之下,泉州易学大咸,结社问难,著书立说。当时有“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成弘间士大夫谈理学,惟清尤为精诣”,之说。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来从蔡清学《易》,培养了许多易理人才。时人评赞蔡清:“……其于《易》深矣。究性命之源,通幽微之故,具有以见天下之赜象”。正德三年(1508),蔡清在家中逝世,终年56岁。遗嘱附葬泉州城东南20里东海大桃花山蔡氏祖坟之旁。山上多石,面向大海,山形因名“龙虾出海”。
顾珀,字载祥,号新山,明晋江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虹县、旌德、和川等地方长官,累迁至署南户部右侍郎、摄宪部摄都台兼督江防。为官仁恕不动声色,公平明断,简讼轻役,借富济贫,积贮赈饥,砌筑江岸,修理城堡,整饬兵备,召募武勇,凿石开路,以便商旅,留心度支。京廪充溢,贡夷来之,释马易刀,成为定规,事治民安,境无悃扰。在部五年,以清望一时推重。后乞休辞官,卒年86岁,赐祭葬,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墓在泉州府城东南郊(东海)万岁山东。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已废。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明福建晋江濠格头村(今河市镇)人。好读书,知兵法,世袭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中武举,授千户,守御金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荐为备倭都指挥。参与交黎之役,因功进参将。三十一年移师浙东,在今浙江嘉兴王江泾抗击倭寇,并围歼徐海、陈东、加都督佥事,后任镇捍参将。四十年镇压广东张琏起义军。旋任福建总兵官。四十二年在福建兴化大破倭寇,时称俞家军。次年任广东总兵官,获海丰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总兵,在泉州东海宝觉山、烟墩山筑烽火台。俞大猷为将清廉,驭下有恩。善用兵,屡建大功,与戚继光齐名,时称“俞龙戚虎”。万历间被夺职,一度复起,任后军都督佥事。乞归故乡,在家逝世,终年78岁,谥武襄。
邓城,字藩国,号寒松,祖籍福建沙县,因先祖迁来晋江,遂入籍。邓城青年时家贫好学,后习弓马韬略,嘉靖十三年(1534)中武闱解元,袭百户世职。因多次击溃涨寇山贼,授中军指挥,升广东佥书游兵把总。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举入侵浙江、直隶,邓城在俞大猷麾下,与倭寇大战徐公山,斩首三千余级,威名大震。三十四年,邓城又在平望、王江泾大破倭寇,升通泰参将,总帅狼山,倭寇不敢轻犯。嘉靖三十八年又在白蒲镇、如皋县歼灭倭寇,人称东南奇功。因奸相严嵩勒贿不成,陷害俞、邓,二人被发往边关御敌。俞大猷创兵车百辆、步骑3000,大破俺答骑兵二十万,邓城也领兵千人大败敌军万余众。嘉靖四十一年,邓城配合俞大猷、戚继光,歼灭兴化倭寇,又立赫赫战功。由于戎马劳累,邓城因病不起,终年57岁,墓葬在泉州东海法石桃花山。
王用汲,字明受,号麟泉,明晋江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初授淮安推官,屡迁至南京兵部侍郎改吏部、南刑部尚书。为官礼士恤民,豪强敛迹,讯狱得清,民间无冤。曾因相国张居正未满亲丧强使就仕所牵连之人事,愤然上书抨击,被黜为民。后张居正死,才复职,拜刑部员外郎,能顾全国体,发仓平粜,汰兵节饷,剿除盗匪,一生正直忠厚。万历十九年(1591)因脾疾乞归,卒年66岁,赠太子少保,谥恭质,墓在东海宝觉山,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墓已荒废。
郭必昌,字懋丰,号太薇,明晋江人。天启四年、五年(1624、1625)联捷进士,初授杭州推官,累官至浙江巡按、江西参政;分守湖广,堵御楚寇。因丁内艰归故里,改建祠宇,增置祀田,周恤三党,于半岭岩筑斋亭自居,号半庵居居士。卒葬泉州东郊云谷山。
郑成功,明末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际坚持抗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父郑芝龙,母日本田川氏。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弘光时监生,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韬南京,俘福王。唐王在福州登基,改元隆武,赐郑森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隆武二年(1646)清兵入仙霞关,隆武帝在汀州被擒。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劝阻不成,起兵抗清,移师南澳,立永明王监国,改元永历,封郑成功延平郡王。隆武三年(1647)四月郑成功入海澄,破九都。八月从海上回师,其叔定国公郑鸿逵从厦门出兵,在泉州东海桃花山会师,围攻泉州,多日不克。后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根据地,连年与粤闽江浙等地清军作战。永历十三年(1659)围攻南京失败。十五年四月发兵台湾,次年二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五个月后病死。
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清晋江人。顺治十六年(1659)御试第一,初授编修,累迁至礼部右侍郎。在朝先后受命修玉牒、纂世祖章皇帝、太宗文皇帝实录。力为李光地密奏郑经、耿精忠之乱、可请王师从江西入汀州来闽平叛之议得准。后因病归里,卒年72岁,墓在东海宝山住头村,现荒废残破,墓前石翁仲、马、虎、羊尚完好。在法石美山一小宫庙边有一大石龟,原有富鸿基墓前驮碑的赑屃,唯石碑不知去向。
黄宗汉,字寿臣,清泉州登贤铺(今鲤城区镇抚巷)人。道光十五年(1835)联捷进士,初选庶吉士,累官至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在历居官任上,不畏权势,“忠勤正直”,敢于弹劾恭亲王岳父昏庸废事的云贵总督,又疏论广东省大臣。咸丰二年(1852),湖州漕粮搁浅,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漕粮不通,黄宗汉都设法疏通水道和兑运民粮,把大批粮食北运京城。咸丰七年(1857)黄宗汉任钦差大臣、补两广总督,办团练、联绅民,力主抗击英法联军的侵犯。八年,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广东宝安县新安镇乡勇杀死几个为英法联军贴告示之人,清廷在敌人的威胁下撤办黄宗汉,被召回京。接而英法联军进迫北京,皇室逃亡承德。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那拉氏恨之入骨。回京后杀害八大臣,黄宗汉被革职。同治二年(1863)黄宗汉挈眷南归,途经上海县得病,在泉漳会馆去世,终年62岁,安葬在泉州涂门外赤土山。今东海法石街圣殿境尚有黄宗汉祖宅。
庄俊元,字克明,号印潭,自号四休子,泉州人,宅在西街甲第巷。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点翰林,官至西宁府道台。二十六年二月处理青海雍沙叶布少数民族案件。二十八年黑城回民暴动,因庄俊元的建议,保存30多乡。他严禁种植鸦片,不准官吏乱抓百姓,总办军需,赈济灾民。因处理黑城事与上级意见不合,遂告退还家。在家30年,热心公益。庄俊元还写得一手好字,自成一体,其书法墨迹在泉州一带流传很多。东海法石真武庙山门、拜殿的对联,美山天妃宫“海神”匾额、海印寺“古佛”、“大海观音”匾额,都是庄俊元手迹。光绪五年(1879)农历正月三十日去世,终年72岁。
以上21位历史人物,都与东海镇的过去有着不同的因缘,可以说他们都是东海镇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东海镇可贵的人文资源。我们发掘它,是为了充实人们的历史知识,我们介绍它,是为了让过去的历史与今天接轨,但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还要靠大家的保护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