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墓〔唐〕 丰泽区负冈带海,山川灵秀,其所管辖的区域大概在历史上素被堪舆家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历代有许多达官显贵及其他历史名人身后安葬在这里,建造坟墓,供后人瞻仰和祭拜。由于历经沧桑变化和各种人为的破坏,因此有不少历史名人墓已灰飞烟灭,消失无踪,但尚有相当数量躲过劫难而保存下来。在泉州市中心区域的鲤城、丰泽、洛江三个行政区中,现存的历史名人墓无论从数量还是文物价值来说,丰泽区都居第一,其中被国家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达12处: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县)级10处。今天,泉州市人民政府已下决心要努力把泉州市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位于该市中心区域内的丰泽区势所必然地要加大力度迅速发展旅游事业。历史名人墓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于是,它们自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丰泽区有着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必须尽最大可能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以促进泉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现本人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谈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东湖办事处: 东湖办事处保存有1处历史名人墓,即伊斯兰教圣墓。它位于圣茂村北侧的灵山南麓,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又被纳入清源山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墓分两座,坐北朝南,并排在一起,上各放置一座平面呈长方形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塔式(亦称须弥座式)的花岗岩石墓盖。墓上建一座卷棚歇山式的花岗岩石亭遮盖,周围依东、西、北三面的崖壁用块石砌筑成半圆形的挡土墙环抱,并仿照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建一条平面呈马蹄形的回廊拱卫。据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引“回回家言”记载说:“默德那(麦地那)有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日圣墓,日西方圣人之墓也。”明崇祯二年(1629年)刻版的《闽书抄》介绍说,三贤名叫沙谒储,四贤名叫我高仕。因此,这两座墓乃非一般的历史名人之墓,且是所说的“西方圣人之墓”;它还成为研究伊斯兰教于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就开始传入我国的宝贵实物资料。 然而,有的专家学者对《闽书》和《闽书抄》所言圣墓之事持有异议,对于圣墓的肇建年代和三贤、四贤之说尚难定论,还有待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新发现。尽管这样,可现已知早在元代泉州穆斯林就视此墓为“吉祥的坟墓”,称两位墓主人系“法厄福尔(指中国皇帝)时代”来我国的“有善行者”,“死后由尘世抵达永世”,所以,他们在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伊斯兰教历722年)集体重修此墓是为“赢得尊贵的真主的喜悦和丰盛的报酬”,他们“一旦遭遇艰难,进退维谷,即前来赡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俱获益,平安回返”。可见至迟在元代泉州穆斯林就将圣墓奉为安葬两位圣人的神圣之墓,他们重修圣墓之举还用古阿拉文刻石立碑以志纪念。现该碑尚竖立在圣墓回廊的正中央,成为此墓目前所发现年代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历史的珍贵文物。又,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奉命第五次下西洋,出使忽鲁谟斯(今伊朗霍鲁木兹岛)等国路经泉州时于五月十六日还特地上圣墓行香,祈求保佑平安,这说明此位大名鼎鼎的伟大航海家、虔诚的穆斯林也视圣墓是神圣之墓。过后官方还为之刻石立碑,现尚竖立于圣墓回廊的西边,不但为此墓增辉,而且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再者,近十几年来已有许多国内外穆斯林慕名纷纷前来参观和朝拜,其中有不少阿拉伯友人盛赞它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古、最好的一处伊斯兰教圣迹。总而言之,灵山上的伊斯兰教圣墓尽管其肇建年代和墓主人的来历还未得定论,但作为伊斯兰教的圣人之墓却是毋容置疑的。 