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北郊后茂村背,即赐恩山西北麓有明代勒石题记:“万历丙辰(1616年)孟冬朔日,大学士福清叶向高同洪工部有声、黄官谕国鼎、郭太学梦詹,访何仪部乔远山房,到此手题。”同石又镌有“不厌”两字,上下款是:“万历甲辰(1604年)前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榘为稚孝先生书。”附近山石也留有“镜山”,“镜亭”题刻。登山数十步,有一巨大岩石,朝南欹斜平削,石面勒“醉月岩”三字,题款是:“宋李文肃公邴结岩,明后学何乔远构亭。”岩下依山,空旷如屋,圮墓断垣犹存,系昔时文肃公(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参知政事,后除资政殿学士,钜野人,寓泉州凡二十年,后遂家焉。)隐退寓居的山房·因查《府志·山川名胜》尚无关于颜廷榘、叶向高等何氏山房事之记述,故略加考察,记之以补遗。
走访村人,得知此地名叫镜山,因有醉月岩石及附近的眼镜石,每逢日月光辉照耀,近处山林园景则清新焕彩,犹如明镜映物。由此北行数百步原有一片山地田园,名叫何厝埔(现辟为山尾水库变电站)。解放前,这里草木丛生,中有明式大古墓(以糖水灰垒筑圹穴)二座,墓前立石牌坊一座,又树墓柱(文笔)一对,余皆并列墓冢、墓碑均勒有“好德何氏”字样。此系本市东街何氏祖坟园地,长期委托村民王某代管。
查阅《府志·列传、循绩及补遗、流寓》、《明史、列传》及其他有关资料,有如下记载:
何乔远,明,晋江人,字稚孝,号匪莪,父炯,宅在(泉州)衮绣铺,嘉靖戊午(1558年)生于安福学社。十九岁与兄乔迁同登万历丙子(1576年)乡榜,壬午(1582年)赴公车,父殁,服阕矢志奉母,不赴春官(礼部),丙戌(1586年)成进士果。母逝,闻讣奔归,释服,冬至京。越明年丁亥(1587年)夏四月选授刑部云南司主事西曹,擢礼部精膳司员外、仪制司郎中。在朝执职有胆识,人折服不能欺。十五年后(约在壬寅年即1602年)坐累奏牍不恭,旨谪添注广西布政司经历。乔远赴粤,慷慨夷犹,于迁谪意。以元配温氏不禄(去世),假归。越二岁开“泉雅社”,诸士问业云集……思绍先圣道脉,扁其父炯所居之刹曰“寡过斋”。念北山先墓在焉,为父手植荔园,遂之镜石结土屋数椽,名其斋曰:“自誓”,每与许敬庵……诸公论学。丁未岁(1607年)郡守程公萝阳复来观察,访之山中,为构阁曰“天听”,已酉(1609年)成……癸丑(1613年)郡守修罗一峰书院,因与郑孩如等率诸门人集讲,以“耻躬斋”名社。复于镜山下买田家数椽为“休山书院”,(现于村北邻村民新修房屋有一断垣,俗称书房地),扁曰:“耻躬”。乔远居家凡三十年无仕进意(《明史》作: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不起)。光宗登极八日(1620年)即起光禄少卿,后晋添太仆少卿,进光禄卿。以积劳成疾乞归,不许,仍擢通政使。甲子(1624年)加户部右侍郎以归,橐中不满一金。夏抵里,即便道镜山。其讲德、考业,求书、问字益屦满,会移建朱子祠,为“泉山书院”……怀宗即位(崇祯元年1628年)台省交荐,以南户部右侍郎召。庄烈帝(即崇祯帝)(嘉其老成体国,兼署户、工部)。上南都历二三岁,多次上疏有政声。而忌者侧目丛起,会有讽以老,即厉辞。出南都则橐中又余一金耳。还乡复会讲于“泉山书院”,未逾年(崇祯辛未1631年)卒,年七十四。
综上石刻题记、村人所言与乔远列传等史实,足证“何厝埔”即乔远先生所谓之“北山先墓”。镜石土屋(自誓斋)和镜山下田家屋(休山书院),就是他的山中之屋——山房,书室。第二,从因为元配夫人去世自粤告假归里,至光宗登极起用,其间近二十年。又从起用赴京,后因积劳成疾,乞归返里,到崇祯帝即位,里居四、五年。再自崇祯帝即位,台省交荐,以南京户部右侍郎召,历二三岁后,辞职还乡至终年,总计乔远先生三次回乡里居近三十年。在这期间内与友论学,赋诗,著作,及率诸门生讲学,论政,除在罗一峰书院,泉山书院外,其余的岁月都在镜山的“自誓斋”和“休山书院”。因此学者誉称他为镜山先生,故镜山明代遗留下来之石刻文物,理应加以保护。第三,大学士叶向高等访乔远先生的山房,时间是万历丙辰(1616年),即何氏第一次告假归里近二十年的后期,讲学于镜山自誓斋、休山书院时。这时叶向高(1559-1627)因“时帝(神宗)在位久,朝事废弛,又宠郑贵妃,福王(南明朱由崧)不肯之国(指南京),向高居相位,每事争执,多所救正,数陈时政得失,帝不能用,遂乞归。”(见《中国人名大词典》)“(万历)四十二年二月,皇太后崩。三月,福王之国。向高归益数,章十余上。至八月,允其归”(见《明史·列传》)这就是说叶向高于万历甲寅(1614年)辞相职还乡。同时“洪有声,南安人,万历甲戍(1574年)进士……功居多,晋南京工部郎,念母老乞归。(见《府志·循绩》)又“黄国鼎晋江人,戊戌(1598年)进士,选庶常(翰林院设庶常馆任庶吉士职)第一,授编修,同修国史。丁未(1607年)分校礼闱(会试)……庚戌(1610年)殿试充受卷官。管诰敕时,李廷机(即李九我)避居荒庙,缙绅绝迹。国鼎日一视,或再视卒以此中蜚语,上疏求去,归五年。”(见《府志·循绩》)又郭梦詹晋江人,左副都御史郭维贤长子也,以父荫授太常典簿……晋太仆寺丞,寻擢户部主事,值有手足之隐痛,为乡所冤。太宰(吏部尚书)赵公南星悯之,巽请念贤者之后,姑与镌秩(降职)。梦詹以手足故弃官不悔。”(见《府志·循绩》)就以上史实考证,说明宰相叶向高邀同洪、黄、郭三人访问乔远先生镜山的山房,是在他们辞官由京都返归故里以后。第四,大学士叶向高等人为何访问乔远先生呢?据史实记载考究,除因顾念同朝居官和同省同乡的情谊外,更主要的是他们与何志同道合和对乔远先生治学精神的仰慕。兹分述如下:
