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北峰几个乡的命名和“西北乡”的变迁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丰泽区的北峰镇,基本上是解放前晋江县的“西北乡”(不包括后来再从南安县丰州镇划过来的几个村庄)。 根据1942年原晋江县乡镇保的行政区划,西北乡原下有8个保,辖40多个村庄和地方,各保的具体范围如下: 护城保:后茂村、普明村、西门城脚。 清源保:山兜村、过坑村、四至村、水流坑村、旧寮村、洞后村、西寮村、柳洋村、福鼎村、张犁村。 泉埔保:花园头村、埔任村。 棠荫保:田边村、山院村、力桥村、上苍村、竹脚村。 印塘保:石塘前村、洋塘村、戴厝村、高厝村。 官宅保:石堆村、黄枝林村、玉井村、前山村、墓庵村、顶宅村。 福清保:潭尾村、马加埔村、田庵村、欧厝村、坑尾村。 玉塔保:塔后村、塔前村、段湖村、忠堡村、白水营村、乌墩村。 解放前的1948年6月至1949年8月底,我经常在西北乡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泉州解放后,南下干部和原来坚持在环城区的本地革命同志,于1949年9月初接受了西北乡(包括东洛乡与法石乡),同年10月间,建立了中共晋江县第三区委会和晋江县第三区公所,下分四个工作组,即: 原西北乡(现北峰镇一带)为第一工作组,由我担任工作组长; 原东洛乡(现城东镇一带)为第二工作组,由赵振辅同志担任组长; 原东洛乡的仁风保、东湖保、圣山保一带为第三工作组,由施西同志担任组长; 原法石乡(现东海镇一带)为第四工作组,由白全民同志担任组长。 由于这个原因,我又从1949年9月开始,在北峰镇一带工作至1951年9月。 根据当时中共晋江县委会、晋江县人民政府和中共晋江县第三区委会、晋江县第三区公所的布置,我们当时的任务主要有四项: 第一、筹集粮草,支援前线(简称支前); 第二、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农会; 第三、废除旧保甲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各乡人民政府; 第四、开展减租减息和剿匪反霸,为土地改革作准备。 刚刚解放不久,各乡农会和人民政府尚未建立,而一些任务(如支前等工作)又需要马上做,因此不敢立即废除旧保甲长制度,而还需要再利用他们工作一段时间。 1949年底,各乡村已普遍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农民自己的组织——农会,并涌现出一大批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建立乡一级人民政府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因此,1950年上半年,各乡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 经过第一工作组研究,并报经中共晋江县第三区委会和晋江县第三区公所批准,当时在第一工作组内(即原西北乡、现在的丰泽区北峰镇)决定新成立四个乡,建立四个乡人民政府,具体方案是: 清源山上几个村建立一个乡; 清源山下的后茂村、埔任村、四至村、过坑村至花园头村、田边村建立一个乡; 潭尾村、马加埔村、田庵村、欧厝村、塔后村、塔前村、坑尾村、普明村、段湖村、白水营村、乌墩村等建立了一个乡; 石塘前村、洋塘村以北至双阳山南麓的几个村庄建立一个乡。 新的行政区划决定了,但工作组和各乡村一些干部要我为这四个乡命名,这可把我难住了,但又推辞不了,只好思索一下,为这四个乡人民政府起了各自的乡名。 一、清源山上几个村庄取名“清源乡”,建立清源乡人民政府; 二、后茂村、埔任村、四至村、过坑村、花园头村、田边村都在清源山南麓,围绕着清源山,取名“环山乡”,建立环山乡人民政府; 三、石塘前村、洋塘村以北几村村庄属丘陵地带,多石头,取名“群石乡,建立群石乡人民政府”; 四、在“西北洋”周围的普明村、潭尾村、马加埔村、田庵村、欧厝村、塔前村、塔后村、坑尾村、段湖村、乌墩村、白水营村等十几个自然村合起来成立一个乡,这个乡要取什么名字呢? “西北洋”是一片平坦而低洼的田地,面积很大(总面积有83.19公顷),是这十几个自然村的主要产粮区。如果没有自然灾害,“西北洋”是一片很好的高产田地。可是,由于南处晋江北岸,东北在北门的护城河边,经常遭受洪水淹没和内涝,损失很大。解放前的反动政府根本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没有兴修水利排洪工程;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也难于立即兴修。所以,水患问题是“西北洋”周围十几个自然村最关心和最头痛的问题。解放前,这些村庄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乌墩、白水营,三年无水淹,甲(较)富泉州城!”这句话虽有些夸大,但水患为害的确是个大问题。解放初的1950年初,又发生一次大洪水,“西北洋”的田地全部被淹,连通往泉州城内的道路也被淹得看不见了。当时,我要到第三区公所开会,没法从北门外的这条大道(全部被淹得看不见)走,只好从花园头、埔任、后茂的山边小路走过去。据有关资料记录,1990年“西北洋”内涝非常严重,送客亭下游水深超过7.2米,达6天时间,8个村庄受淹,受淹面积3000多亩,4至5天后水位才下降,12天至13天后西北洋水位才回落。所以,抗拒洪水(包括内涝),解决水患问题,长期是“西北洋”周围十几个村庄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为此,我就根据广大人民关于抗拒洪水解决内涝这一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把这个乡取名为“拒洪”,建立拒洪乡人民政府。 我把我的想法向区委、区公所和第一工作组的一些干部、群众汇报后,大家表示赞同,为这四个乡命名就这样定下来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事过半个世纪,最近我到北峰镇去过几次,看见这里一些行政村名,仍然沿用清源、环山、群石、拒洪这些名字,心里很高兴;使我更加高兴的是“西北洋”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变水患为水利了。 “西北洋”过去是经常遭受洪水淹没和内涝非常严重的地方。50年代,晋江两岸筑起了防洪堤,解决了从晋江方面过来的洪水问题,但内涝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1999年的泉州市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的1号议案,并形成决议;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决定投资上亿元,兴建北峰西北洋等滞洪排涝工程,并将其列为泉州市的重点市政工程之一。 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包括滞洪区、排涝泵站、排洪沟渠等3部分,总投资1.4亿元,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滞洪区建设,主要是湖底清淤和挡土墙围砌;第二、第三阶段为排涝泵站和排水沟建设。 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于1999年6月26日正式动工,整个工程计划两年内完成。 目前,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滞洪区的清淤、护坡、挡墙围砌以及环湖照明、绿化、桥梁、广场、排洪沟渠等任务均已完工或基本完工。 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建成后,一个最明显的成效是变水患为水利,西北洋附近的人民群众可以免除内涝之苦,生命和财产安全将得到有力的保障,西北洋的农业生产将可得到更大的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可得到更大的改善。西北洋滞洪区排涝工程建成后,西北洋的滞洪区还将成为泉州中心城区一道新的风景线,成为广大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 拒洪乡广大人民群众拒洪(包括内涝)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已经实现!但是,拒洪乡的乡名(现为行政村名)仍然存在,它给人民留下三点启示: 一、拒洪乡人民过去长期遭受洪水的内涝的苦难; 二、拒洪乡人民长期以来抗拒洪水、解决内涝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 三、千百年来,拒洪乡人民关于拒洪治涝这一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都无法解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下,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变水患为水利。 这三点启示,拒洪乡(现为行政村)人民最有发言权,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我也愿意帮他们做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当时我为拒洪乡人民政府命名和现在“西北洋”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