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闽海蓬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清源山又名齐云山、北山、泉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实海拨498米),为泉州主山、名山。兹山上起三峰,形家谓之三台。中峰为主峰最高者。四望无际,却以平胜,左峰明光满地,右峰迭境参天,也皆以奇胜。 清源山磅礴而秀丽,岩石突兀而奇瑰,泉流久远而清冽;林木苍茏,四时长青;古道幽深,寺庙炉香,身临其境,疑是闽南蓬莱。登高四望,平畴绿野,城廓楼屋、耸立双塔、长桥穹虹,尽在眼帘。远眺晋水银带,沧溟渺茫。 清源山大山门曲 兹山自唐开元六年(718年)旧泉州州治东迁建城后,海交继续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人口骤增,游山者日多,因而清源山得以开发,千百年来留下十分丰富文物史迹。特别是1979年11月7日景区管理机构成立后,按规划开发建设,加强保护管理,所以这景区在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它是全国119个国家级的风景区的骄子了,正准备着迎接即将在我名城泉州召开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省运会。 抗日战争前泉州古城未尽拆毁时,游览清源山大都出北门;游赐恩岩或龟山、狮子岩则出东门。现在交通便利,游者可自选定岩址,循路登山赏心漫游。兹就游山所见作些赘语杂言,聊供参考。 出北门循东至山兜衬,刚上清源古道,路旁林木处一奇石直立如笔,上镌“文魁塔”三字。这应是象征清源山钟灵毓秀,举凡士子攻书于岩洞或受业于寺院,大多科举成名。诸如欧阳詹在赐恩岩读书,登唐贞元8年(798年)壬申科进士第二名,而首开闽中文献,自此泉州文风蔚起。又如唐陈嘏曾读书于梅岩,擅词赋,为宣宗帝所器重。林蕴、林藻莆阳人与欧阳詹友善,在舟峰林石间读书,宋参知政事李邴号云龛,为其题镌“林洞”岩额。再如明顾珀结庐读书于泰嘉岩,明王慎中和李光缙各自在遵岩(百丈坪)和上洞攻书,布衣黄季弢(文炤)在南台读书著作而成 明代抗倭明将俞大猷练功处——百丈坪名。清乾隆间泉郡缙绅以为山灵发祥,在上洞建三公祠,奉祀宋韩琦献公和明蔡清虚斋、顾珀新山二公。上登至妙觉山下,古道西向近处,镌有“碧华清胜”4大字,横排字约1米半见方,隶书疾笔,苍劲而俊秀,下署“城禹之鼎奉使闽海得游清源温陵,时屠维大荒落余(己已余月即1665年4月)汹书於题此”。查禹氏为江苏江都人,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寺序班。此题展示了清源山宏伟博大而清秀碧丽的画面,而以《尔雅》岁序异名记时,却似有玄虚诡谲之嫌。循此而下数百步可见一蛙石隆起,“中空如屋,景趣天然”,内石刻“同娱石”三字。笔者曾入屋停步,山风南北对流,且有天成石床可憩。同石外顶部镌有“别有天地”大字匾额,每字1米见方,楷书信笔,十分端丽,近处岩石又有记事连诗及门叶匾计3方。此景点系清乾隆间荆山王氏因营厝风水事发现而加点缀的,但已荒芜二百多年了,亟待开发。折回向东至妙觉山,谷涧处有口瑞泉(俗呼仙泉)在石屏下,其铭文和记砌造石水笕文均刻石留存,时在南宋庆元己未年(1199年)。方志载:“妇无湩(乳汁)。饮之,湩”、“鉴者神清,饮之无病”、“疡(外伤溃疡),洗之,愈”,很有疗效。但我以为这口所谓仙泉与四周山地润湿,草木茂盛多生草药有关。因这些草药的根茎或脱落的果实,经雨露泉流日久浸渍而渗出药效,最后导入水笕石池,供病者饮疗或洗治,就都愈好。说明“仙泉”并非神话、邪语。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此史迹进行开发,并作医药的调查研究。 瑞像岩 下岗行古道,步磴至瑞像岩路口,即显现一回文石刻匾额:“山灵笑我(我笑灵山)”。同石又镌一诗:“匹马南来经一年,行装轻约半峰烟。还家亲友如相问,酌得清源几口泉”,题名为“子游里人钱嘉辱谷氏题”。