1、乔远先生少时聪颖而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及仕进而“坐奏敕不恭”被迁谪,后由粤假归,即与友论学于镜山,“惟欲于庸德庸行步步绳尺,庶不负终岁读书求友之意”,“其于六经多发前人所未发。正因为这样,前左史桃源(永春州)颜廷榘这位老人家就早在万历甲辰(1604年)访何仪部乔远,并题刻‘不厌’。即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意来褒扬何氏的治学精神。”不久何先生在罗一峰书院讲学时,“尝题联左右曰:‘人心中无私便圣,天理内行事最乐’”。又如“万历癸丑(1613年)门人林欲楫入都谒叶向高,叶问稚孝何如人。曰:何师不讲道学,乃真道学,生平得力惟‘自誓寡欲,不求人知’。”这就说明他在讲学中是注重学以致用,去私尚道的。
2、宋李邴“好游山水,以诗自娱”,著有《草堂前后集》一百卷。他晚年隐寓镜山,结岩读书。乔远先生崇仰先贤,学习先贤,为其构亭纪念。而学习的结果,在为人处世、著书立说方面却大大超过了前人。“他一生在官在家著书不辍,刑曹有《狱志》,礼曹有《膳志》,在粤有《西征集》,假归有《泉州府志》其最著者。”“尝辑明季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又篡《闽书》百五十卷,颇行于世。”又自著《诗歌古文辞家乘》,终于成为明代后期的一个大学问家大史学家。他这种博学精神深受叶向高等同官之敬仰,故联袂到他山房走访。
3、何仪部(尚未擢升南户部右侍郎时称之)在朝居官,执政敢书,强精吏事;为人和平乐易,与人交往洞见腑肺;又奖掖后进不倦,田夫野老也待之以诚。这比如他在刑部任内时(万历癸巳即1593年)倭寇攻袭朝鲜,形势紧急,“乔远上言兵部失策,而一再上王荆石(即王锡爵,时任首辅)书,不当徇私人听封贡。”数年后兵部尚书石星毙狱,后在礼部任职时,有个儋县贡生,因水路所阻,不能如期到京朝考,诉于乔远,即准入试。十五年后范氏任永春州通判,拜见乔远,自称是门生,何先生感到惊异。于是范氏缕述事之本末,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十五年前的儋县贡生。又如他因妻亡故假归,在镜山讲学时,亲自耕耘,“割麦掘蕃薯为饭,客居沽村白与醉,时从田夫泥饮不厌也”,就上述这三事,可见何先生于待人、持政之德行是高洁质朴的,是值得访者学习和景仰的。
此外,自大学士叶向高等人访何仪部后五年,光宗登极(庚申1620年)何先生被起用任职,四年后因病辞回家,“橐中不满一金”。及崇祯帝即位(戊辰1628年),台省交荐,赴南京任职二三年后,因年老辞职回家,“出南都则橐中又余一金耳。”据此史实,我们说那时(天启年间)魏珰(即宦官)专横,明末政治腐败,而何老先生身居朝中要职,老病回家时却空囊素手,两袖清风。他这种廉洁奉公的品质是很可贵的,也值得我们后学的今人借鉴的。还有何老先生在反对阉党的政治斗争中和大学士叶向高的政见,是一致的,积极的:叶向高被魏忠贤指目为党魁,而乔远先生首次假归,讲学镜山时,则“海内以乔远与邹南阜、冯仲好、赵侪鹤(即赵南星,越与无锡东林先生顾宪成,及江西吉水邹元标,号为对抗魏阉的三君)并称四君子。”及起用后,(天启二年1622年)时“科臣朱童蒙劾邹元标建首善书院讲学”,要罢黜邹先生的左都御史,乔远即上疏说:“书院上染之文实出臣手,当并黜。”又崇祯帝即位,阉党被治罪,乔远离开镜山要赴南京任户部职时,路“过苏(州)常(州)入周季候、周蓼洲(顺昌)高景远(反对阉党而被害的东林党人)家,吊其遗孤。”乔远先生去世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但回顾他当年在朝为官好扶植善类,恶魏党奸妄。他这样做,虽是为了护主年幼(熹宗冲年),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在明末阉党专横,政治黑暗,百姓处于痛苦的深渊中,也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正因为叶向高和何乔远等同宦的政见一致,倾向光明,反对黑暗,志同道合,所以叶等四人才能在辞官归里时一同来访问乔远先生。
综上考究,说明镜山留存的明代的这些石刻题记,是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也是泉州市列为全国文化古城的见证文物之一,所以应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