从上所述,可知圣墓是一处别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历史名人墓,而且是中阿人民千年友谊的象征,也是我国汉回民族长期团结的象征,所以,它是丰泽区乃至整个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一处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最近泉州市人民政府计划将它开辟成为“伊斯兰公园”,妥当已否,另当别论;但不管怎样,应有规范性地扩大其伊斯兰教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展现出历史的风采,真正成为中外穆斯林和其他旅游者瞻仰、朝拜、游览的胜地。 清源山风景区: 清源山风景区(仅指清源山)保存有历史名人墓2处,即弘一大师墓塔和江加走墓。 弘一大师墓塔 位于清源山千手岩东北侧、弥陀岩西南侧的一个高台上,1991年3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弘一大师(1880-1942年),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艺名息霜,字叔同,号息翁。他的名号还很多,但前半生是以李叔同之名字蜚声国内外艺术教育界,出家后乃以弘一之号为世人所熟知。他祖籍浙江平湖,诞生于天津,是一位既在我国近代艺术史等诸多领域上有着卓越贡献的多才多艺的奇人,又是我国近代律宗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1942-10-13日(阴历九月初四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经火化得舍利子1800余颗,舍利块500多块,后分葬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和泉州温陵养老院,两地均建经幢式的石墓塔以志纪念。1952年弘一大师生西十周年之际,将温陵养老院内的墓塔迁建于今址,可惜在“十年浩劫”中惨遭破坏,直到1979年才给予扩大重建,翌年又加以镶像刻字,面貌焕然一新。 弘一大师墓塔系由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均用洁白莹润、精雕细琢的花岗岩石砌筑。石室为单间方形仿木结 弘一大师舍利塔构,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内用斗拱砌成藻井,外装葫芦刹,甚为古朴典雅,又颇具泉州地方建筑特色。舍利塔安放于石室正中央,由六角形平式底座、六角形须弥座式塔体和覆钵式塔顶组合为一体,塔体上端还饰以象征佛教的莲瓣纹浮雕,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显示出高雅圣洁的气派。石室内辟一方形寰首壁龛,中间嵌有一方长形辉绿岩石的线刻弘一大师遗像,乃是著名漫画家、书法家丰子恺先生的杰作,其四周还嵌有花岗岩石或辉绿岩石镌刻着大师临终前写的一首遗偈和1937年元旦在厦门南普陀别院兜率陀院的南池写的一幅对联,以及著名因明学家、书法家、诗人虞愚先生为大师遗像撰写并书丹的像赞,三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石室的大门和前壁堵上也各镌刻一幅大师生前的楹联佳作。石室前面左右两侧的摩崖上又镌刻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大字和虞愚先生留题的一首七律,还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留题的一幅对联。整座墓塔富有特色,文化品位很高,已成为我国优秀文化之瑰宝,又是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清源山上,应是清源山风景区的一个颇具魅力的旅游热点。 江加走墓 位于清源山老君岩前右侧,1998年3月被列为第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加走(1871-1954年),字长清,鲤城区花园头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木偶雕刻艺术家,曾被国际友人誉为“木偶之父”,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委员、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其遗作全套手作280多种木偶头像分别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和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1985年被评为全国珍品奖,现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954-10-11日,江加走病故于花园头故居,享年84岁,省、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今址为之立碑建墓以作永久的纪念。 江加走墓呈纪念碑式,均用花岗岩石雕琢砌筑,底座分三级,第一、二级作四方形,第三级作梯形,碑身为梯形锥状,顶端托一圆球,四周还围筑石栏杆加以保护。其墓范围不很大,但简朴大方又独具一格,它距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很近,应辟为清源山风景区的一个景点,与老君造像联成一条旅游线,以供中外文化人士和其他旅游者瞻仰参观。 