钱嘉苏州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泉州中营参将。他游山时以“酌得”清源山岩茶名泉为幸,而作诗赞赏留念。就此向东直上即是瑞像岩,释迦瑞像营造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佛室初为木构,迨至明成化癸卯(1483年)越甲辰,才改建石室,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扩单位。斯岩四周山青石碧,格外幽静,身置其间如临仙境,诚为游山的好去处。石室额匾“瑞像岩”及石柱对联:“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系庄俊元撰书,字属行书,写得潇洒劲秀,值得鉴赏。查庄氏第清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进士,宅在泉州西街甲第巷。又岩前山石下有口清泉,长年出水,即圣泉,因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圣佛弘扬经法,自有圣泉以供佛徒饮用。岩右后侧有《瑞像岩记》一方,下款为明“弘治二年(1489)岁直己酉九月哉生明……勒石”,“哉生明”为怪僻字词,经查对知道“哉”古有“始”义,语出古代蒙学课本《幼学琼林》,“哉生明”即始生明,即俗语“初二月眉,初三渐来”的意思。由此而上,过片瓦岩即是望州亭,望州亭建于北宋后期元祐中(1086-1093)。此处境界豁然开阔,眼前郡城历历如画。斯亭昔时称魁光阁,有僧尼住寺供佛,因遭匪劫而废。现留存南宋摩崖题刻多方,其中有关海交市舶的石刻2方,即庆元三年(1197年)庐陵胡仲方等四人记游、及嘉泰元年(1201年)名太守倪思知泉,越年偕同僚上清源洞祷雨,雨后谢雨回登斯岩作诗记事。查胡榘字仲方于绍熙间(1190-1194)曾监泉州舶务。倪思知泉那年古11月曾同提舶余茂实在九日山昭惠庙主持祈风典仪。另外还有陈谠的题字,陈谠莆阳人第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任泉州州学教授,志称其“书法遒劲,不减蔡襄”,他题刻于三蟒石腹的“望州亭”及岩背山麓的“北山胜概”、“瑞泉”诸字,都很名贵。此二岩洞石奇景美,环境幽静而视野开阔,登临其处俗事忘怀,如入仙境,因而古人来游者留镌“忘归”二字于崖石。 碧霄岩 碧霄岩与瑞像岩毗邻,地临清源山古道,古名日休岩、吴头陀岩,俗呼田螺妈,因该岩有三尊佛像,佛头戴喇嘛教螺旋塔尖形冠冕,状若田螺,故樵夫以此呼之。斯岩地虽逼仄,然石奇而名,即巨石架屋、迭石为洞、洞上有洞、夹石成隙、抵石为门,因而有片瓦石室、小有天、一线天、透碧霄、迷魂洞、登天梯、过天桥及穿石现(献)“大寿”等胜景。所以元“至元壬辰(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武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三世佛及其殿宇自创建迄今,已706年了,其间修建次数有史实可稽者仅三,首次是元至正丁未(1367年)秋(见下碧霄摩崖碑记),即元朝将亡那年。这次元官员多人“慨然兴修,再新堂构”,有其政治目的,即借此笼络佛徒收买人心。第二次应是明洪武壬戌年(1382年)十二月(见上碧霄摩崖碑记)。这次鼎新斯岩是由住持僧圆晖向施主捐募,出于虔诚“誓愿”的。第三次于1991年由泉州市城建局拨款44.5万元,风景区具体负责重新整修三世佛像和构建殿宇。石雕三世佛像经鉴定为元代梵式造像,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同时兴建广钦和尚舍利塔院,该塔院包括舍利子石塔、纪念室和一尊“广钦伏虎”的石雕摩崖像。广钦和尚俗籍惠安县,受戒于泉州承天寺,后在碧霄岩苦行修持13年,长期不食烟火,以水果裹腹,故有“水果和尚”之称。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渡台湾弘扬佛法,海内外出家、在家弟子达20多万人。