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印度,分别沿陆路和海路传入我国。陆路传入我国的时间,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西汉末、东汉初传人中原地区。
佛教传入泉州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西晋末年,爆发了诸王混战,南方较为安定,中原一部分士族和大批劳动人民南迁。他们不仅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把东汉时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传播到泉州。
泉州最早的寺院是西晋太康九年(288)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安丰州建的延福寺。隋唐五代时,佛教在泉州得到迅速发展,佛教各宗在泉州广泛传播。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寺院和僧侣剧增,元丰年间(1078-1085)泉州僧尼未度者四千人,已度者万数,天子为之惊骇。明清时期,泉州佛教式微。
泉州佛教盛行,自古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泉州开元寺撰联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所谓“泉南佛国”,就是说古代泉州人民“多好佛法”,“风俗淳厚,其人乐善”。
丰泽区有许多佛教史迹,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
1997年和1998年,丰泽区政协文史委连续两次组织部分文史工作者,开展对本辖区内旅游资源的调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结合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泉州市区寺庙录》进行综合考察,现据此对丰泽区的佛教寺庙的情况进行若干分析。
丰泽区有佛教寺庙17座,与民间信仰合祀的16座,其中著名的寺庙及文物有:北峰镇福清寺、东海镇海印寺、东湖办事处东禅寺、清源风景区千手岩、弥陀岩、瑞像岩、碧霄岩、赐恩岩、南台寺等。这些寺庙奉祀的有佛、如来佛、阿弥陀佛、三世佛、释迦牟尼、菩萨、观音菩萨、普庵、地藏王等,其中最多的为观音菩萨。
(二)
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儒释道、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佛教史迹是清源山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清源山佛教旅游资源有佛教摩崖造像、著名佛教寺院、名僧遗踪等。
千手古寺〔宋〕
清源山佛教摩崖造像有:千手岩北宋石雕释迦牟尼、千手观音;赐恩岩宋元祐年间(1086-1094)雕刻的白衣观音像;瑞像岩宋元祐二年(1087)雕刻的释迦牟尼像;弥陀岩元至正年间(1341-1368)雕刻的阿弥陀佛像;碧霄岩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泉监郡雕刻的藏传佛教三世佛。三世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中间作触地印之降魔成道之相,为现在佛释迦牟尼,左尊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掌上托钵为过去佛燃灯佛,右尊作施定印之禅定相是未来佛弥勒佛。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分布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研究藏传佛教东传、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
清源山重要的佛教摩崖题记有清源洞元朝释用平撰的《重修清源洞记》,记载清源洞蜕岩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以后又创佛殿,元至元十八年(1281)僧法昙重修,大德五年(1031)僧一聪又重新之,元统二年(1334)僧契因又修,法昙重修时,蒲寿庚兄弟“捐财以资之”。南台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行最撰的《禅关山记》,记载南台寺修建历史。至正二十七年(1367)泉州郡守郑潜手书,僧志聪刊刻的《重修碧霄岩记》,记述至元二十九年(1292)达鲁花赤阿沙来监泉郡,在碧霄岩雕藏传佛教三世佛,“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乃捐俸买田五十余亩,入大开元万寿禅寺,以供佛赡僧。”至正二十七年(1367)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帖穆尔“再新堂构。”《修弥陀岩记》记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与金陵僧人觉成“捐财首
弥陀岩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再精琢佛像涂金”,始末四春,弥陀岩石佛殿落成。又由郡士陈士宽“舍田充焚修香灯费。”这些摩崖题记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清源山现存寺院有:千手岩寺,又名观音寺,赐恩寺、南台寺。寺院遗址有梅岩附近的招庆寺,泰嘉岩的泰嘉寺、翠屏峰的楞伽、罗汉、悟空、弥陀四院、南台下的报劬院、舟峰庵、无尘庵等。现略介绍招庆寺和泰嘉寺。
招庆寺,唐天祐中(904-907)刺史王延彬建。后晋开运年间(944-946)朱文进杀王延羲而自立,泉州大乱,招庆寺在这场战争中被兵火所毁。留从效为清源节度使后,把他的南园别墅建南禅寺,将招庆寺寺产划归南禅寺。北宋淳化元年(990)刘熙、刘阐兄弟在招庆寺建大佛陀罗尼经幢,可见招庆寺在北宋初已复建。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寺观条中不见招庆寺之名,然在府治北有“招福寺”,这应系招庆福先寺之简称。清乾隆《泉州府志》寺观条云,招庆寺已废,然在方外传中有招庆寺之名。释超宏传云:“超宏,字如幻,惠安人,明潮州府教授刘佑子。……后与邑令赵公及王忠孝投平山寺削发为僧,戎马稍靖,往漳州南山寺,依黄旦信和尚,居侍寮,随历泉之招庆、延福、福之芙蓉雪峰十余载。”到晚清陈棨仁编《闽中金石略》时云“泉州佛刹未见此院”,想必已毁。
泰嘉寺,绍兴中僧灵源建庵于此,元至正间(1341一1368)圮,明永乐间(1403-1424)僧自得重建,改为寺。
名山必有名僧,清源山名僧辈出,有的山岩以僧命名。遵岩,因高僧可遵隐此而名。可遵为开元寺僧,后“去庐北山百丈石之旁,其上砥平,遵为三塔,率州人登礼之。”虎岩,因五代僧守息能训虎而名。