另者,在凤山后五斗内的世厝山有明清时期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侨民的墓葬区,系安葬明天顺三年(1459年)出使来我国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及其后裔,是研究明代中锡友好关系和锡兰王子后裔在泉州繁衍变迁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1998年3月被列为第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世厝山属清源山风景区管辖,可惜最近此墓区惨遭破坏,有关部门倘能将其恢复,开辟为一个景点,必然会吸引中外旅游者的莫大兴趣。 此外,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有明教《摩尼教》呼禄法师者来闽秘密传教,“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清源山)下”。又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写有《清源山谒呼禄法师墓》古体诗一首。这说明清源山有唐代摩尼教的呼禄法师墓,可惜早已茺废湮没。有学者认为呼禄法师是对摩尼教僧侣的称呼,不是法号。但在泉州历史上只见称此葬在清源山的摩尼教僧侣为呼禄法师,故不管此称呼是如何,反正他是历史上来泉州传播摩尼教的第一人,其墓的确切地点若能寻找出来加以修复,开辟为一个景点,无疑会给清源山风景区增辉添彩。 三、华大办事处: 华大办事处保存的历史名人墓有2处,即王审邽墓和梁克家墓。 王审邽墓 位于泉州东郊凤山(又名皇绩山)东北麓,其所在地属华大办事处管辖范围,1998年3月被列为第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河南光州固始人,系王潮之弟、王延彬之父。唐光启元年(885年),他随王潮率农民起义军入闽,后任泉州刺史十二年,政绩显著,为唐末泉州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不少贡献,官至兵部尚书,授威武军节度副使,加司徒,封开国伯,天祐元年(908年)病卒,谥武肃王。其墓呈马鞍形,砖石结构,因年久失修,严重破损,但墓室尚保存完好,1993年海内外王氏后裔已筹资修复并加以扩建。现除墓修复外,还建有4个平台,筑58级台阶;并建石碑亭2座,内分别竖有墓道碑和重修碑记各1方;又置石雕文武翁仲各2尊、狻猡、羊、狮各1对以及石望柱1对、石牌坊1座。此墓经历代重修,原貌虽已改观,但墓主人是位对泉州历史有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而且墓之规模不小,颇有气派,现皇绩山又被纳入清源山风景区,于是,应该将它开辟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梁克家墓 位于凤山东麓,草邦水库南畔,1984年6月泉州市文管会有竖碑加以保护。梁克家(1127-1187年),字叔子,石狮蚶江人,后家居泉州城内。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他状元及第,后曾出使金国,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仪国公,又晋封郑国公,是宋代一位为官刚正不阿,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出知福州时,还编纂福州历史上的第一部地方志《淳熙三山志》。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卒,享年61岁,赠少师,谥文靖,钦赐祭葬。其墓原来规模较大,规制较完备,且有“五虎朝金狮”的风水之民间传说,可惜1956年建草邦水库惨遭破坏,墓前的建筑物也仅残存一些石构件,石像生虽大部分保存,可都淹没于水库中,有的已残缺不全。 梁克家状元出身,又是历史上一代名相,其人及其遗迹的民间故事在泉州一带广为流传,尤其是其墓的传说更是烩炙人口,所以,此墓若能修复,开辟为一个旅游点,其魅力是不小的。又梁克家之妻秦国夫人陈道渊的墓也在草邦水库东侧的碗窑村,现虽仅存一些石像生的残件,但亦可一起修复以作陪衬。几年来,海内外梁氏后裔已在努力筹备要修复这两座墓,清源山风景区也有计划将草邦水库及其周围的名胜古迹开辟为一个景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促成其早日修复,供人瞻仰参观。 另者,在华侨大学的背后有座明代寡妇墓,其故事在泉州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它是一座不是历史名人的历史名人墓,而且是反映古代封建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实物见证。现此墓的墓室已遭受破坏,但墓身还基本保留,尤其是一对镌刻着“六月夫妇三月遗,此志天长地久;七十老身二十寡,一生玉洁冰清”的对联的石望柱还屹立在墓前,只要稍加修复,开僻为一个旅游景点,是很能吸引旅游者前往参观的;否则,若保护不善,一旦被毁,有识之士必会深感遗憾。 四、东海镇: 东海镇保存有历史名人墓3处,即顾珀墓、王用汲墓和富鸿基墓。 