他95岁圆寂于台湾高雄。其弟子按他生前的“乘愿再来”、“叶落归根”意愿,把舍利子和铜像带回泉州,并筹资建塔院,以资纪念。又岩下古道旁有2方石刻匾额,其一为“抗直敢言”(即亢直敢言)。此匾额系莆田江春霖于光绪年间任职监察御史之时,书题勒石,以表彰泉州陈庆镛在任监察御史时,不 台湾高僧广钦老和尚舍利塔畏权贵,不怕杀身,上疏弹劾鸦片战争时丧权辱国的琦善、奕山、奕经、牛鉴等皇亲大臣,且直指道光帝淆乱是非之谬,逼使皇帝收回“弃瑕录用”的成命,因此,获得“谏草流传,读者诈舌……直声满天下”的事迹。其二为“忠勤正直”。这匾额是咸丰帝御笔书赐给浙江巡抚黄宗汉(号寿经,泉州人)的。即咸丰四年(1854年),皇帝特诏褒奖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祥无瞻顾,深甚嘉尚”时所赐的。咸丰六年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朝廷命黄宗汉为钦差大臣和补授两广总督。宗汉力主抗击英法联军,但清政府面对强敌却一味求和,且以“有碍和局”为由,免掉他的重臣职位,调京候补,而先后和英法二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宗汉在京时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主战派过往甚密。此时咸丰帝偕宠妃那拉氏逃亡热河承德,十一年帝崩,慈禧太后(即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祈发动宫廷政变,纂夺大权,杀害载垣等八大臣,宗汉也因“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获罪,被革职为民,并追回“忠勤正直”御匾。以上赘述的二方石刻匾额,游山者可浏览而过,也可驻足考究。 由此循古道登山,左通新辟的上下二条“峭壁游”石阶山径,直上则是少憩亭(原名不易亭)。明末永历五年(1651年)理学名儒林孕昌修葺斯亭,并由“门人洪承畯匾而记之”。该“少憩亭”(樵夫倒叫“憩少亭,又近音俗呼客鸟亭”)楠木匾,笔者听村民说,“文革”初被一个“识货”的惠安木工带走,据为己有。亭外石壁今存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泉州进士邓镳题刻“少留冷饮”四大字,过亭可见“仙去”二字刻石,又有一方城内甲第巷庄氏的墓道碑,上面刻文说明庄墓就在水流坑村北面的大道岩口,从而证实大道岩的确址。又水流坑村看风水的吴友成曾说,他小时候听老人家说,少憩亭右下有个“尉迟岩”(应是谐音“不易岩”)。由此推知古清源石路未筑砌前,须向西绕不易岩而上,其故址就在镌刻“(百)寻青壁”那巨石的背后,即片石架室为岩处。 再行10多分钟就到水流坑村口,此处林荫蔽天,涧流潺潺,十分凉爽,可驻足饮茶、小吃。昔时清源山13乡村民大都入村走东古石路。向此路走,可游泰嘉岩、大道岩、半岭寺,然诸寺岩早己废圮,遗留史迹也少,若要探古寻幽,则非熟悉者导游不可,故略。历代游山者都由村口蹬石阶走向清源洞古主道。登上石道即见“五云深处”四大字崖刻。这方题刻系温陵太守燕山郝斌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书题勒石的。再上几十步就到“小云关”,又名石门,石门镌刻对联:片云夹石樵肩出,半岭孤僧笠月归。此联意境甚妙,耐人寻味。这石门是古代筑路开凿的,左石扉又残留元至正年间的镌文,因此可推断清源山古道是元末以前铺筑的。又上可见“山高水长”四大字摩崖题刻,系陈大玠所书。陈氏泉州笋江人,登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年进士,官至浙江道御史、太常寺少卿。续行古道,路旁有小屋一间,石柱镌“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对联,屋内石柱又刻“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联对。