宋泉州僧人庆老,字龟年,结茅舟峰,号舟峰庵主,又号圆证禅师。庆老掌径山宗杲书记有声。他约宗密《圆觉经》,“为增明疏,便学者”。著《临济宗旨》,补惠洪《僧宝传》。庆老善诗,与李汉老(邴)赋诗往来。李邴赋“石帆庵”(即舟峰庵)诗曰:“鹁作衣裳铁作肝,老将身事付寒岩。诸天香积犹多供,百鸟山花已罢衔。定起水沉和月冷,诗成冰彩故云缄。山头画舸谁安楫?我欲看公使石帆。”庆老留诗曰:“惠远过溪应送陆,玉川入寺不逢曦。夕阳半岭鸦栖树,拄杖寻山步步迟。”
招庆寺在五代时盛极一时,名僧辈出,如雪峰义存的高足慧棱禅师、道匡、法因、省僜、静、筠等,其中最有建树的当推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的省僜、编《祖堂集》的静、筠二禅师。
慧棱禅师,杭州盐官人,唐乾符五年(878)入闽,住雪峰寺20余年。天祐三年(906)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之请,住持招庆寺,时“禅子委输。唯虞后至。”
道匡禅师,潮州人。慧棱居招庆寺时入室参侍。慧陵到福州长庆院时,道匡继为招庆寺住持,“学众如故”。
省僜禅师,俗姓阮,仙游人。后唐天成年间(926-930)泉州刺史王延彬在泉州开元寺造千佛院,致省僜主持。他十余年足不逾臬,有泉州千佛之称。后晋开运初(944-946)朱文进杀王延羲,据其位,迁省僜主持招庆院,从学者千许。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录1635号《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即招庆省僜著。它的内容是泉州千佛省僜为西土二十八祖和东土八祖所撰的颂,它是研究禅宗史和泉州佛教史的重要资料。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作序的净修禅师就是省僜。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二十卷,收集了从形成禅宗渊源的过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到编者时代的256人的列名及代表其各自家风的问答句语,是禅宗现存最早的灯录,是研究早期禅宗史的珍贵资料。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晚年居住泉州,他曾于1939年2月18日至25日住清源洞。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圆寂,遵从大师遗愿,其舍利子一半葬于出家的杭州虎跑定慧寺,一半葬在清源山。“弘一大师舍利塔”为石构建筑,有大师自撰联、丰子恺画的大师像刻,左侧摩崖有大师绝笔“悲欣交集”题刻。弘一大师舍利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的舍利安放在弘一大师舍利塔之右。
赐恩古岩〔宋〕
广钦上人,惠安人,出家于泉州承天寺。1933至1945年在清源山碧霄岩洞苦修13年,1947年东渡台湾弘扬佛法。1986年2月13日圆寂于台湾高雄县六龟乡妙通寺。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广钦上人的台湾弟子,特来清源山碧霄岩建造了“广钦法师塔院”。在当年广钦法师入定洞穴旁的摩崖石壁上,雕刻了“伏虎”传经的圣迹。在广钦法师出家的承天寺建“广钦法师图书馆”。
我国茶叶栽种历史悠久,在茶叶栽培和焙制史上,寺院和僧侣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寺院一般建在空气清新的山腰或峡谷之中,适宜种茶。茶叶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意,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的功效,适合佛教坐禅时和午后饮用。中国佛教有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所以许多寺院种植茶树,焙制茶叶。
泉州清源山宋代已经种茶。明许次纾《茶疏》云:“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淛《五杂俎》也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清源山茶,清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可见清源山茶的知名度是相当高的。清源山茶为守僧山户所种。清源洞下有一方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何乔远撰的有关清源山茶的碑记。记述清源山僧人得到官府的支持,提高了种茶的积极性,对清源山茶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清源山应种植茶叶,作为旅游观尝园地,研究焙制茶叶,恢复古代清源山茶的风味,以提高清源山的知名度。
(三)
丰泽区著名的佛教寺院有:福清寺、海印寺、东禅寺等。
福清寺在北峰镇翠屏山下,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为来泉州求法的朝鲜僧侣元衲建。元衲为雪峰义存门徒,他在福清寺住了三十多年,并终老该寺。五代时福清寺著名的僧侣有师巍通玄禅师、行钦广法禅师。
福清寺历代均有修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时,陈庆镛曾撰《重修福清寺募启》,云:“泉筑大士林祗园无虑数十旃也,贝叶无虑数百树也,三乘五宗七宝无虑数万卷也,而称最古者,南则龙山寺,北则福清寺,二者为冠。”建国后,福清寺多次重修,现在福清寺的匾为抗战时,著名书法家罗丹来游泉州时所书。
福清寺是中朝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许多朝鲜僧侣、学者等慕名而来拜谒游览。
海印寺在东海宝觉山前麓,俯临泉州后渚交通要道。海印寺与朵莲寺、庆莲寺、宿燕寺称为泉州女众集居四大丛林。
海印寺右旁,古有宝觉书院,宋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有“天风海涛”匾。后书院改建为楼,直至清末废科举,文人星散,其楼为释子所居。民国时期,泉州菜姑张千姑重修海印寺,并复建朱文公祠。现朱文公祠已不存,仅余一石匾。
海印寺有一“醒世佛”,据云,有一僧虔修佛法,静坐绝粒,卒成正果,涅槃于楼中,遗下作盘膝状金刚不朽肉身,号醒世佛,香火鼎盛。
东禅寺,在仁风门外,唐乾符中(874-879)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70)赐今名。宋德祐元年(1275),元至正(1341-1368)两遭火,后复建。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明庄一俊题诗云:
谷口钟声已不闻,东禅草色碧絪蕴。
千家烟火随流水,几树荔荫覆古坟。
山径牛羊间出牧,海门云树远将分。
前村日暮横归笛,吹入荷花送客群。
总之,丰泽区有丰富的佛教史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应加强对这些文物史迹的管理,增添旅游设施,以吸引更多旅客来参观旅游。
作者单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术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