顾珀墓 位于东海镇院前村西北,1983年1月被列为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顾珀,字戴祥,号新山,晋江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他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署南京户部右侍郎,有政绩,86岁卒,钦赐祭葬,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墓规模不小,规制也较完备,但年久失修又历遭破坏,现墓已废,仅一糖水灰墓圹,墓埕也被辟为农田,石像生有翁仲、虎、羊各1对和残马一只立于农田之中,而且去年有的头部还被,砍断盗走。此墓要修复难度不小,但其石像生颇为高大,雕工精致形象逼真,是明代泉州石雕艺术的杰作之一,应尽力给予修复,开辟为一个旅游景点。 王用汲墓 位于东海镇井就村东部,1983年1月被列为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今鲤城区江南镇)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他中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一位“为人刚正,遇事敢为”的名宦,66岁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质。其墓规模还大,有墓埕三级,石像生翁仲、虎、马、羊全备,然而年久失修,墓已废,长满荒草,墓埕被辟为农田,近几年来墓之四周和墓埕中又围建房舍、工棚,石像生有的被掩埋于土中,有的被移位推倒,要修复难度相当大。由于该墓在海印山南、公路北侧,参观相当方便;又距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庙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印寺很近,且处于两者的中间,是组织东海这条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所以若不把它修复起来也是件憾事。 富鸿基墓 位于东海镇厨头村西侧,1983年1月被列为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晋江(今丰泽区)人。他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右侍郎,曾在清政府平定耿精忠,郑经之乱做出贡献;对理学亦颇有研究,著有《日讲四书》十六卷,72岁卒,钦赐祭葬。其墓规模不很大,早已被盗,又年久失修,现仅存糖水灰残墓圹,但墓道两侧所立的翁仲、马、虎、羊各1对石雕尚保存完好。此墓与顾珀墓、王用汲墓同在一个片区内,三者若能同时修复起来,开辟成旅游点,对人们了解泉州明清时期的墓葬制度和石雕艺术是有禅益的。 还有,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可惜它早已被破环殆尽,有关部门曾多次在桃花山寻找,都不见其影踪,最近,幸喜东海镇有位文化人士于该镇洋店村赤猫自然村曾建设村民建房将猪厩拆除时,发现一方花岗岩雕成的蔡清神道碑,有1人多高,上阴刻“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几个大字,现已完好保存。据说,此神道碑原立于永思亭内,亭早已被毁,但刻有楹联的石柱也还保存下来。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今鲤城区)人,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是明代一位继承、捍卫和发展朱熹学说的大理学家,影响甚为深远。如果能找到他的墓葬,加以全面恢复,供人参观瞻仰,对进一步提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自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再者,泉州市政府已规划将桃花山建设成为旅游风景区,倘若找不到蔡清的墓而无法修复者,亦应将已发现的蔡清神道碑在适当的地点竖立起来,并恢复永思亭,可为此风景区添辉加彩。 五、北峰镇: 北峰镇保存有较多的历史名人墓,计有5处,即黄守恭墓、开元寺祖师塔、陈庆镛墓、温革墓和吴增墓。 黄守恭墓 位于北峰镇塔后村北的西山上,1992年9月与开元寺祖师塔合在一起被列为第三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守恭(629—712年),泉州人。他是唐初泉州一位著名儒者和大桑园主,垂拱二年(686年)还献桑园建开元寺;又是海内外紫云四安(实为五安)黄氏的始祖,对唐代泉州地区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其墓俗称“刺仔墓”,现尚保存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的格局,墓室上堆满封土,蔷薇花丛生,墓前有一方崇祯五年立的刻“紫云四安始祖之墓”的石墓牌,颇为简朴。最近,海内外紫云黄氏后裔正在努力集资准备整修墓区,并计划在墓前加建一座五开间的石拜亭和一座五开间的石牌坊,四周还砌以石围墙,共占地3亩,使之显示出堂皇壮观的气派。泉州市政府有规划在此区域开辟一个公园,黄守恭墓必将成为一个重要景点。 开元寺祖师塔 位于黄守恭墓的东侧,为元朝前至元间开元寺妙恩禅师所建,由三座并排在一起的花岗岩石球形塔组成,中座藏妙恩禅师及元、明中几位开元寺主持的灵骨(舍利),左右两座藏众僧的灵骨(舍利);其东、西、南三面还砌筑马蹄形的石围墙拱护,1986年围墙曾加以重修。