其实这屋并非半岭宫(亭),而是1958年前后生产队建的临时仓库或牛棚,而石柱是原半岭寺遗留下来的故有人误以为是半岭寺遗址。再登山路,道旁岩石刻有明嘉靖癸亥(1563年)季春都督俞大猷提兵兴化剿倭寇,次月班师偕友人游诸洞记文。同石又有明万历甲戌(1574年)春三山陈第(连江人,官至游击将军)从先师俞虚江游清源,辛丑秋(1601年秋)再至时,怀念已故3年的俞都督的诗文刻石。又行片刻可见路边置一石瓠,雕琢精细,瓠边有小瓠,古时供樵夫盥洗和饮水用。近处有“佛”、“思源”、“泌汾(书)”镌字。其上卧石广披为坡,灌木篁竹丛生,也有粗琢一二“佛”字于坡石。此地应是36岩洞之一的栖霞岩,往前直上约15分钟,清源山古道即被凌空的天湖水库大坝拦截。坝下苍壁镌刻“紫泽洞天”四大字,为刘用纾书。刘氏晋江县人,登南宋嘉定戊辰(1208年)进士,著有《北山漫游》。同石又刻存“嘉熙庚子(1240年)良月中浣后二日(十月念二日)”赵楷效东晋时人们组织莲社修念佛法旧事,而“约庚友游紫泽洞”,“登喜雨轩”记游文字一方。文中记游者为儒士9人,释者5人,羽士1人,这是三教大会合的史实。它较之南台岩的佛祖殿、三清殿、魁星阁和清源洞的佛祖殿、裴仙洞、文昌阁(含三公祠)的三教同祀,更具特色。紫泽宫和喜雨轩早废,故址今淹为湖底。 现天湖大坝左右下侧有石阶、山路可登上。昔时清源山西面的茶寮、洞后、西田寮三村村民都循此往来;现在要步游中、右峰的“山海大观”者可走这条清源山古道——当然也可乘公交的20路小巴车,沿电视台公路到天湖或清源洞。 清源山天湖 建设天湖是清源风景区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投资480万元,连同开筑一段七百多米的公路和停车场,总的工程历时二年于1995年建成。其大坝高29米,长170米,蓄水量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原先建筑的小水库8倍。天湖建成为“山海大观”景点增辉置景。登临坝顶,伫立鸟瞰,左右峰峦逶迤连绵,与江海云烟融为一体;回顾中峰,眼前是一片平湖山色,电视台的白墙、铁塔,环山的翠林奇岩都倒映在如镜的天湖中。这就是天然图画,前年笔者曾偕友人驻足留影。身临至境,不由人想起南台岩有古人刻留的两句话:“尘世事多幽去焉,几个犹未识青山”。 虎乳泉 迥登古道即到孔泉大磐石。这孔千载长流的名泉,由左右二石隙分叉潜流,流量左孔较多,右孔微少,下凿尺长小石斗纳水,水盈则溢泻于对面岩石下的草泽中。过去路经孔泉的行人饥渴者,都就此掬水饮服。又旧时城里富绅人家也有雇人上山到此带回孔泉水作沏茗品赏用。据说八十年代后期某年闽西地质勘探工程队有人取孔泉测检,认为是优质的泉水,于是人们争相饮喝。笔者也曾游山到此,偶或带瓶孔泉回家作沏茶用,品其味确实清洌甘甜,回味无穷。因此磐石上及其近处岩壁留下的古人赞赏名泉的题刻甚多。诸如黄日昌摹勒宋朱熹晦翁的“源头活水”明万历甲寅(1614年)李开芳、何乔远同书勒“孔泉”大字并附记,明林孕昌素菴题勒“卷石勺水”。磐石对面苍壁,李开芳又于万历乙卯中秋大书“清源”二字,并记文:“泉襟大海,浮天吐日,而此澄然一孔耳。山以之灵,郡以之著……”刻石,又孔泉朝东山顶巨石镌刻大字“源清瀚海”,是“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仲春兵巡使者山阴胡昇猷并书”的。为此,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黄时拱受僧圆讷嘱托,为募建于孔泉西处的名州亭作记,翌年阳月(十月)勒于孔泉磐石左下侧。笔者再读之,感其记以爱我名泉、名山和名州入意,于是热爱乡土之情油然而生。另者,跨入孔泉磐石有显露一小段“树木化石”,可作清源山地质的形成沧海桑田变化的研究实物依据。循此蹬阶可见俞大猷书“君恩山重”和洪承畯的回文匾额:“仙灵山名”(名山灵仙)刻石。旋踵而上即至清源下洞,下洞背有壁立大石高宽均约一二十丈,在中腰下处,紫农洪承畯于清顺治己亥(1659年)重阳题刻“灵源阁”三字额匾,字大近1米见方,其右提督军门马负书也镌题“云腾”二大字,都给人以高峻宏伟壮观之感。