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天下第一——老君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老君岩位于清源山南麓。它是由一整块岩石雕刻而成的,浑然天成,卓然奇观,其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为国内外宗教界、艺术界人士叹为观止。正如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游老君岩时说:“此像拂细腻的长髯,联以流畅简洁的衣褶,旁补以妥贴精巧的小几,由于运刀统一,坐像在庄重中显出活泼,在协调中寓有变化。坐像令人感到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同时,在立意上,卓然背屏青山,相得益彰。不仅合乎自然,而且超越造化。……更显得空山幽谷,离绝尘世了”。我国著名规划专 老君岩家任震英还幽默地称赞道:“老子天下第一”。 (一) 老君造像高5.55米,宽7.60米,厚6.70米,现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始建于何时,已无文献依据,它最早见诸记述是在北宋时期。但是根据专家推测,造像更可能刊刻于唐代。唐朝是李渊父子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时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时期。为了维护李家王朝的统治地位,唐代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宣扬“君命天授”的思想,加强思想领域的统制。他们尊同姓的道家始祖李聃为开基祖,奉李老君创立的道教为“国教”,李老君的社会地位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教一时风靡全国。同时,唐代的泉州由于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为老君造像的出现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但是,更为神奇的,给古今中外人士留下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老君造像的雕刻艺术的根源。我国古代著名的造像艺术,如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等,都系佛教石雕艺术。道教石雕造像却极为罕见;中国的宗教造像历来深受佛教造像的影响,“唐代道教得势,道像也颇盛行。……唯其艺术不足观,盖其风格均仿自佛教”(《东洋美术史》)。可知,到唐代道教造像还没有形成风格,更多的是仿照佛教造像的样式、手法。然而,不管哪一个时代,来自不同的地区,代表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士,看到老君造像以后,无不被它的完美的艺术风格,成熟的表现手法所折服。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瞻仰老君造像的风范后,更深刻地领略道家的哲学精髓,对老君造像怀有深厚的感情。明代理学家林孕昌在《清源洞游记》云:“独老君岿然露顶而坐,俯视鲤城,掀髯睁眼,凛有生气。昔夫子见老子以为犹龙,而兹像余见以为犹虎”。又说:“老君坐像,虎然有生气”。前面所引用的陈从周教授的话,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情感。法国学家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交局专家,随外藉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岩题言:“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 不同时代、地域、文化层次的人,在老君岩造像前之所以感受到强烈的心灵的震撼,无疑他们都被造像艺术手法上完美统一的写实手法所慑取。而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显然悖于中国传统的“写意”的艺术手法,它们在艺术史上分属两大艺术流派,来自不同的文化源流。因此人们不禁要追问:这是什么人?带着什么目的建造的这一座雕像?他们又将这种表现艺术带到哪里去了?或者这种追问是没有结果的,永无止境的,弥久越深的,这正是老君造像的魅力之所在,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二) 据《闽书》记载,宋代老君岩有殿宇。宋代清源山已成为泉州道教的中心,道教庙观、洞岩多至50余处。如绍兴年间,谭紫霄居象觉岩,裴道人居锐岩,德化人苏绍成建天庆观,晋江人董伯华居紫极宫,其他还有清源洞、大道岩、羽仙岩(即老君岩)、北斗殿、真君殿等。明代老君殿宇曾多次修建又多次损坏,什么原因?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 明代御史汪旦泉州人。他于老君岩“岩宇复新”之时,“开玄玄洞于其下”,并题刻“元元洞天”四大字于石上,洞巅屹立六块岩石,御史季本名之曰:“六老峰”。并题诗勒石云: “六丁凿元窍,驱此行地龙。鳞角耸岩壑,外峭中以空。地灵尚爱宝,径荒云旦荒。洞天三十六,日览讵能穷,搜奇造幽僻,偶与神室逢。旁有两孔穴,众妙由兹通。六子乾坤精,洞虚中可容。同游共宴坐,谈道各知雄。冥探谢侈哆,妙契以参同。出门未数武,翼然见新宫。内有老子像,炳焕生龙光。刻画渺难察,奇巧疑天工。吾闻太上数,当在关西东。如何闽海渺,亦留现世踪。武夷载秦祀,紫泽启汉疆。晋安尚清净,李唐溯所宗。灵瑞磅以邈,兹山名益崇。悠悠千岁下,乃有频复翁。穴闷事幽栖,如室亦如墉。洞通何所极,峨嵋与崆峒。游衍洞庭野,启闭自东方。左邻读书堂,高并隐君峰。洞门对金票,紫气鸿濠中。弱水向西注,蓬岛何渺茫。仙踪若可继,原言永相从。” 此诗是研究老君岩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依据。诗的开头是描写元元洞的结构和规模。人欲进入洞中,须从旁边的两个“孔穴”而入。“众妙”是说洞中有众多奇妙的景物可以观赏。接着诗描述了老君岩的位置、构造、及雕工的特点。“出门未数武”应该是指走出元元洞洞门没有几步远,就看见两旁如翼张开的新修宫殿。老子造像应该是两翼的中间。“内有”的“内”应指中间而言。那么两翼的“新宫”,无疑是北斗殿和真君殿。“左邻读书堂”应指丁衍夏读书处清泰岩。“高并隐君峰”即指詹仰庇隐居之巢云岩,“高士峰”。“金粟”洞在紫帽山,则元元洞门面对紫帽。这是诗中所反映的老君岩元元洞的构架。 1990年底,在老君岩造像南面平台,掘出经过人工雕凿过的石建筑物构件,其中带靴楔栌斗三件,带靴楔交互斗三件,散斗一件,绰幕枋残件一件,券门楔石一件。难断名称者一件。这些刻石是老君岩宇构件,或是元元洞洞门构件,尚待今后认真研究考证。 作者单位:丰泽区政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