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天然机妙——风动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在名闻中外的灵山圣墓,还有一处被誉为泉州胜景之一的“玉球风动”的景观,俗称“风动石”。 沿着进入圣墓的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圣墓前方有块平展的花岗岩大磐石,上面危然耸立着一块似方若圆,重数十吨的巨石,多少年来经历无数次强地震和狂风暴雨的袭击依然如故;然而,只要有人稍施一点力推一下,它就会轻轻摆动,甚至阵风吹来,亦会微微晃动。明朝嘉靖年间,泉州知府周道光见“此石类球,而其色苍然沉碧似玉”,遂给它起雅名“碧玉球”,并题“天然机妙”以彰之。 灵山风动石传说:唐初圣墓一带仍为泽国,由于鳄鱼为患,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祸害,特别是海外商人纷纷逃难,避到其他港口经商,泉州的经济一落千丈。武德年间,伊斯兰教的三贤四贤来中国传教,听到这个消息,主动请缨,降服鳄鱼。他们来到圣墓海边念古兰经、施法术。几天后,突然飞来一群巨鹰叨来巨石,抛击鳄鱼,消除鳄害。其中有一巨石随风飘到圣墓,成为一块风动石。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泉州人民战天斗地,发展海外交通和贸易的愿望和决心。因此风动石也成为各地游客和本地民众喜欢游览的地方,每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游人如鲫,来此享受田野的风光。 风动石的美景,吸引古往今来文化雅士诗情喷发,浮想联翩,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摩崖石刻,丰富了风动石景观的文化内涵。风动石西侧岩壁尚存明代泉州知府朱炳如和友人李焘的唱和诗刻。 风动石南侧岩壁上刻有《访尤使君游灵山,寓吴隐士书舍,时林大夫携酒往》为题的七律二首云:“君从彭泽上书还,独向祗园借榻安。留客聊将欢喜食,逢人不着惠文冠。夜阑高枕听钟磬,晓起大观咏海滩。最是名山堪自适,莫投车辖且加餐。”其二曰:“白社无如隐叟豪,青山况复得吾曹。自携佳酿来精舍,更喜盘餐出远庖。松柏森森砻石磴,英蕖冉冉媚江皋。已拼此日持饮,聊慰他时汗马劳。”作者汪道昆,字伯玉,安徽歙县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令义乌,教人讲武,人称义乌兵。后官福建巡抚,备兵入闽,善用兵,平倭患有功。俞大猷,戚继光都很推崇他,累官兵部侍郎。为文简而有法,为王世贞所称赏。著有《副墨》及《太涵集》。诗刻六首都在赞颂尤烈使君的人品及灵山的胜景。 明尚书黄凤翔以“游灵山睹僧坟”为题,专写圣墓云:“磊磊碧石台,瑟瑟白梅树。远瞰平远畴,近临樵牧路。竖子共踯躅,云是古僧墓。涅槃不记年,邱垅犹如故。每当暮春时,亦荐寒食具。他人为子孙,徒倚竟薄暮。佛法本无生,生来亦不住。去时岂有迹,霓光与泡露,漫将腐草尘,溷内圆寂处。”他描写了圣墓的碧石,周围的白梅,樵牧的路径,清明扫墓、僧人传说等等景物和历史状况。 作者单位:丰泽区政协、编辑