笔者也曾披荆穿棘到此探察,发现壁石下部刻存符箓乩字多方,至于唐蔡如金、谭紫霄、明董伯华在此修炼的宫观、丹灶、董氏升天后骸骨瓦棺,则早己废无。然此下洞也是今夏重点修建“山海大观”不可或缺的景观,故建议除大石镌字描红外,必须把蔽石遮字的密林砍斫除掉,以扩展境界,生辉增色。迥登而上即入“第一洞天”山门,而身临闽海“蓬莱”第一山。山门内外古有小石塔数座,今仅存一。此处林木遮天,环境幽静,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政德记》石碑一座,何乔远作记,碑文说:“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山户种茶,游人采掇,圃芽靡遂……严采茶之禁”。又1980年倪郑重作《泉州清源茶》文记:“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许次纾在《茶疏》说:‘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陈懋仁在《泉南杂志》说:‘清源山茶,清翠芳馨,超逸天池之上’。清末进士黄抟扶……倡设清源种茶公司……从建瓯引种水仙茶树……从安溪峣阳引进铁观音等良种……(公司)以宋树(老茶树为宋植待考)为名,精制高档样茶,选送菲律宾参加商品展销会,得到金质奖章”。“清源茶历史悠久,旧甚著名,是以质胜而不以量胜”。1980年前后清源农场茶叶(干茶)的年产量达2万斤以上(清源下洞和风吹岭二个制茶厂生产的)。但今年6月笔者路过清源洞茶园,看到的是茶树与杂草丛生,像是无人管顾的。问及一位同行的农场干部,才知道茶园片区承包生产后,因茶价贱,生产划不来,茶业生产衰退,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市、区、场部管理农业领导的重视,因为清源茶过去在国内外市场是有声誉的,生产量、销售量都不少,问题存在的关键是生产管理和制法。生产搞好,制法讲究,价贱自然就不贱了。当然,作点销售商品宣传也是必要的。 蜕岩〔宋〕 继登石阶,又入山门即到裴仙洞,亦名纯阳洞。此上洞与下洞统称清源洞。其地今年未拆除重修建前,宫宇岩殿由东而西齐列者:东筑一楼、柴薪屋室、佛祖殿、素庵林公檀樾祠、居中为裴蜕岩石室(左有护室一间)外一宫厅、三公祠。向西毗连又有三、四间瓦屋,为茶场职工宿舍,这就是明末崇祯年间吾泉名儒林孕昌素庵营建的朋来轩、偕乐亭、即魁星阁、西洞天的旧址。又檀樾祠原为林孕昌讲堂,郡守高联兴题“正学山斗”额匾,进士翰林黄景昉刻石柱楹联:“泉山道貌追邹峄,笋水经心绍考亭”(因林孕昌先在笋江在兹堂讲学,郡兵备使、太守、邑令、缙绅,俱集听讲,柱联今存。)裴仙洞宫厅外石柱刻联:“清含万象朝罗紫,源俯双流带笋浯”这冠头联写山高水长景观,今存。其他摩崖石刻文字以裴仙岩为多,如泉人陈惠于明初知州致壮(退休)后题岩额:“蜕岩”二大字。岩门对联为:“道满好斟三盏酒,山灵长笑一枝花”。此联写及裴道人生平行状,即方志载:道人语音似江东人,宋绍兴中来泉,行乞于市,后坐化清源洞。又史传他头插花,口斟酒,行歌于城北裴巷,歌道:“好花插一枝,好酒斟三杯,闲事省多管,安乐是便宜”。又说他也乐于为人采山草药治病。裴巷之名由此。又清施琅题“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石柱联,里人黄元珙也题:“花酒洞中富贵,利名眼里烟霞”对联,清施世钧题勒诗中有“游人到此休尘念,漫说登临玩物华”句,清施世纶勒石“出世清真”四大字。另有“栖碧”二大字镌于洞额,末署吕醉翁乙丑仲夏。考吕氏即吕道人,相传元代隐修于清源洞。而题“虎乳”也是乙丑年(应是元泰定二年,即1325年),且笔法近似,故这二方石刻可能是元代的。余不赘录。 上洞东楼后有一方摩崖碑文《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元释用平撰记,有1150左右字,是地方史、海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文中记述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蒲寿庚、蒲寿晟兄弟协力捐资重建清源洞,规制比过去大几十倍的事迹。