此和尚墓另具一格,别有特色,况且元塔在泉州已很少见,又其创建者和墓主人之一是元代“大开元万寿禅寺”的“开山第一世祖”,有为元代开元寺和泉州佛教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所以,此区域若建成公园,它自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景点。 这里必须交代,在黄守恭墓的西侧有一座元代著名诗僧释大圭的舍利塔,前几年建铁路时被掩埋于土中。由于靠近铁路,要使它再见天日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此也是一大遗憾也! 陈庆镛墓 位于开元寺祖师塔的东南侧,1998年3月被列为第四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号颂南,丰泽区北峰镇塔后村人。他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入翰林,官至监察御史。陈庆镛虽是镇压泉州地区红钱会起义,杀害惠安起义军女领袖邱二娘的罪魁祸首,但他是鸦片战争中一位坚强的抗战派分子,“抗直敢言”,“直声震天下”;又是一位“精研汉学”、“服膺宋儒”的大学者,著有《籀经堂文集》、《三家诗考》、《说文辞》、《古籀考》等书。他卒于咸丰八年(1858年),享年64,赠光禄寺卿,钦赐祭葬。其墓原在塔后村福安宫口,几经迁徙,1992年才葬今址,1994年陈氏裔孙加以重修。它系陈庆镛及宋夫人、方宜人夫妻三人的合葬墓,呈“风”字形,规模不是很大,墓前的1方石墓牌、1块石案、1对石狮、1对石望柱和10付刻有坊名官职的石旗杆夹都是原有之物。此墓与黄守恭墓、开元寺祖师塔组成了西山一大历史名人的墓葬群,不管怎样,必然也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温革墓 位于北峰镇石坑村北的石角山北麓,1992年9月被列入第三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温革,原名豫,因耻与降拿宋将刘豫同名而改为革,字叔皮,惠安涂寨温厝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他高中进士,官至福建转运使,有政绩,还著有《分门琐碎录》类书一部,共20卷分30门,现仅存明钞本的农艺部一册,是保存南宋初及以前农业科学的珍贵记录。他卒于任上,钦赐祭葬,祀于惠安县乡贤名宦祠,宋高宗还特赐:“名贤世绩”题匾。其墓为夫妻二人合葬墓,花岗岩石构筑,呈八角形须弥座式,上盖馒头形封土,俗称“蒸笼墓”,外还砌以马蹄形墓围,虽历经修葺,但仍保留宋代风格;墓前又保留有宋代的石翁仲一尊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立的墓道碑一方。温革是历史名人,其墓葬又风格独特,为现在泉州所仅见,是研究宋代墓葬形式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它所处地域,还有其他历史名人的墓;它的对面又是风景秀丽的翠屏山,可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于是,此墓再加以修整,一旦旅游风景区开辟,它必定会成为一处有相当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吴增墓,位于北峰镇石坑村顶厝,距温革墓不远,在其东南侧。吴增(1868—1945年),字桂生,号养和居士、古丰州人,原籍南安,后迁居泉州城内,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官内阁中书,辛亥革命时任泉州保安会会长,抗战期间任福建省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委员;在教育界还先后任清源书院山长、南安中学校长、泉州昭昧国学校长、泉中中学董事长,并创办泉州光中中学、嘉福职业学校;著有《泉俗激刺篇》、《蕃薯杂咏》等诗歌集。他是近代泉州一位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和诗人。其墓系夫妻二人合葬墓,规模不小,呈马鞍形,墓前还辟有墓埕,立有镌刻对联的石望柱和石屏,基本保存完好,有一定气派,是泉州近代一座比较典型的墓葬,只要稍加整修就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与温革墓同为一条旅游线路。 此外,清末举人,近代泉州著名书法家曾遒(振仲)的墓在翠屏山南麓,一旦该山开辟为旅游风景区,此墓亦将是一个景点。 综上所述,丰泽区有这么丰富多彩历史名人墓,它们是有着泉州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蕴的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然而,迄今只有少数被开发利用,而大部分还被抛荒浪费;就是已被开发利用者,由于种种原因,其价值和作用也还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现在,旅游业将成为泉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开发利用这些历史名人墓,让它们能在发展泉州旅游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单位:泉州市文管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