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闽南掷石习俗探源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风俗习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境状会对风俗产生影响,使它刻划上历史的痕迹,记录下旧时代的风貌。我们从传袭的信仰和习惯的各种形式中,可以追寻历史的踪迹。 闽南某些地区的“掷石卜兆”之俗,就是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交通兴盛的一种历史遗存。关于“掷石”习俗的记载资料甚少,但从仅见的几条资料中,我们也可以找出它与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之间的联系,推断穆斯林后裔在闽南地区分布的概貌。 郑丽生的《闽广记》卷五“掷石卜兆”条说:“漳、泉、兴化各属滨海之地,每逢新年,有掷石卜兆之习,石码尤盛。始则群孩各据一方,互掷小石,或以头面见血为祥,或以掷不着身为祥。继而丁壮附和,各数十百人,分垒布阵,如临大敌,重伤巨创,亦计不恤。……林篆自怡轩诗,清漳杂咏之一云:‘元春佳日好优游,底事喧呼掷石头?此地战争多疫疠,乡傩古意急宜修’”。《海澄县志》卷十五岁时载:“(正月)二之日烧香东岳庙,走新亭之古岸港口之教场头,看掷石相戏。先是一日斗者角者当垒小石,且进且却,互有趋避。后渚恶少转相仿效,分垒布阵各数百人,观者如堵。”《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载:“海滨如石码各处,有掷石之戏,折肱破脑以为乐。”《东南日报》1945年3月6日载:“每年正月,仙游岭西一带,举行斗石,以木兰溪为界,各列阵容,参加者头戴竹笠,男女老幼聚。”从以上几条记载来看,漳、泉、兴各处的掷石形式基本相同,目的都是为了驱除灾难,祈求吉祥平安。这种掷石习俗是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的一种变相。伊斯兰教徒朝觐麦加时的仪式之一,就是掷石打鬼。朝觐者为了纪念当年易斯马仪投石斥退魔鬼的迷惑,于圣月初十日晨褥时刻,拿着前一天在大采石场穆兹德勤法拾取的七块蚕豆般大的小石子,向牙马拉达卡巴的魔鬼山岗投掷。一边喊着“真主伟大”,一边扔出七颗小石子中的第一颗,接着两天继续投掷石子。而在投石之前,朝觐者已进行了绕克尔白天房七次的巡礼,每绕一圈背诵一篇祷文。并在相距八十米的萨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走七次。(1)这种伊斯兰教的朝觐仪式,与闽南某些地区掷石相斗习俗之间的渊源关系,在1978年11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同志对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回族郭姓的调查资料中,得到进一步证实。调查的结果,证实了郭姓的祖先是波斯籍。又据姓郭的老人言,三十年代(指抗战前)白奇(郭姓第三世祖分支,惠安县白奇乡一带)和法石的郭姓子孙,每年祭祖时,要绕着“柳公砌”墓地(或称“棋盘穴”)“捉迷藏”(追逐、绕圈)。还要分成两帮人马互相投土、石块、呼啸、嬉戏。(2)由此显见,追逐、绕圈、投土石块的习俗,是伊斯兰教徒世袭的一种宗教仪式。只是由于历时久远,伊斯兰教的宗教观念在定居于闽南的穆斯林后裔中已很淡薄,甚至不识其祖先为外族人。然而,风俗的传袭却有相当的稳固性,掷石的习俗穆斯林的后裔中代代相传,有的直至近现代。不过,在传袭的过程中它发生了变异。已和纯粹的穆斯林朝觐仪式大不相同。但它的本源却是显而易见的。驱除灾难以求吉祥的目的,与驱赶魔鬼,逃避诱惑的本意基本相符。 既以证明掷石习俗是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的一种变态,它遗存于穆斯林的后裔中。那么,我以为可以根据这一习俗的存在地域,来推断该地区民众的祖先与伊斯兰教的历史渊源,及其民族成分。 总之,闽南某些地区的掷石习俗,是随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交通兴盛,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大量聚居泉州而来的。以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泉州港衰败,穆斯林大多隐匿到穷乡僻壤、高山远海,他们的传统习俗也就在这些地区遗存下来。 附注:(1)参见《世界之窗》1980年第五期“麦加朝觐札记”。 (2)参见《海交史研究》第4期,陈达生“泉州伊斯兰 教派与元末亦思巴奚战乱性质试探”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