蒲氏兄弟为阿拉伯后裔,回教徒,寿晟曾为广东梅州知州,寿庚为泉州市舶提举,背宋降元后擢升海云平章,仍主市舶,而寿晟则隐居法石。他们重建纯阳洞,且儒道释三教并尊,是为了政治需要,用以征服民心的。洞巅偃石镌“山海大观”四字,字近2尺见方,楷书,字面朝南仰天,作田字形排列,为康熙六年(1667年)三韩曾延孔题勒的,但字欠宏伟,且早已圈入电视台铁塔下,故建议就清源洞下壁立的大石上,再题刻一大“山海大观”岩额,以壮景观,而使山川生色。洞顶东北隅围墙外,原有宋建的太室,明成化年间修改名元隐室。笔者曾攀登探察,见存有一嵌石小室,额刻“洞天真隐”,额上题“裴乩题”,署“丙午(康熙五年即1666年)夏,洪承畯勒”。此方题刻以“裴乩”而题,乩者为人字形木柄,由二乩手扶而划字,乩师看唱乩字,实属巫医、神医手法。故此额刻最为奇特。 去中峰清源洞西南半里为南台岩,亦即右峰的主峰,其地逼窄,山门内外计有五片巨石,均嵌空壁立,高四、五丈至十丈左右不等,广宽也类此,而以此为壁挡土,下临无底深壑,故自古筑砌灰石墙为栏,1996年部分拦墙倒塌,由市城建局和风景区筹资15万元,用钢筋水泥筑拦补就。史载唐蔡南玉登岩祷雨,元代天历间(1328-1329年)僧白云茅居于此修行,及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才开山建禅关僧室,成化十三年(1477年)扩建,近百年后至万历间又重建。有明一代是南台岩香火鼎盛、登高游览者最多的时代,清代次之,今留存于摩崖石壁间的游宦,郡长、乡绅和文士的题刻达40左右方。如元天历壬申(1332年)四明(宁波府)王子真题“出岫无心”,为斯岩年代最早的一方石刻。明代的有吴郡孙朝让题“丸泉”,立斋钱楩题“如此江山”,钱氏又题“空中台阁”大字,气势极其高昂。万庆题“天子万寿”,温陵姜志礼题“绝台遏云”,李朴题“南山有台”,也都为额幅大字。又有“水石名区”赞词题刻。明代诗文题刻尚多,不尽记述。今年夏秋岩宇拆迁重建后,就可尽览。清代的有施世纶和施世钧诗各一首,世纶诗:“悠然出世来,香刹破苍碧,天地皆濛濛,东南流半壁”。山门额匾“南台岩”,门联:“广运婆心称大士,睁开慧眼妙观音”,均庄俊元书题,此对联和明李卓吾题赐恩岩石柱联的思想观点相抵背,观点相映成趣,其联却是“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两代学者意见相左,亦庄亦谐,亦是清源山一段佳话。寺岩内魁星阁石柱联:“剑气文光冲北斗,山环水带绕南台”,也是庄氏题的。岩院内明崇祯十六年(1633年)林孕昌筑访贤亭,其外大石坡上(今存柱孔)建襭云亭。亭名访贤是因黄文炤(同安人)在亭上著书时有当道者携“樽来访,故意匿避,孕昌‘高其风’而名之,亭名襭云又因孕昌与黄景昉览胜至此,衣袖皆云故名。” 南台岩地位险峻,巨石耸起,云雾蒸腾,泉丸水清,登临其境,则气象万千,故自古铺筑二道登上石路,以利香客、游山者。向东一道接上清源洞主道,朝南下山至田边村。这一路路程短,但须蹬二千余级石阶,(下段已破坏近四百级),如登天梯,然而乐山乐水者可试登无妨。笔者多年前也曾就此古道登上南台,尝其游山之乐趣。 吾泉名儒林孕昌重建西洞天自为记文:“余之登舟峰也,左望大海,右挹金鸡,穹窿一叶高挂云端,紫霄峙其 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南台岩建筑群前,双塔拜其下,自以为观止矣!浸假而陟南台之巅,怪石插天,千山如画,三江争流,万井铺茵,而晋南两邑罗列足下,海外奇峰范乎无际,又自以为观止矣!尝试步清源之绝顶,俯温陵之全胜,地愈峻,而道愈坦,眼界愈宽,而脚根愈实……先辈蔡文庄有言:‘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然则孔子所谓小鲁天下者,道不在是耶?!”引此作结,也为即将开放的清源山风景区的“山海大观”,景点的赞语。 作者单位:泉州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